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6567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错误)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C无物以相之(帮助)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仓猝)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类的一项是()A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于是余有叹焉C火尚足以明也D则其至又加少矣4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5下列短语中的“名”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的“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名存实亡B莫名其妙C师出无名D名缰利锁E难以名状F名垂青史二、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夫夷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7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而无物以相之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8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B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9翻译下列句子。(6分)(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2分)译文:_(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2分)译文:_(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译文:_三、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让,叫)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互相)D人之否也敢自逸(穷而不达,即不得志)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了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6分)译文:_(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5分)译文:_四、语言运用(10分)14请根据句意,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常常坚持各自的政见,激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两人经常作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_”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答:_答案1D卒:死2DD项穷:走到尽头。A项夷:平坦;平安。B项谬:错误;弄错。C项所以:表示原因;凭借、用来。3C“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A、B、D三项都是动词活用作名词。4AA项“者也”表判断。B、C、D三项“者”,的人。5BE名:说出。6CA项叹:感叹。B项夷:平坦。D项孰:谁。7DA、B、C三项均为连词;D项为介词,“因为”。8A“惋惜”的不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9(1)当决定从洞中退出来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2)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3)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10A“令”应为“县令”。11D“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A项代词,它/助词,的。B项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C项表并列,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12C“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13(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参考译文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想法。(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人与万物(一样)一定都是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宽阔巨大茂盛优美,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尚书不是说:“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诗经不是说:“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难道还有堵塞的东西而没有听说的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老百姓被教化而服从,这之后才能够没有争讼。老百姓没有争讼,县令大概才能没有事情做而停下来,悠闲自得地游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石刻侥幸还在,他们的文章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啊。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14当初安石不正!15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所以不能说王安石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