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地理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6678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地理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地理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地理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地理 含解析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当地时间xx年11月14日零时2分起(北京时间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17237E,4332S)东北约90千米凯伊库拉小镇附近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造成两人死亡,并且发生海啸。xx年和2011年,克赖斯特彻奇也发生了两次较大地震。当地时间xx年9月4日4时35分,克赖斯特彻奇以西30千米处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33千米,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北京时间7时51分),克赖斯特彻奇东南10千米处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造成185人遇难,克赖斯特彻奇城区遭受重创,成为新西兰历史上受灾最严重的地震。据此回答13题。1当地时间xx年9月4日4时35分,克赖斯特彻奇以西30千米处发生地震时,北京时间是(B)A9月3日23时35分 B9月4日0时35分C9月4日9时35分 D9月5日0时35分【解析】根据克赖斯特彻奇的经度可计算出其位于东十二区,比北京时间早4小时。另外根据两次地震提供的时间信息可计算出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5个小时,而且这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当地夏半年,可推断出当时使用时间为夏令时。9月4日为冬半年,应该使用的不是夏令时,所以北京时间只晚4小时,所以当地时间xx年9月4日4时35分,北京时间为9月4日0时35分。2克赖斯特彻奇附近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B)A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解析】联系世界板块图,可看出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地震、火山。3与另外两次地震相比,发生在2011年2月22日的地震震级较小,但破坏性最大,主要原因是(C)震源浅发生了海啸震中距离克赖斯特彻奇城区近提前没有预报A B C 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看出与另外两次地震相比,发生在2011年2月22日的地震虽然震级小,但震源浅,震源深度为5千米,震中距离克赖斯特彻奇城区近,距离克赖斯特彻奇城区仅10千米,因此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建筑倒塌等最严重。下图为黄山市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4图中显示该地区曾发生过三次岩浆活动,先后形成的岩石分别是(A)A斑状花岗岩、花岗岩、玄武玢岩 B花岗岩、玄武玢岩、斑状花岗岩C斑状花岗岩、玄武玢岩、花岗岩 D玄武玢岩、花岗岩、斑状花岗岩【解析】岩浆岩的先后顺序判断方法是看谁穿过谁,被穿过的岩石比穿过的岩石老。看图可知花岗岩穿过了斑状花岗岩,因此花岗岩比斑状花岗岩新。图中右面花岗岩没有穿过砾岩和页岩,而玄武玢岩穿过了砾岩和页岩,所以花岗岩比玄武玢岩老。5黄山“四绝”之一的奇石所属的岩石类型和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C)A喷出岩、侵蚀作用 B沉积岩、侵蚀作用C侵入岩、风化作用 D变质岩、风化作用【解析】读图可看出黄山主要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容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奇石。学生小李从到沿我国某河段进行地理考察,记录如下:处河床沉积物颗粒大、棱角分明;处河床沉积物颗粒小且圆滑光溜;在处捡到一些层次分明内有化石的石头;处山崖上有不少石英岩;低山坡上常绿阔叶林茂密;农民正在田里播种小麦。据此完成67题。6据材料分析,可知(B)A考察路线从河流下游到上游 B地质史上曾经内力活动活跃C河水在侧比侧流速大 D石英岩两侧应该石灰岩广布【解析】处山崖上有不少石英岩,石英岩为变质岩,而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7考察季节最有可能是(C)A初春 B盛夏 C深秋 D严冬【解析】根据题目材料,该地低山坡上常绿阔叶林茂密,说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我国南方地区。而此时,农民正在田里播种小麦,应为冬小麦,南方播种冬小麦为深秋。下图中甲、乙、丙、丁示意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89题。8图中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B)A甲副极地低气压带 B乙盛行西风带C丙东北信风带 D丁副热带高气压带【解析】甲地空气下沉,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吹东南风,应为东南信风,南侧吹西北风,应为盛行西风带,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半球。丁处形成了极锋,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图示季节(A)A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北京地区盛行东南风C东非高原动物大规模北迁 D尼罗河河口盐度较低【解析】上题已推断出,甲地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位于30S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南偏,为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此时盛行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下图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10一天中,M点由最高温降至最低温期间,N点的气温变化表现为(C)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解析】M点位于陆地,N点位于海洋,海洋由于比热较大,吸热慢,放热也慢,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比陆地滞后。11若图中M与N之间的海风为正东风,则此时PQ间的水平气流为(B)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解析】根据图中M与N之间的海风为正东风,M、N之间的等压线应为西北东南走向,东北方气压较高。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因此PQ之间等压线仍为西北东南走向,但西南方气压较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会形成西北风,故B项正确。12从夏季到冬季的期间,海陆风风力的变化趋势是(D)A两者均加强 B两者均减弱C海风加强,陆风减弱 D陆风加强,海风减弱【解析】从夏季到冬季,总体趋势是陆地温度慢慢低于海洋温度,因此陆风与该趋势相反,会加强,海风会减弱。故D项正确。读下面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回答1314题。13四地由北往南依次是(C)A BC D【解析】三地7月均温高于1月均温,因此均位于北半球。1月均温由低到高依次是,因此纬度由高到低即由北到南依次是。地1月均温高于7月均温,因此位于南半球。所以四地由北往南依次是。14四地气候成因的相似之处是(D)A受单一大气环流控制 B受季风环流影响C濒临海洋,受沿海暖流的影响 D受两种大气环流交替控制【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可判断出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为地中海气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冬、夏季分别受冬、夏季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10月5日,一高压系统由北向南经过某城市气压变化如下图。读图回答1516题。15在该天气系统过境该城市的过程中,下列时刻风速最小的是(B)A5日5时 B5日10时C5日16时 D5日22时【解析】5日10时受高压中心控制,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风力最小。16在5日20时,该城市最可能的风向是(A)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解析】5日20时,高压中心在该城市南侧,该城市吹西南风。