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2199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1(xx广东广州二模18)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础上形成的,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民族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就已经提出了相关概念,故D项错误。【答案】B2(xx广东茂名二模17)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共两党及民主党派就抗战胜利后怎样和平建国而召开的会议,这次会议时国民政府为中国中央政府,首都在南京与题干中定都北平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为新中国成立而进行的组织筹备会议,其主要内容为定都北京、确立国家性质等,故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确立政治制度和颁布共和国宪法,不涉及定都问题,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纠正党的左倾错误,不涉及定都,故D项错误。【答案】B3(xx广东揭阳一模38)(26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请回答:(2)中共七大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8分)【考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解析】(2)中共七大是抗战时期的会议,故从抗战时期开始,结合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确立民主政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说明。【答案】(2)实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8分)4(xx广东佛山二模38)(26分)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以下材料均来自此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部分目录摘编 材料二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6年“近代中国”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8分)【考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解析】(2)此题问原因,结合材料二可以看出要求从三个方面归纳:“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结合时间19491956,可以归纳新中国初期三大制度的确立、民族独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苏联的援助等归纳。【答案】(2)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技术、管理、设备等援助,加速了中国基础工业建设和发展;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方针,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条件。(说明:答对任意1点2分,要求有分析史论结合,史实1分,论1分。其它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xx广东佛山一模18)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83年1988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据表格可知第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两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表格第三届人大召开是1964年,第四届人大召开是1975年,而文革是1966年1976年,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未废除,只是停了很长时间才重开,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第五届人大,即1978年后,人大召开情况较前四届相对固定,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涉及人大会议的召开情况,不能说明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2(xx广东揭阳一模38)(26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请回答:(2)中共七大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8分)【考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解析】(2)中共七大是抗战时期的会议,故从抗战时期开始,结合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确立民主政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说明。【答案】(2)实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8分)3(xx广东清远一模38)(28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17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第18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些规定?(8分)【考点】(4)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解析】(4)由宪法的条文,规定来自于关键信息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的监督,服从宪法和法律等等。【答案】(4)规定:坚持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依靠群众监督;服从宪法和法律。(8分)4(xx广东惠州一模38)(25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7分)【考点】(3)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解析】(3)第一小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都推动新中国宪政建设;第二小问从宪政具体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宪政实现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答案】(3)文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4分,每点2分)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师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答1点给1分,答2点以上给3分)5(xx广东佛山二模38)(26分)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以下材料均来自此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部分目录摘编 材料二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6年“近代中国”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8分)【考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解析】(2)此题问原因,结合材料二可以看出要求从三个方面归纳:“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结合时间19491956,可以归纳新中国初期三大制度的确立、民族独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苏联的援助等归纳。【答案】(2)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技术、管理、设备等援助,加速了中国基础工业建设和发展;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方针,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条件。(说明:答对任意1点2分,要求有分析史论结合,史实1分,论1分。其它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 “文化大革命”1(xx广东惠州一模18)右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图注:毛主席语录下为外语喊话教材,用中文分别音译 了英语、俄语的一些常用语,如缴枪不杀、出来、我们宽待俘虏、不要动、举起手来、跟我们走等)A解放战争时期B建国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考点】“文化大革命”【解析】毛主席语录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表现,解放战争时期、建国时期还没有对毛泽东个人如此极端的崇拜,故A、B项错误;毛主席语录出现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语录内容也反映出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符合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否定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故D项错误。【答案】C2(xx广东佛山一模18)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83年1988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据表格可知第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两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表格第三届人大召开是1964年,第四届人大召开是1975年,而文革是1966年1976年,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未废除,只是停了很长时间才重开,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第五届人大,即1978年后,人大召开情况较前四届相对固定,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涉及人大会议的召开情况,不能说明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3(xx广东肇庆三模16)1949年6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当时报头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图1);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行楷(图2);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图3)。