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仿真练(三)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77937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仿真练(三)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仿真练(三)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仿真练(三)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仿真练(三) 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材料主要的意思是说从战国到秦汉官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是在说官僚政治秩序的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官员来源的变化,从“州部”“卒伍”到“布衣”,说明了官员的来源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才的流动,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错误。【答案】C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解析】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材料不是在说儒学地位的确立,而是在强调儒学在确立其主流地位之后的变化,故A项错误;董仲舒只是用儒家思想“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所编的唐律疏议不是法律,只是“被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不等同于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两个文官对法律有影响,不能证明“文官阶层主导立法”,故C项错误;董仲舒用儒家经典里的事例补充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学理论解释法律,这说明儒家思想被运用于国家法律上,儒学理念逐渐法制化,故D项正确。【答案】D3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民间贸易突破官府垄断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宋朝,故A项错误;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停滞,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各专制王朝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使得专制政府滥发纸币的行为始终无法得到遏制,事实上导致古代专制政权无法有效控制市场,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是日益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4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解析】材料中“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是中日甲午战争。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仍然只是部分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析的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引发民族危机,中国开始寻求变革政治体系的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5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解析】“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革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故D项错误。【答案】B6右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解析】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A项错误;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C项错误;用电灯点烟枪正说明了“认知反差”,故D项正确。【答案】D7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这两个阶段()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解析】工商业的性质,通过三大改造转变为公有,故A项正确;前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后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故B项错误;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后者是完成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改造,故C项错误;两个阶段都是过渡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8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如: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解析】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是制定罗马法的根本目的而非直接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罗列的若干法律都表明,程序法优于实体法,且程序法有很多规定,表明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都是维护司法的公正,故B项正确;司法部门以权谋私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所举关于原告的规定的示例,是为了说明程序法高于实体法,并不是为了保护原告,故D项错误。【答案】B9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阶段英格兰法国德国150015497.46.74.0165016999.36.24.11750179910.17.05.11800182011.16.25.4上表主要表明()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解析】表格只比较英国、法国、德国农业生产的数据,不能说明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英国农业生产效率高,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比重在下降,工业比重在上升,工业革命并没有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但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10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解析】题目要求的是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君主立宪制只属于英国,故A项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美国和法国确立的是共和政体,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三国的革命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推动人类向着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了对民主权利和人权的追求,故D项正确。【答案】D11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解析】两者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都依靠了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B项错误;理性思想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代不符,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A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其名不副实,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没有突出其加速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合作突破地域相邻的概念仅仅是其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故C项错误;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导向,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分两部分,必考部分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选考部分从第151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5分。共52分)必考部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7分)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10分)【解析】第(1)问可据材料一第一段宰相李流烧毁诏书可知,文官地位高,且对君权形成一定程度制衡;据材料一中台谏官的职能,可知文官参与决策制衡相权、君权,从其科举出身可知文官文化素质较高。第(2)问的第一小问,对材料进行分层、处理关键词句,可知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以及代议制的发展成为文官政治改革的直接原因或背景,同时联系此时英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其他国家文官制度的引入介绍都构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从考试的形式、特点、考试来源、考试指导思想、考试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异同。【答案】(1)文官地位高;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制衡相权、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2)原因: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官僚体系紊乱;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先进的选官制度。同: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异:中国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王权。