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历史模块检测(二)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1376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历史模块检测(二)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三历史模块检测(二)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高三历史模块检测(二)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历史模块检测(二)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1明太祖朱元璋发布圣谕,要求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可见其治国思路是()A强化王权服务专制 B顺其自然各安生理C君权神授服从天命 D提倡儒家尊崇伦理2在中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的 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空白处应依次填入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天人合一思想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3西汉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参考右下表格,指出下列不属于这一思想的是()A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4“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这则材料隐含的哲学主张是()A万物源于“天理” B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5“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上言论属于()A.李贽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黄宗羲6“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对古代封建制、郡县制的评论说明他()A具有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B.大力提倡个性自由C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D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7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A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B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C沈存中是活字印刷术的积极推广者 D宋代时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频繁8明末时,人们将西语“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这说明 A程朱理学适应近代需要 B古代传统被发扬光大C理学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D理学被用于科学传播9某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时,很难确定下题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求助。你的正确建议是()A“司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B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出现于西汉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元朝时出现计算工具算筹10某校布置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在盛唐气象部分做出下列解说,其中明显与史不符的是 A书法艺术出现创作高峰 B形成雍容华贵的画风 C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D古代戏剧达到成熟11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自觉守法 B安提丰基本属于智者学派C希腊学者自主意识的觉醒 D希腊学者具有理性精神12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A维护平民利益 B保护私有财产C袒护贵族特权 D具有人文精神1315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A知识与美德 B人性与神性 C民主与法制 D教会与上帝14“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英国史学家帕尔默在此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A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C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15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宣传先定论,认为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者都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 B两者都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C两者都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两者都破除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16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泯神性破禁锢理性领风骚;下联:灭王权反专制民主掀骇浪。此联语的最佳横批应是()A人文主义B信仰自主 C理性万岁 D精神觉醒17某一科学理论问世后曾被评价为“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这一理论是()A经典力学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18某大学举办了一次学术交流会,列出下列讨论课题:狄更斯的文学创作、人间喜剧赏析、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魅力等。据此确定,这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是()A异彩纷呈的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C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 D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19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A主张革故鼎新 B提倡师夷长技 C强调中体西用 D否定礼乐制度20中国近代史上,各派人士在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斗争激烈,下列观点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B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D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21.“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A全面学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B仿效物质文明,排斥政治制度C重视政治文明,忽略物质文明 D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22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现代价值的重建”指的是()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用政治革命取代文化改良A B C D23梁启超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也是主张、观点不断变化,思想“多变”,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了() A中国的现代化突飞猛进 B西方侵略的冲击日益深入 C近代社会剧变催人猛省 D旧民主主义革命任重道远24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出路25近代某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A谭嗣同B李鸿章C康有为D陈独秀26“红色政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是毛泽东在论述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A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重建传统制度”指的是()A又专又红的人才培养制度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29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评论某艺术品时曾说过:“(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该作品的艺术风格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30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又将宇航员尤利加加林送入太空。很快,美国也在空间领域获得了成功1962年探索者卫星发射成功,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飞船号在月球着陆。材料表明,在现代科技发展中 ()A应用科学明显领先于理论研究 B航空航天技术居于一枝独秀的地位C军备竞赛与科技发展互为因果 D科研成果从取得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世事在变化,历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和阐释这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中“代代相承,变化微渐”的说法是否准确?试以古代社会主流思想为例说明你的依据。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从材料看,中国社会“亟变”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各有哪些,作者比较推崇哪一变化?为什么?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 据材料说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特点?概括说明这些特点怎样促成了中国在新时期的“巨变”。(4)三则材料展示了哪些史学方法?32学校伴随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郑国人习惯在学校聚集,并常常议论朝政。有人建议关闭学校,大夫子产不同意,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据材料一,郑国的学校具有什么特殊功能?对此,子产持什么态度?对后人有何借鉴?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明夷待访录学校(2)材料认为学校应具有哪些社会功能,这一主张有何积极意义?材料三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苶(ni,萎靡不振),民知已卑,民德已薄”。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教育改革主张,并分析其原因。33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神,我无法知道他们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有许多障碍是我们得不到这种知识,一则这个问题暧昧不明,再则人生是短促的。 【古希腊】普罗塔哥拉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旨,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积极意义。 材料二 牛顿赋予世界画面的惊人的秩序与和谐所给我们的美感上的满足,超过凭借任何天真的常识观点或亚里斯多德范畴的谬误概念,或诗人们的神秘想象所见到的、万花筒式的混乱的自然界,而且这种惊人的秩序和和谐还更明白地告诉他们,全能的造物主有什么至善的活动。 【英】丹皮尔科学史 (2)根据材料二,牛顿“赋予世界画面的惊人的秩序与和谐”指什么?牛顿的这些发现在哪些领域影响了人们的相关认识?材料三 1911年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在北京建立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秉持“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会通”的办学宗旨,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其中,文、法、理三个学院一年纪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逐步发展为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门类齐全的一流大学。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3)据材料三,概括清华大学的人文教育经历的曲折。你怎样看待其中的变化?参考答案1-5 DDABC 6-10 CADCD 11-15 BBBAC 16-20 CBBAC 21-25 DACDC 26-30 ABBCC31(1) 准确。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也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只要能表达出儒学的发展变化即可。) (2)原因:外国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奋起解救民族危机。表现:政治改革运动(或曰维新变法运动);暴力反洋运动(或曰义和团运动)。判断:作者比较推崇维新变法。依据:因为两种主张虽然都具有反对外国侵略的意图,但维新变法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积极争取自身发展,而义和团运动秉持中国中心的旧观念,实行盲目排外。 (3)特点: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吸取了苏联建设中的教训;经历了从乌托邦主义到务实主义的曲折(或曰开创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巨变: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4)方法:比较法;归纳法;综合法。(合理表述皆可)32、(1)功能:民众议论朝政的场所。态度:保留学校,作为观察民情的窗口。借鉴:注意听取舆论反响;施政应顺应民意;根据民众意愿积极改善施政;等等。(2)功能:传递学术文化,培养人才之所;培养天下人民的议政能力,使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意义:有利于限制君权,具有早期启蒙性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3)主张:教育与救国结合,把教育当作救国的主要途径;改革教育制度,强调人的体、智、德的全面发展。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33(1)主旨:追求人生的实现幸福(或曰人文精神)原因:实施民主政治,保障活动自由;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公民思想活跃;海外贸易活跃,工商业发达。积极意义: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标志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觉醒。(2)惊人和谐:指牛顿创立经典力学,阐明自然界物体运动的规律。领域和认识:自然科学领域,关于自然界物体运动理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概念是错误的;自然界各种物体进运动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不是诗人所能想象的。 宗教信仰领域,对上帝的认识方面,上帝是万能的(至善)。(3)曲折:民国时期,文理并重,加强通识教育;建国初,放弃文法等院系,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改革开放后,恢复文科院系,重建一流综合性大学。看待:民国时期的通识教育和办学宗旨对发展今天的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建国后进行院系调整培养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是极大忽视人文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重建综合性大学,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回归正确的发展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