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体现了()A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B新闻报刊的发展与繁荣C“双百”方针受到破坏及其恢复 D“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考点】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发展;“文化大革命” 【解析】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只是反映了表面现象,没有反映问题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新闻报刊的曲折发展,不能体现“繁荣”,故B项错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在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了破坏,材料未涉及其“恢复”,故C项错误;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反映了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生活的错误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愈演愈烈的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D4(xx广东肇庆二模39)(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分析这一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8分)【考点】(3)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择偶标准变革;“文化大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3)第一小问材料三中,根据图中毛主席语录可知,当时在处在中国的文革时期。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归纳文革对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国民经济、以及文艺方针的破坏。(4)第一小问材料四中,80年代后期婚姻支出增加,还能接受与外国人结婚。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与国外联系紧密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综上所述,爱情婚姻观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也是国内经济状况、政治形势变化的反映。【答案】(3)特征:以阶级(政治)斗争为纲。(2分,答文化大革命或政治动乱也可以。)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动荡,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双百方针遭到破坏,阻碍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6分)5(xx广东惠州四模38)(27分)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0分)【考点】(3)“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史学理论历史评价【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文革”结束以前原因可从“文革”时期主导思想来分析,“文革”结束以后对李鸿章评价有不同观点,这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等有关。第二小问影响,从所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主观认识等角度回答。【答案】(3)原因:“文革”结束以前,受左倾思想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2分);文革结束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分,每点2分)因素:所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主观认识等(2分,每点2分,答出2点以上给满分)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xx广东梅州一模18)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提到:“1978年所不同的是:邓现在要走的是一条既要扶持首创精神,又要重建党和政府的新路子。”“重建党和政府”的措施包括() 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A B C D【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是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的措施,故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属于材料里体现的“扶持首创精神”,故错误;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是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措施,故正确;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是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建设措施,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xx广东佛山一模18)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83年1988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据表格可知第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两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表格第三届人大召开是1964年,第四届人大召开是1975年,而文革是1966年1976年,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未废除,只是停了很长时间才重开,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第五届人大,即1978年后,人大召开情况较前四届相对固定,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涉及人大会议的召开情况,不能说明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3(xx广东江门一模38)(27分)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四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4)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4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加以说明。(8分)【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4)第一小问,概括材料四的观点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以农民为内在动力,并且农民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例如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平分土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小问,运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方面说明材料四的观点,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基层民主建设等史实对农民的积极影响。【答案】(4)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平分土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2分,只答土地革命得1分,能分析说明农民成为受益者得2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对外开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转型;改革户籍制度;减免农业税等。(任答三点给6分,满分不超过6分)政治:xx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改革,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2分)4(xx广东韶关一模39)(26分)国家形象取决于国家实力,又与内政外交相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 不管如何,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现实。而当下,最热门的议题已经不是G8问题,而是中美形成G2的可能性。xx年,几乎所有欧美最知名的媒体纷赴中国,做专题报道,掀起“中国热”。南方周末(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促使“中国热”掀起的中国故事(因素)。(6分)【考点】(3)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解析】(3)材料三中G8指八大工业国美、日、德、法、英、意、加、俄,G2指中美关系,注意材料三中“中国的经济奇迹”引起了“中国热”,故题目要求可转化为:中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可从经济、科教、政治、外交等角度回答。【答案】(3)故事(因素):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社会充满活力;(任答1点可给2分)科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经济的发展;(2分)政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无敌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任答1点可给2分)5(xx广东广州二模39)(26分)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6分)【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发上海浦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4)本问要扣住时间“90年代以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以及国际、国内两个方向综合概括回答,具体可以从基层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建设、浦东开发、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4)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0年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xx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xx年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xx广东湛江一模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期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人民日报刊登了 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2)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更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0分)【考点】(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从“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可知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作用和肯定了国民党的抗日贡献;第二小问,强调国民党的作用,体现出我党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故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承认国民党的抗战作用,有利于两岸统一。【答案】(2)方面:突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或突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作用);国民党的抗日贡献得到承认。(4分) 原因: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承认国民党的抗战作用,有利于两岸统一。(6分。言之有理即可,总分不超过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