下图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17某年6月至8月,一艘货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C)A经马六甲海峡时,风大浪急 B从科伦坡到孟买时,顺风顺水C经曼德海峡时,顺水而行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海与红海之间,由于红海盐度高于阿拉伯海,海水密度也比阿拉伯海大,因此表面海水由阿拉伯海流向红海,所以该货轮经曼德海峡时,顺水而行。18长沙一批货物要运到德国,利用铁路运输与利用海运相比(A)A时间较短 B费用较低C距离较长 D需要转运【解析】长沙一批货物要运到德国,利用铁路运输,距离较短,并且火车速度较海运快,所以时间较短,并且不需要转运,但费用较高。下图为洞庭湖水系上游一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出、入湖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回答1920题。19此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的时刻出现在(B)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以后【解析】乙丙出湖径流量最大,即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20随着退耕还湖面积的扩大,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径流的变化应是(C)A湖泊峰值水位变高 B出湖流量峰值提前C入湖流量峰值增大 D出湖流量峰值增大【解析】由于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能力增强,因此入湖流量峰值增大。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读图回答2123题。21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C)A风力、海浪 B流水、海浪 C流水、冰川 D冰川、风力【解析】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多峡湾、湖泊,地形明显受冰川作用影响大。由于纬度高,蒸发量小,河湖多,流水作用也较大。22图示区域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D)A雨水 B冰川融水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解析】图示区域位于北美大陆东岸,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并且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降水以固态降水为主,因此区域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23甲渔场曾经渔业资源丰富,被誉为“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但现在渔业资源枯竭严重,主要原因是(D)A海洋污染严重 B全球气候变暖C海底石油开发 D不合理捕捞【解析】甲渔场为纽芬兰渔场,属于加拿大,环境保护意识较高,因此海洋污染严重的可能性较小。全球气候变暖对渔场的影响不显著。此处石油并不十分丰富。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不合理捕捞造成的。下图为“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图”。读图回答2425题。24关于四地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B)A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B地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发展C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D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变化小,农业气象灾害少【解析】地7月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均为正值,说明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的发展。25下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A)A BC D【解析】根据1月和7月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可推断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卷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BCACBCBACBD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BACABCCDDBA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芒果属于热带水果。芒果树喜温耐旱。芒果生长的有效温度为1835,在3时果树会冻灾严重。一般认为,北回归线是芒果栽培的北缘。攀枝花市原来不产芒果。1996年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攀枝花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特征适合芒果种植。此后,芒果树在攀枝花市谷地两侧的山坡上栽培成功。攀枝花市是世界上纬度最高、海拔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质最优的芒果生产基地,生产的芒果被誉为“热带水果之王”。攀枝花芒果一般比国内其他芒果产区晚熟12个月,911月才成熟上市。下图为攀枝花地区位置图和攀枝花月平均气温曲线图。(1)分析攀枝花市能够种植芒果的自然原因。(6分)_该市位于金沙江谷地,夏季高大山脉对西南季风阻挡作用强,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2分)且下沉气流增温效应强(焚风效应强),形成干热河谷;(2分)冬季高大山脉阻挡北方冷空气(寒潮),使金沙江河谷气温较高。(2分)_(2)简析攀枝花市芒果晚熟的自然原因。(6分)_纬度位置偏高,且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2分)使芒果开花期较晚,生长期较长,(2分)导致成熟期晚。(2分)_(3)攀枝花芒果销售较好的原因有哪些?(4分)_品质优,(2分)比国内其他芒果产区晚熟12个月,市场需求量大。(2分)_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1)指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4分)_6米。(2分)多年冻土活动层冻土夏季融化,冬季冻结,(1分)6米以下的多年冻土层全年地温小于0,全年处于冻结状态。(1分)_(2)简述b图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6分)_该地地势低洼,(1分)夏季有沼泽分布,(1分)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1分)土壤含水量大;(1分)冬季过湿土壤冻结,(1分)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1分)_(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4分)_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1分)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1分)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2分)_(4)以“治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4分)_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_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材料一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材料二该城市1990年和xx年土地覆盖百分比。材料三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近地面下午4时的气温差。时间1月4月7月10月全年气温差()5.26.05.46.05.5(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4分)_该城市地处冬季风(西北风)的背风坡,(1分)气流下沉(风速小)。(1分)(冬季气温低)植被处于休眠期(树木落叶),(1分)净化空气的能力减弱。(1分)_(2)指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6分)_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加重城市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城市小气候趋于恶化。(一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_(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_方向:由郊区吹向城市。(2分)原因:由于城市中心近地面比郊区近地面气温高,所以郊区近地面气压较高,城市中心近地面气压较低,风由郊区吹向城市。(2分)措施:增加绿化;(1分)将污染较大的企业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1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