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1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61741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1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1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1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1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考纲要求(1)维新思想;(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3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4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5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考点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1 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考点二维新派、革命派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核心词: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进化论、三民主义1 早期维新思想(1)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2)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2 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谭嗣同: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实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3)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4)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3 民主共和思想新旧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2)旧三民主义评价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4)新三民主义评价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考点三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学习思想文化1 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 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 影响(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考点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 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如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2 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论战,如问题与主义之争。3 创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1 新思潮萌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2 说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依据是指他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点拨林则徐才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 “中体西用”: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但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5 中国人由学器物向学制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6 严复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点拨严复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宣扬进化论。7 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点拨依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原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才是根本原因。8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9 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10三民主义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1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有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点拨明确的反帝要求才是新三民主义的最大特点。12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使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则坚持使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1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14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5史学界把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是因为它们都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6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1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考向一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审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典例1(xx北京高考)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孔子改制考A B C D知识定位东西方文明的融合维新思想特点关键点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秦汉以来”,二是“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辨析选项是董仲舒的著作,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排除;是朱熹的著作,它吸收了外来的佛教思想,符合题意;是吴敬梓的讽刺小说,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康有为的著作,在此著作中他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符合题意。答案B典例2(xx四川高考)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知识定位近代中国的变化争取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抗争主题调动所学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同时,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潮流,故D项符合题意。“建立君主立宪”“建立民主共和”“全面引进西方文化”与题干“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不符,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从四大方面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内涵1 经济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受外国商品的冲击,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经济呈现出半封建化趋势。(2)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出现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3)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 政治近代化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制,迈出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国近代的政治民主化历程艰难、曲折、复杂。3 思想近代化(1)“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2)在发展阶段上,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3)在内容上,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4)在对待方式和实践效果上,经历了由照抄照搬导致失败到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取得胜利的转变。4 社会生活近代化在西方思想影响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水陆交通从无到有;文化载体、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风俗礼仪逐渐西化;结辫、缠足陋习逐渐革除。考向二从民族觉醒、顺应时代潮流视角审视向西方学习历程典例3(xx安徽高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知识定位戊戌变法思想目的关键点正确把握材料主旨,明确材料信息题眼。辨析选项题干材料是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主要阐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借鉴外国经验的问题,排除B项。戊戌变法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A化繁为简,快速捕获“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干和备选项中所包含的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信息”,找到了“题眼”也就意味着拿到了解题的钥匙。要想快速找到“题眼”,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可通过转换法进行,即将题干化繁为简,将设问化难为易,剔除无效信息、干扰信息,保留有效信息,使材料变短变易,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另外,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结合所学知识对关键词句进行整理和分析,也可找到“题眼”。如典例3,“唤醒国民议论,振刷国民精神”就是捕获题眼的关键信息。典例4(xx福建高考)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知识定位西学东渐维新思潮关键点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辨析选项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劝学篇使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说明劝学篇适应了时代需求,A项正确。B、D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深度理解向西方学习、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1 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考向三深度理解三民主义典例5(xx安徽高考)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知识定位三民主义民生、福利设想判断题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孙中山言论的主旨。