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综合提能练(一、二)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4484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综合提能练(一、二)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综合提能练(一、二)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综合提能练(一、二)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综合提能练(一、二)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1. 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注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 谩嗟:空叹。(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其在写法上有何特点。(5分)答: (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 2.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霜禽:冷天的鸟。(1)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试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赏析。(6分)答: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5分)答: 3.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踏 莎 行贺铸注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贺铸:北宋词人。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1)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所咏为何物?“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其什么特点?(5分)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6分)答: 4. 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杂诗无名氏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注著:附着。这里是吹拂的意思。早是:已是。(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答: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6分)答: 5. 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答: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6. 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分析首句写景的作用。(5分)答: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 7. 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从 军 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1)“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5分)答: (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6分)答: 8. 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秋夕清泛宋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注芙蕖:荷花。鸥边:指隐居。(1)联系全诗,说说诗中“贪”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答: (2)说说诗的一、二句所写秋夜“清泛”的情景是怎样的,并请赏析“摇荡”一词。(6分)答: 9. 爱情闺怨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眼 儿 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1)概括上片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3分)答: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答: (3)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答: 答 案1(1)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一种即可),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注意描绘景物的色彩。(答出三点即可,共5分)(2)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每点2分,共6分)2(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又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它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视觉和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颈联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每点3分)(2)托物言志。(2分)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的主题。(3分)3(1)荷。(2分)夏天开花,秋天凋零。(3分)(2)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3分)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3分)4(1)这首诗表现了游子客居在外,临近节日思乡却不得返乡的羁旅之愁。(5分)(2)在诗人“有家归未得”之时,偏偏“不如归去”的杜鹃啼叫声盈耳,这更加令人惆怅,只好说“杜鹃休向耳边啼”。(3分)结句极有情味,诗人把有家难归的一腔怨恨发泄到杜鹃身上,语似无理,但这种无理的语言,却表现了诗人沉痛悲伤的羁旅之情。(3分)5(1)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2)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3)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6(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的氛围;(2分)“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3分)(2)写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3分)“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恋恋不舍的深情。(3分)7(1)前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枝梢也被狂风折断。(2分)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分)(2)三、四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加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3分)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而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3分)8(1)联系全诗看,“贪”字写出了诗人非常迫切地寻访旧日栖隐之所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精神超脱的一种追求。(5分)(2)冷月玲珑,湖光潋滟,小舟在碧荷丛中穿行,诗人吹着箫观赏湖上的明月,品尝着秋风送来的缕缕荷香。(2分)这两句融情于景,诗人与明月、湖光、小舟、碧荷交融在一起。(2分)“摇荡”一词不仅写出“碧芙蕖”在清波中摇曳的倩影,也把小舟的荡漾、月光的沉浮、箫声的起伏以及诗人心情的激荡一齐表现出来。(2分)9(1)清明前,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让作者感到愉悦;清明后,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景色又让作者感到郁闷、惆怅。(2)“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暗示出深闺女子心情的郁闷,意味无穷。(3)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愁。综合提能练(二)古诗歌阅读体裁分类练(时间:40分钟满分:99分)体裁(一)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题麦积山天堂王仁裕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1)本诗颔联、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麦积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 (2)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1分)渡江陈与义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注楚客:诗人自指。诗人是洛阳人,彼时中原沦陷,他避难江南,江南是楚地,故称。吴岫:吴山,在今杭州市。海门:钱塘江入海处。登杭州凤凰山,下瞰钱塘江,可直望海门。方隅:角落。这里指江南。(1)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 (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的“来”、颈联中的“立”和“开”这三个动词的运用之妙。(6分)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晓望注杜甫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答: (2)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答: (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闻筝明康海注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注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受牵连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5分)答: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请概括分析。(6分)答: 体裁(二)词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添字采桑子芭蕉注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该词作者创作于南渡以后。(1)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5分)答: (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6分)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满 江 红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注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长川:词下片中的桐江。成底事:一事无成。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字,王粲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答: (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江 城 子苏轼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注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注陶渊明曾游斜川,喜爱曾城的独秀,作斜川诗。此处是说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1)阅读全诗,简要赏析“梦中了了醉中醒”的妙处。(5分)答: (2)词的下片侧重写景,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答: 体裁(三)曲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11分)双调殿前欢贯云石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注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注十二阑干:形容楼上阑干曲折。(1)该曲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5分)答: (2)该曲句句写春景,但全曲没着一个“春”字,请简要分析。(6分)答: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11分)双调清江引野兴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注风月:指大自然。搭儿:地方。(1)简要分析“东篱本是风月主”在这首元曲中的作用。(5分)答: (2)赏析“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的妙处。(6分)答: 答 案1(1)运用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以“群山小”“落日低”突出了麦积山的高耸,以“人少到”“鹤频栖”强调了麦积山的险峻难行。(3分)(2)对麦积山奇美壮丽之景的喜爱之情,(3分)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要建功立业、身后留名的豪情)。(3分)(意思对即可)2(1)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对中原沦陷的哀痛之情和思念故国之情。(2分)首联运用典故点题,中间两联写景衬托诗人的心情,尾联呼应首联,再次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悲绪和思念之情。(3分)(2)一个“来”字,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水上行舟时的感觉;(2分)“立”字,生动地写出了吴山的巍然屹立,“开”字形象地写出了海门的磅礴雄伟。(2分)诗人借景抒情,景物描写暗示了诗人希望能够收复中原的心情。(2分)3(1)秋季。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2)“地坼”,运用夸张手法;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3)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以及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之情。4(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2分)颔联运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3分)(2)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运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3分)尾联用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3分)5(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2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3分)(2)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3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3分)6(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快、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2)刻画了一个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词人形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词人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词人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词人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7(1)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无理而妙,言说唯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诗句突兀,有奇句夺目之效;(2分)诗句还起着贯串全诗的线索作用,全诗围绕首句展开,且环环相扣,景中含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3分)(2)作者写了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景物,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给人以超世脱俗之感,(3分)凸显了其淡泊自足的心境,为接下来的抒情做铺垫。(3分)8(1)该曲刻画了一个闲适、安逸,钟情于大自然美好春景的人物形象。(2分)作者借用“听”“穿”“凭”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的惬意,又借用小院春天的美景映衬出主人公心情的舒畅。(3分)(2)风吹来的“卖花声”借用听觉点明春天的到来,(2分)“微雨”与“轻寒”点明这时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借用主人公穿花径与凭栏欣赏的细节衬托春景之美,(2分)最后又以杏花与杨柳这些春天特有的景物写春色之迷人。(2分)9(1)从结构上看,是对自己自然本性、情趣爱好的总写,有领起下文具体描绘的作用。(2分)从内容上看,是对自己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的概括,为全曲奠定了基调。(2分)从人物上看,以“东篱”为号,表现作者悠然自乐的心性。(1分)(2)白描手法。用笔不加修饰,只用“葫芦架”“垂杨树”两种景物,就将远离尘世、野兴盎然的园林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融情于景。充满自然之趣的画面,是那么平和、宁静,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园林的喜爱之情。(每点3分,共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