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94052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缜密佯嗔 宽宥囿于成见 纡尊降贵长吁短叹B稼穑樯橹 肄业肆无忌惮 剜肉补疮婉言谢绝C痼疾禁锢 箴言缄默不语 敏行讷言方枘圆凿D栖身哂笑 仓廪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 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奇珍满目,徒惹得 ,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 ,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A深思熟虑 心猿意马 自欺欺人B深文周纳 心花意乱 弄巧成拙C深文周纳 心猿意马 弄巧成拙D深思熟虑 心花意乱 自欺欺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深思熟虑” 反复深入地考虑;“深文周纳”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此词肯定不合语境。“心猿意马” 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形容人的思绪不定,不合语境“心花意乱” 一见钟情的意思。“自欺欺人”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弄巧成拙”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语境和“耍聪明”无关。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关于网络阅读的讨论中的即席发言,请用一句话提炼他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4分)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句式协调。(5分)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 (1) ,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便我聆听什么, (2) 。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崇高揶揄我,即便我向往什么,也永不会是你的空中楼阁,而是泥土的芬芳晨曦的灿烂。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因乞以便宜从事。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以太子少保致仕。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节选自宋史赵抃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声称:名声B君子不幸诖误 诖误:贻误C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 故事:先例D以太子少保致仕 致仕:加官【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抃为政“善因俗施设”的一组是(3分)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刑首恶而释余人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不可告,则不敢为也A B C D【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抃得到翰林学士曾公亮的举荐担任殿中侍御史,他为官刚直,不惧权贵,但主张对君子应当保全爱惜。B赵抃任职益州时,以身作则,体恤下属的困难,调动他们治理的积极性,使当地官场的风气为之一变。C从成都被召回时,神宗皇帝特意留赵抃在谏院任职,不久又因戍卒事再派他赴成都,可见皇帝对他的倚重。D赵抃为人宽厚清谨,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喜怒;吴越发生饥荒和疫病时,他举措得力,使不少百姓得以活命。【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2)河朔频岁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3)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为室家计可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赵抃”性格特征是为政“善因俗施设”, 表现赵抃的用人之道,表现赵抃在道德上的自我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赵抃以严刑处置。这次又发生了此类案件,大家都认为赵抃一定会严刑处置的。赵抃查明并无其他原因,就说:“这只是饮酒过度罢了。”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其余的人都释放了,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三、古诗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友 人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小题1】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4分)【解析】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小题1】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诗经氓)【小题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庄子逍遥游)【小题3】 ,潦倒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小题4】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小题5】可堪回首,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修 鞋 的筱 敏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小题1】第一段中“喘息”和“喷吐”两个词隐含怎样的意味?(4分)【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小题3】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5分)【小题4】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6分)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爱因斯坦苗 千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他因此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回到了德国。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另一方面,成熟的爱因斯坦可能对于表面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的广义相对论,固然有着天才的迸发,但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的体现。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音乐,而莫扎特只是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会知道后人评价他开创广义相对论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受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胁迫出走美国,他的再次出走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这位一生热爱和平的物理学家作为美国公民度过了他平静的下半生,他的经历,不仅是传奇,俨然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小题1】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爱因斯坦“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具体指什么?(6分)【小题2】文章先后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莫扎特、贝多芬两位音乐家,有什么作用?(6分)【小题3】就本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答案】【小题1】(1)挑战牛顿经典物理学,对理论物理学有开创性贡献。(2)他从德国出走美国标志着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的转移。(6分,每点3分)【小题2】(1)增加了行文生动性和趣味性;(2)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求学和研究经历;(3)加深读者对爱因斯坦孤独悲壮(或“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的感受,了解他对音乐的爱好和深刻理解。(6分,每点2分)七、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台湾一个报社的社长跟人谈起自己儿子的故事,他说儿子读了台湾最好的大学,然后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又去伯克利修了工商管理硕士,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儿子没有按一般人猜测的那样去创业,而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西餐厨师。听故事的人忙不迭地对报社社长表示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为儿子感到非常自豪。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向着梦想前行【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儿子没有按父亲的想法去做,而是说“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抓住这句话可以进行立意,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后面父亲的表现“感到非常自豪”和普通的家长的想法“表示同情”,形成对比,也可以立意为“给孩子一个空间”等。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检测高三语文 (附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小题2】“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2分)【小题3】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2分)【参考译文】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二、名著阅读(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他不听姜维的建议,将兵寨扎在山上,被司马懿指挥将士团团围住,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B边城中兄弟二人“走马路”,唱歌向翠翠求爱;翠翠同祖父说起梦里让自己飞起来的歌声,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C茶馆的每一幕都包含许多小的戏剧冲突,由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时代的变化。D葛朗台贪婪、狡黠、吝啬,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也置之不理。E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蕴,如鲨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欲望,大马林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人类社会。23简答题(10分)【小题1】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未庄人心浮动,阿Q异常兴奋。请列举阿Q采取了哪些“革命”行动。(4分)【小题2】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便发生摔玉的风波,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简要说说“通灵宝玉”的来历。(6分)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比较基础,重点结合考试说明附录II,记忆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三、文本材料概括分析(15分)苏轼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彷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唐代算韩愈的诗里这类比喻最多。但是我们试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苏轼的主要毛病是在诗里铺排古典成语,所以批评家嫌他“事障”,“如积薪”,“窒、积、芜”,而袒护他的人就赞他对“故实小说”和“街谈巷语”,都能够“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他批评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他自己的偏向和弱点。(节选自宋诗选注)【小题1】这段材料对苏轼的诗有怎样的评价?(3分)【小题2】本文是如何看待苏轼诗的“豪放”的?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小题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是博喻的佳例,简要分析这组比喻如何使得“本相毕现”的?(8分)【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