英国独立于各党派,终身任职;理论实践并重;录取方式灵活,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4第三产业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和兴盛的历史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所占比重)统计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859年17.0%52.6%30.4%1889年17.9%44.1%38.0%1929年5.9%48.4%45.7%1953年5.5%46.3%48.2%1963年4.3%45.3%50.4%xx年1.3%29.1%69.6%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第一小问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中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可知,第一产业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在提取信息时,应结合这一特点,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说明,如二战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二产业在1953年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等。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提炼的关键信息进行论述,要结合阶段特征,从科技发展、经济的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如二战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且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得以调整,注意在答题中史实论证要充分。【答案】信息一:二战后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二:1953年以前,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在两次工业革命中,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地位较为突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高科技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评分说明:提取一项准确信息3分,对应说明3分,提取两项准确信息6分,对应说明6分,满分12分。只提取准确信息而未说明的,只给提取信息的分数,只有说明而没有提取准确信息的,只给说明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选考部分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显王十九年,商君使地皆为田,而田皆出税。故秦纪鞅传皆云:“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汉董仲舒请限民名田。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武帝时,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后魏孝文太和九年(485年),诏均田: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唐武德七年(624年),初定均田。丁中之民,给田一顷。皆以什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南唐烈祖(888943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材料二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是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至南唐田制的变化。(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8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正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历代田制及赋税改革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第(1)问由“为田开陌阡封疆”“限民名田”“均田”“按行民田”等可归纳概括出各个时期的田制特征。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征收依据、税收管理方式等方面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及财政收入等概括即可。【答案】(1)周(战国时期)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汉朝开始抑制土地占有过度不均的情况,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南唐不再实行国有土地,土地完全私有。(2)特点:逐渐以土地占有量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赋税合一(税种减少),管理简化。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自耕农破产,租佃关系普遍存在;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材料二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法国革命演讲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其理论原则是什么?(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两国宪政进程有何不同特点?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是什么?(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开头的信息“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归纳提炼争执。由材料一的最后一句,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和原则回答“选择”和“理论原则”。第(2)问,由“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政治文明进程具有渐进性,而法国却具有激进性,爆发了多次革命,暴风骤雨。但是两者最终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答案】(1)争执: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选择: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联邦制、总统制。理论原则:制约与平衡。(2)特点:美国:在革命后通过一系列协商(妥协)完成的。法国:经历了长期的一次次革命(激烈的斗争)完成的。本质: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关角色参战,这些角色又是根据其疆域边界、殖民地拥有量、陆军和海军力量的变化而定。虽然奥匈帝国预先就想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很快也认为比利时不再是独立国家,但除了这两个小国(它们本就是在19世纪才从较大的政治结构中脱胎出来)如人所料地消失以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的大国,即便被胜利者击败,也都幸存了下来。在此意义上,无论这场战争的手段是多么昂贵,多么具有破坏性,目的仍然是相当传统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这一切都非常不同。从一开始,战争的意图就不一样。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对此,双方的领导人都承认。事实上,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对领土和资源的控制问题,也关系到谁能生存、谁能控制全球资源、哪些民族将完全消失(因为它们会被胜利者认为是劣等的、不受欢迎的群体)等问题。美格哈特温伯格全副武装的世界(1)根据材料,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目的。这对两场战争的性质有何影响?(9分)(2)以德国为例,说明“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双方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关角色参战,这些角色又是根据其疆域边界、殖民地拥有量、陆军和海军力量的变化而定”说明,一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下按照新的力量对世界的瓜分;根据材料“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事实上,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对领土和资源的控制问题,也关系到谁能生存、谁能控制全球资源、哪些民族将完全消失”可知,二战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第二小问,一战主要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所以性质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的爆发是德、意、日法西斯为了称霸世界,危及了世界人民的利益,由此世界人民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掀起了反抗法西斯的战争。第(2)问可从二战爆发的德国方面背景来分析,德国法西斯上台,出于民族复仇情绪,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进而称霸世界,从而发动战争,威胁世界秩序。【答案】(1)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争夺对世界的统治权。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双方的争霸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2)从德国来看,希特勒从准备到发动战争,始终围绕着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希特勒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采取法西斯手段。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材料二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材料三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杨绛我们仨(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的意义何在?(9分)(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和材料二、三中的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来归纳即可。第(2)问从材料三中“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的信息来提取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积极的政治支持;为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展开提供人才支持;保障了中华文化的有序传承。(2)热爱祖国,忠于信仰;传承传统文化;宽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