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66674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次: 姓名: 】一、语言文字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都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绸缪(mu) 谬种(mi) 影壁 珠联壁合B. 鱼鳔(bio) 剽悍(pio) 体味 其中三昧C. 戏谑(xu) 噱头(xu) 踯躅 踟蹰不前 D. 腈纶(jn) 泾渭(jn) 犄角 掎角之势1. B(A珠联璧合。C噱xu头。D泾jn渭。)2. 下面句子中的“松懈” 的含义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C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2. B(“松懈”在词典里的解释有:指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动作不协调。指纪律不严格;意志不坚定。 B句的“松懈”应指,即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而A、C、D中“松懈”是。)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并不比一些西方国家发达,仍然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了甲流疫苗的国家之一,不仅是国力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态度问题。B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C就在8名维和警察“回家”的路途中,一首专为他们而作的接你回家悄然诞生,此曲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8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D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话题。3. C(A. 成分残缺,应在“不仅”前加主语“这”; B.不合逻辑,改“戒烟”为“吸烟”,或去掉“阻”; D.“增强地位”搭配不当,可改为“提升地位”。) 4. 下列句子划线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B. 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4. D(“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A “垂询”,敬辞,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如“欢迎垂询”等。不合语境。B 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及所处的场合,可改为:“我能帮助您吗,先生?”C 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纵 囚 论 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冀:希望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残害5. D(贼:欺骗。)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太宗施德于天下B 若屡为之 畔亲背主,为降虏于蛮夷其自视也,亦若此矣C 约其自归以就死D 乃罪大恶极 然秦以区区之地今君乃亡赵走燕6. A( A于:介词,引出动作处所、时间和对象,“在”。译:背叛主上,背离亲人,在蛮荒夷狄之地做投降的俘虏。B若:前句作连词,表假设;后句为“像、如”。译:他看待自己也就是象这样的。C以:前句作连词,表目的,“来”;后句,作介词,“凭借”。D乃:前句判断词“是”,后句表示转折,可译为“却”。)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 可偶一为之尔 / 若屡为之 / 则杀人者皆不死 /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 不可为常者 / 其圣人之法乎B.若夫纵而来 / 归而赦之 / 可偶一为之 / 尔若屡为之 / 则杀人者皆不死 /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 不可为常 / 者其圣人之法乎C.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 可偶一为之 / 尔若屡为之 / 则杀人者皆不死 / 是可为天下之常 / 法乎不可为常者 / 其圣人之法乎D.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 可偶一为之尔 /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 / 皆不死 /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 不可为常者 / 其圣人之法乎 7. A(断句: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注意关联词“若若”“则”“可不可”)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8. D(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文中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9.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3分) 译文: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分) 译文: (3)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4分) 译文: 9. (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即使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来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近人常情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象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人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行;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题目。(8分)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阿谁:谁。阿,语气助词。旅:通“稆(l)”,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分)答: (1)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据此,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2)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战争。联系诗句据此分析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5分)答: (2)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总起1分)如“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如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却只得到“乡里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回答。如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选择一句进行分析3分)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全诗无一字正面描写战争,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总结1分)11.古诗文默写。(5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4)锄耰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过秦论)(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醉花阴)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4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12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12D(“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错。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故应是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引领。)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3C(A“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错,为外加信息;“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也错,有违事实。B“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错,不合文意。根据文意,应是微博的出现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制,而不是“微博”本身。D“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错,不能必然地推断。)14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微博热”这一现象?(4分) 答: 14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2分)示例:要辨证地看待“微博热”。微博优势,在于其简明性、便捷性、时效性、草根性。一些“自媒体人”自发担负起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任务。另外,微博所构建的网络舆论平台方便了网络问政,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微博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微博的“自由”的精神,事实上,无法保证每个博主所发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2分) (解析:以上两点只是示例,能抓住“微博热”的优点和缺点来答,有归纳概括意识,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条理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不要求话语一致。如果出现其他答案,可以酌情给分;思维褊狭的,比如只答“微博热”的优点的则不能给满分。)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间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的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芦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象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的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的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少年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了房子,成了家。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直到了孙辈,才受了风气的推移,而去入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楞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一天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日久天长,他已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就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一会儿了。 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象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 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的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的,她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罗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她回答的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疸,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15. 为什么“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请分点概括。(4分)答: 15. 祁老太爷历经战乱,得以保全;祁老太爷安分守已,要求不高;兵荒马乱,自有办法。(解析:答对任意两点得满分,若考生答案不在上述三点之内,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给分)16. 简析文章第二段人称运用的特点,并说说这样综合运用的好处。(6分)答: 16. 用第三人称,是作者在叙述;用第二人称,是作者提醒读者注意;第一人称,是以祁老太爷的口吻来表述。好处是:使叙述人称富于变化,避免单调呆板;便于描写祁老太爷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解析:第一问三分,三种人称各一分;第二问三分,答对一点得二分,答对二点得三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7.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概括其性格特点。(6分)答: 18. 示例一:祁老太爷。安分守已,严守家规;阅历丰富;喜听好话;考虑长远等。示例二:长孙媳妇。勤劳持家;生活朴素;文化不高,懂规矩;耐心随和;善解人意等。19. 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悟。(5分)答: 19. 对时局动荡的不满;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对国人不谙时事的担忧(解析:需结合文本稍作分析,每点二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六、必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此题为必做题,19、20两道题都要做。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他们把最昂贵的金子、银子、象牙和黑擅排列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把心胸和气魄排列在他们的面前;而他们却自称为主人,把我们当作客人。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天梦想、无愿望的人。最可怜的人是把他的梦想变成金银的人。 (黎巴嫩)纪伯伦沙与沫 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 (德国)歌德浮士德两则材料都谈了对梦想的态度,请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答: 19. 前者是说人应该拥有梦想,无论这种梦想多么模糊、多么渺小,它也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后者强调的是不能用梦想代替行动,只有做生活的参与者,才能获得认可。(3分)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人类因梦想而伟大,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3分)或:第二则材料启示人们,任何梦想都植根于切实的行动,一个人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在臆想和虚无中,他将在碌碌无为中被现实抛弃。(3分)20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试题。(6分)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注】礼乐征伐: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盖十世希不失矣: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以内)(2分)答: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4分)答: 20. (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2分)(2)正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质疑的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提出观点,加以解说2分)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正面论证1分)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反面驳斥及总结1分)(共4分)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扬弃的对象。(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七、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1)陈国营是一名58岁的普通警察,曾因喉癌做了全喉摘除手术而无法发声。38年来,他坚持默默地做着好事。对于有困难的人,他有源自人性的怜悯之心,在日行一善月度明星颁奖礼上他表示:“你要想,要是有困难的那个人是你呢?”(2)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3)人之所以痛苦,往往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许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有很多。综合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20. 提示:这是多则材料作文题,应在理解材料、综合信息的基础上,慎重立意。从材料类别和内容倾向看,三则材料似乎各有侧重,难以兼容:第一则材料是现实典型材料,主要表现陈国营身残心不残,坚持行善的感人事迹;二、三则材料是议论性摘引语录,第二则侧重阐述什么才会是最大的美,第三则侧重于心理误区的疏导。不过,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讲究宏观思维,注意找出能统摄诸多材料的信息要素。综合思考,就会发现三则材料的共性:均有一个面对现实的心态和认知的问题,均富于思辨性。由此,应可提炼如下观点:(1)美在心灵;(2)学会换位思维(或“变换角度看问题”等思辨性命题)。附:【译诗】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十五从军征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