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专题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6618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专题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专题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专题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专题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必修2) 【考纲要求】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6、罗斯福新政;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1、十月革命后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2、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结束,苏联最终解体。3、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4、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5、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对国家经济进行了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知识整合】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4、评价:、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7、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斯大林模式”A、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B、主要表现:1、经济方面:、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C、作 用:1、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D、评 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E、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经验与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2、措施: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3、评价:、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2、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3、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2、具体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3、直接原因:股价暴跌。(二)、特点:、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严重(三)、影响:、动摇了人们对19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信心,各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纷纷出台;、激化了资本主义各车的社会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资产队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罗斯福新政一、背景:、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二、内容:、整顿财政金融; 、实行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三、新政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级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福利国家的出现(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2、制订指导性经济计划。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三、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五、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特点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年1952年。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5、方法:、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6、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年1957年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四、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曲折的道路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表现:、大跃进: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3、调整中前进: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五、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导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现出严重的混乱,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者开始持续发展,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没有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这次极为宝贵的机会均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背景:、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内容:、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作用:、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其他改革措施、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二、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3、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史实:、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二、特 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三、融入世界: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xx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xx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二、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常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宠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 所 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