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民生主义)与种族政治两大问题(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同等重要,故排除B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平均地权不是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关注三民主义常见的五个命题角度(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考向四关注提取有效材料信息能力典例6(xx广东高考,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知识定位洋务运动的主张信息提取思路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指导思想”即可;对比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和洋务派的思想回答思想来源。第(2)问首先要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如刘锡鸿批判洋务派“忘治道之本”,即他反对学习西方,而郭嵩焘批评洋务派忘记“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而仅仅学习西洋技术,即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然后运用近代化史观进行分析。答案(1)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紧扣“两材”解答非选择题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如本题答案就侧重依托材料中信息多角度思考论述,是依据“两材”的典型。押题1(立意:历史意识近代知识分子追求中国梦的方向)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学习西方的梦想的层次。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由此可推理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押题2(立意:主干知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主题)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确切而论,句中省略处应是()A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B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C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答案C解析“言技”“言政”“言教”这一进程即近代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思想层面,反映了由浅入深、逐步扩展的学习历程。押题3(立意:主干知识近代中国人探索抗争的时代主题)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答案D解析近代前期是指18401919年。这一时期,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近代化。押题4(立意:重要概念社会转型的内涵)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要求。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思想。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押题5(立意:主干知识古今中外重大社会转型比较)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政治清明的表现阶级结构变化新旧思想观念冲突制度创新A BC D答案D解析“欧洲的1718世纪”指启蒙运动兴起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思潮不断高涨。三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主题中第项“政治清明”明显不符合三个时期的特征,这几个时期都呈现大动荡、社会矛盾激烈冲撞。项所述阶级结构变化、新旧思想观念冲突、制度创新符合材料要求。押题6(立意:主干知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A BC D答案D解析此问题有大致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从1840年以来的不懈努力不断失败,没有真正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思想武器;二是俄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但十月革命却取得成功。属于前者,属于后者。本题中各选项均符合题意,选D项。押题7(立意:“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材料二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请回答:(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物”的部分: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心物”结合部分:戊戌变法,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心”的部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影响: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2)“物”的部分:明清以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以及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的西传。“心”的部分:16至18世纪儒学远播西方,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等。(3)中国文明逐步落后于西方。政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文化专制与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一、选择题题点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器物阶段1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进行的最初觉醒应该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A项不符合民族危机下激发的思想;C、D两项时间不符合。2 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B解析从时间信息看,蒋百里所说的“制造派”应该是在1873年左右,这个时期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近代海军,属于名副其实的“制造派”。3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以上言论应出自()A魏源 B洪仁玕C张之洞 D康有为答案C解析“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意思是只学习西方会威胁到封建纲常礼教。因此题中材料体现的是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而张之洞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题点2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 赫胥黎在生物进化与伦理及其他中提到“天行者以物竞为功,而人治则不以物不竞为的”,而严复将此书介绍给中国时起名为天演论,并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推动中国社会的觉醒。这是因为严复()A并没有读懂赫胥黎的观点B实际不赞同赫胥黎的观点C既是一名生物学家,又是一名社会学者D带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答案D解析思想家的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本题的切入点是严复的天演论,考查的是学生对严复思想产生背景的理解。5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B战争引起列强对华的新一轮侵略C西学东渐将转到制度层面D君主立宪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无能和君主专制政体的腐朽,但不能反映君主立宪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D项错误。6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项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故选C项。7 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他认为民生主义()A与中共的最高纲领一致B与中共的目标求同存异C与中共的目标完全不同D与农民的平均思想一致答案B解析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认为,中共的目标与自己的目标不矛盾,允许方法的不同,所以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8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从日本学者的说法来看,他主张近代化进程应该先排除精神思想障碍,然后学习西方科技,按照这个进程,当然应该先是新文化运动,再是辛亥革命,最后是洋务运动。题点3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9 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间里,我国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所述的时间分析,此时正值封建社会后期,受到外来入侵的影响,列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A、C项属于变化的原因,当时的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原因之一。10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根本就是事不关己,故需要实现思想解放。11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答案C解析从李大钊的整段话来看,他指出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更多地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缺陷,很显然,这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时的观点,即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12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从材料调查结果看,大多数人赞成社会主义,说明人们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1923年斯大林模式还没建成,D项错误,故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13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3)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4)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再结合所学政治史的部分内容印证即可。第(2)问抓住关键信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回答。第(3)问通读材料发现人们对西学由“鄙视”到“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分析原因时结合“鸦片战争”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分析。第(4)问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等角度谈启示,只要符合题意就行。1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据此回答:(1)“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哪本著作?主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是谁?(2)为“追求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什么革命?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哪一运动的核心内容?宣传这一思想的主要刊物是什么?(4)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谁?写出一篇他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答案(1)海国图志;康有为(或梁启超)。(2)辛亥革命;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新青年。(4)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或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