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一 史料运用.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92868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一 史料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一 史料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一 史料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一 史料运用史料是人类实践活动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活动具有过去性,根据史料重建的事实是史实。史实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史实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科学性的根基。1.史料的分类史料丰富多彩,从命题的呈现形式上看,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两类。文字史料是主要的载体,局限性在于文字史料是人记述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个人的情感性和主观性,需要仔细甄别。实物史料,如历史遗迹、出土文物等,真实性强,但多为片段,不能反映历史全貌,需要和文字史料相互参证,方能发挥其史料价值。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也是史料价值之所在。一般而言,原始史料,也叫直接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指的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其真实性最强;间接史料往往参杂了后人的删减,可靠性要弱一些。2.史料的鉴别史料的可靠性是史实真实性的重要前提。史料存在作伪的可能,一是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往往影响史料的记述,有时甚至会故意隐瞒历史真相;二是实物史料也可以做假做旧,这些都需要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很多,考古上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文字记述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时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3.史料的运用全面占有史料是确保史料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这个道理,对相互矛盾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逼近历史真实。2、 典型考题【典题1】(xx年安徽文综卷第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试题分析】根据常识,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排除A,选B;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最大,但时间是在西晋,不是唐朝,所以排除C;传说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作为信史,排除D。 【典题2】(xx广东卷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试题分析】考生容易误选D项,单从数学计算上看,1958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差不多是1955年的12倍。但是考虑到1958年开始了大跃进,钢铁生产的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再加上浮夸风的作用,1958的增长率达到66%这个数字明显有夸大的成分,属于虚假数字,因而D项是不能入选的。根据19531958年增长率来看,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是无疑的。故选A项。三、沙场点兵1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2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5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6.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7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这段回忆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8.(xx年宁辽文综卷第35题)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9.(xx年福建文综卷第23题)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10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11.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图1(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专项训练一答案1.D。该题考查史料的可靠性,题干材料由典籍和文学作品组成。一般说来,典籍的可靠性更强一些,文学作品往往存在着夸张、虚构的成分。两则材料相互矛盾,典籍说明唐朝的市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文学作品能够说明市不受时间的限制。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典籍反映的是唐朝的规章制度,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即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统治者的规定。A项错误,缺乏信息支持;B项错误,文学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错误,根据所学,唐末市确实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D项正确,故选D。2.B。材料一明显是从文学作品中摘录出来的,其表述带有夸张的意味。根据生活常识,这种表述太过绝对,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材料二属于官史记载,真实性和可靠性强,故A项错误。B项符合逻辑。C项错误,考古资料虽具有真实性,但是往往一鳞半爪,并不能反映历史原貌。况且,并非所有历史细节都能获得考古资料的支持,因而考古学的支持并非史实认定的必要条件,而是有益的补充。D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史料中讲的数百万家自然应该包括汴京的官员,因而两则史料是相互矛盾的。3.C。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有历史价值的史料。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明清时期,纂修族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这能说明人们的宗族观念有较大的增强。材料展示出史实,选项是结论,因而这种类型的选择题考查的是史论结合这一史学原则。首先研读题干,概括主旨。题干可概括为:明清时期纂修族谱十分普遍。其次,逐一辨析题支。A项错误,与题干信息恰好相反,宗族观念是增强了而非削弱了。B项表述错误。宋代以前族谱只能是官修,这体现了等级制度。宋元以后,逐渐私家修谱之风才逐渐盛行。私家修谱之风盛行,恰恰体现了社会等级弱化的趋势。C项表述正确,程朱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并把它视为治乱的根本所在。通过修家谱,明确血缘,维护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从而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D项错误,修族谱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重建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故选C。4.C。这道题选用的外国史料,真实性强,但是往往存在着误解。这道题聚焦主干知识科举制度,命题材料选择别出心裁,不是选择中国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而是清末西方传教士的冷眼旁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等级依然森严,士、农、工、商界限凛然。中国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在官场上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知识分子不齿于从事农业和工商业。这些是西方传教士感到困惑的深层次原因。该传教士把中国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科举考试的巨大热情归结于“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显然是肤浅的。但是,在传教士的误解中,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学而优则仕”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首先研读题干,特别关注这句话“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该传教士对这种现象进行推测,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逐一辨析题支。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科举现象感到困惑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没有简单批判;B项错误,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身科举,正是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理性选择,不能简单地贴以“愚昧无知”的标签;C项表述正确。D项属于无关题支。5.C。这道题考查史料的运用。分析历史须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切忌以今人的观念来评判古人。这则材料是一个条件复句,条件句强调条件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洋务派必须以“中学为体”方能“西学为用”,这就是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审视历史问题。其他三个选项属于偷换论题,史论脱节。6.B。人的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对同一史实,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法往往是不同的。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自然贬低义和团运动;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自然会对义和团运动大加赞赏。故选B。7.C。回忆具有史料价值。清朝末年,通过科举制度入仕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属于新思潮,往往不为正统思想所看重。新式学堂教授的内容侧重于科学知识,这与传统私塾教授四书五经迥然而异。鲁迅的经历与回忆可以和历史相印证。8.A。这则史料是由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构成,强调后一分句,即文字史料是更常见的史料。文字史料是心理状态的流露,意味着文字史料带有主观性和情感性。9.D。这句话强调的是历史是人们思考的结晶、思想的产物。A项属于偷换论题,哲学家没说思想史在全部历史中的地位。B项属于表述错误;C项属于偷换论题,人类历史的根本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哲学家并没有谈及。10.C。题干材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三个单句分别从时间、编撰模式和编者理念三个角度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了介绍。从成书的过程来看,鼓励批判,正视争议;从编写理念来看,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A项错误,在编写过程中对史实的认定产生了不少争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开始撰写教科书,这说明德法学者非常注重对史实的判断。B项错误,德法不是同一民族。C项与题干相吻合。D项错误,批判性思维是直接指向于历史真实的,历史真实是批判性思维的归宿,批判性思维是追寻历史真实的手段。故选C。11.【历史分析】 该题考查史料的运用。由于立场和自身的局限,人们对同一史实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道题四则材料聚焦两个史实,一是西方经济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情况;二是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对第一个史实,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迥然而异,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不同论者站在不同的地域所致。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自沿海到内地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材料一看到的可能是东南沿海的情形,材料二看到的是河北的元氏县的情况。这也体现出自然经济解体不平衡性。另外,两则材料都打上了论者强烈的情绪烙印。材料一认为自然经济全然解体,并表达了对西方经济侵略的强烈抵触情绪;材料二认为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自然经济依然未受到任何触动,因而两则材料只能反映中国的某一地区的自然经济的解体情况,而不能反映整体情况。针对第二个史实,材料三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肯定了马歇尔计划在法国经济恢复中的作用;而材料四则是站在苏联的立场上揭露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即以贷款方式来控制西欧并进而谋求世界霸权。【参考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4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4分)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