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171177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物种,食物链(网),自动调节能力,就地,易地,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全球性,循环性,抵抗力,恢复力,人口过,快增长,1.(2015课标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典例引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答案B,2.(2015课标卷,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解析(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km22.2头/km2;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22头/km2。(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头/km2(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大于,本考点属于高考热点,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等,考查题型多样,内容丰富,近年高考对依据情境信息自行构建食物网及能量分流模型考查更多。,1.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2.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三个角度”,(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同一物种。(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3.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同化量,(2)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1)三种类型:物理信息、信息、信息(强调肢体语言)(2)三类功能:个体生存所必需;种群所必需;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4.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同化量呼吸量,化学,行为,繁衍,种间关系,(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大纲全国,3C)()(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012安徽,30(3)改编)()(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海南,21C)()(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海南,20B)(),错混诊断,(6)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福建,2B)()(7)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江苏,11B)()答案(1)(2)(3)(4)(5)(6)(7)提示(1)湿度相对较高的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代谢活动较北方森林中强。(2)防治害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4)营养级高,其体型未必大。(5)杂草与水稻同属第一营养级,去掉杂草并未使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7)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可减少能量损耗。,题组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1.(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答案B,2.(2015海南文昌中学期末)右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生物b同化的能量大约有50%传递给生物fC.生物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D.生物d与f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解析分析食物网图,a、b为生产者,故a、b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A错误;生物b同化的能量流向f的最多有20%,故B错误;生物f占有的营养级是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共三个营养级,故C错误;生物d和f都以b为食物,因此它们存在竞争关系,故D正确。,D,3.(2014江苏高考,26节选)如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1.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的判断(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虫、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2.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分析技巧(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此时,数量减少的应为最高营养级所捕食的剩余环节: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时,兔“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而不宜答作因“绿色植物增多而增多”。,题组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D错误。答案D,2.(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37804200)/3192025%,B正确;太阳鱼同化量(1483)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太阳鱼的有机物中。太阳鱼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则被鲈鱼摄入,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小于14831261357,C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缺少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答案B,3.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所含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C.图2中B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图1中生物D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市场上非常名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从图1可以看出,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A正确。A、B、C、D四个消费者中,A的能量最多,应为初级消费者,B、C的能量次之且相等,应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B正确。图2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第二营养级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其中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D正确。答案C,1.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1)常考图示:(2)突破方法: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丙中A)。最后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3点提醒(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3)每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向有以下两大类、三条途径:,题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生态系统功能综合,1.(2015甘肃天水一中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故A正确;物质流是可以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流动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故B正确;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但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不一定越少,因为人类可以从各个营养级获得能量,故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故D正确。答案C,2.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解析青蛙为肉食性动物,不直接以植物为食;相互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该图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C,3.(2015安徽卷,29)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解析(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通过干扰雌雄虫间正常交尾而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栗瘿蜂的数量增长,长尾小蜂的数量也增长,而栗瘿蜂的数量先下降,长尾小蜂的数量随后也出现下降,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应该是捕食。(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的能量去处还有: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从而导致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答案(1)性别比例(2)捕食(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功能(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对“个体”强调生命活动、生长发育所必需对“种群”强调“种群繁衍”所必需对生态系统强调“调整种间关系”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2.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关键词(1)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1.(福建高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典例引领,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来实现的,其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受到破坏后越难以恢复,故恢复力稳定性越差,所以A、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每种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着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选项正确。答案D,2.(2013全国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解析(1)施肥能够为浮游植物B提供矿质元素,有利于其生长,从而直接提高浮游植物B的种群数量;小型野杂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物,和鳙鱼争夺食物、氧气、生活空间,与鳙鱼存在竞争关系。(2)池塘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大量捕捞鳙鱼后,浮游动物A被捕食的量减少,导致其对浮游植物B的摄取量增大,因此短时间内浮游植物B的数量大量减少。(3)池塘施肥过量,导致浮游植物B大量繁殖,覆盖水面,水中溶氧量降低,使水中的浮游动物和鳙鱼无法正常生存而逐渐死亡;题目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答案(1)浮游植物B(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食物氧气(或溶解氧)(2)浮游植物B(3)浮游动物A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高考对本知识点的考查多渗透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中进行综合性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两种稳定性内涵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范等。,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解读,抵抗力,恢复力,低,高,2.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归纳,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1)三个层面:多样性(同物种内)、多样性、多样性(2)三种价值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3)四类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直接,间接,潜在,(1)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卷,2)()(2)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卷,2)()(3)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24B)()(4)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20A)()(5)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错混诊断,答案(1)(2)(3)(4)(5)提示(2)降雨量增加,使得土壤动物存活率降低,但土壤动物不影响降雨量,故不存在反馈调节;(3)小种群易发生灭亡消失,故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5)遗传多样性越高的种群,其适应能力越强。,题组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机制,1.(2015江苏卷,22)(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析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B项错误;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C项正确;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D项错误。答案AC,2.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解析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据此分析坐标图,可找出随时间(横轴)推移,甲、乙两条曲线的变化情况,甲偏离稳态的幅度大,表明抵抗力稳定性差,乙恢复稳态所需时间长,表明恢复力稳定性弱,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应强于草原生态系统,故只有C选项正确。答案C,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2.两种稳定性“关键词”(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物种丰富度、结构复杂化程度呈正相关。(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高低呈负相关,但有些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荒漠生态系统。(3)在遭到“同等程度”破坏时,抵抗力稳定性强者恢复力稳定性高。,题组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解析物种多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正确;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C项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D项错误。,1.(2015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2.上世纪80年代初,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大多数河流后,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C.测定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水华现象解析选项A,河流受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选项B,分析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大,溶氧量最低;选项C,研究藻类的种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选项D,可以通过对水体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水华现象,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3.(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保护。,解析(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物种的变化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样方法”。(2)题图中直线p代表t年和t1年种群数量相等,甲、乙曲线与p直线的交点表明种群数量不变。在p直线以上的点表明种群数量增加,p直线以下的点表明种群数量下降。故甲曲线上B点种群数量增加,乙曲线上F点种群数量不变。a点前,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下降,乙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增加,所以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恢复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这是由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他生物都直接或者间接从生产者获得能量。恢复过程中,随着生物种类的增加,食物网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答案(1)水平样方法(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两大影响(1)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包括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2)资源短缺:主要指耕地、草地、森林、淡水等“人均”占有量短缺。,2.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解读及计算整合,进行能量流动计算不仅应关注“最多、最少”题眼,还应关注“需要”与“获得”,具体分析如下(以ABCD为例)。(1)“最多需要植物”:此时D的能量为已知项(设为x),计算时应“逆推”,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公式为x(10%)n,此处n为食物链中“”数,如上述食物链中n为“3”。(2)“最少需要植物”:此类计算与(1)方法相同仍需“逆推”,但需将传递效率换为20%,即x(20%)n。,研判规律,1.务必关注能量流动最值计算中的两对“题眼”,(3)“最多获得多少能量”:此时A的能量为已知项(设为y),计算时应“顺推”,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公式为y(20%)n,n仍为“”数。(4)“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此类计算与(3)方法相同,仍需“顺推”,但需将传递效率换为10%,即y(10%)n。(5)在食物网中求“最多”与“最少”:在多条食物链并存的食物网中,“最多”与“最少”除应考虑“10%、20%”外还应考虑“食物链长短”与“能量损耗”的关系,如以“顺推”为例,“最多传递多少能量”,应按最短食物链,并按20%相乘;求“最少传递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并按10%相乘,同理可进行“逆推”计算。,(6)若题干信息中已给出食物网能量分流比例,则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能量或需要某一生物提供的能量时,首先,要清楚某一生物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得能量的比例或某一生物给不同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其次,要结合每条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予以计算。,2.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趁热打铁,A.100kgB.44.5kgC.25kgD.15kg解析求生产者的最少消耗量,应以最短食物链(AB猫头鹰),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求得至少消耗A约25kg。答案C,A.28kgB.280kgC.16kgD.160kg,答案D,3.下图是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J/(cm2a)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J/(cm2a),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A是100J/(cm2a),其中20J/(cm2a)以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所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B,即80J/(cm2a)。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故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有50J/(cm2a)用于呼吸散失,剩下的30J/(cm2a)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图中的15J/(cm2a)是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因为不知道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不能计算出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4.(2015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图中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形式储存。(2)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kJ/(m2y)。,(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_。答案(1)呼吸作用(有机物)稳定的化学能(2)1.09105(3)10%(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有机物输出量(需要向人类提供更多的水产品),5.下图甲为某森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示意图,其中、分别代表第一至第四营养级,m、n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初级消费者获取食物后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F表示能量的不同去向。请据图作答:,(1)图甲中,m、n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如图所示,位于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多于,能量_(填“多于”或“少于”)。,(2)图乙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表示_,C表示_。(3)若图乙中A、B、C对应的能量值分别为a、b、c,则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用所给字母表示)。,(4)若图甲中营养级、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甲能量中所占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kJ(用所给字母表示)。,解析(1)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虽然第二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但所拥有的能量仍远少于第一营养级。m表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n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为热能。(2)图乙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则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3)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m,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b,则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m100%。(4)甲能量中所占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甲能量中所占比例为1a的部分通过乙提供给丙。据“至少需要消耗”可知,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取20%,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