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152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解析1(xx山东济南二模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 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考点】开眼看世界思想魏源海国图志 【解析】材料大意为,公开选举一个领导人行政,不但不世袭,而且四年就换一届,美利坚以共和国代替君主,他们的制度流传下来而且没有弊端,说明魏源认可了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先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魏源反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魏源的评价,故D项错误。【答案】A2(xx山东菏泽一模单科6)学者王尔敏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救亡图存【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救亡图存 【解析】师夷长技思想属于19世纪4060年代的内容,变法图强思想属于19世纪90年代的内容,民主共和思想属于20世纪初的内容,均与材料“最基本之原始动力”不符,故A、B、C项错误;各时代思想特征不同,是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故D项正确。【答案】D3(xx山东日照二模15)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A民主共和 B自由平等 C救亡图存 D公正法治【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救亡图存 【解析】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深入,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民主共和是救亡图存的方案之一,不是“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故A项错误;自由平等的西方思想是外在的影响,不是“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故B项错误;挽救民族危机是“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故C项正确;公正法治的西方思想是外在的影响,不是“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故D项错误。【答案】C4(xx山东临沂一模单科10)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考点】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从“时人便译为“民主”到“民政”再到”民主“,说明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故A项正确;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是民主,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不是阶段性,故D项错误。【答案】A5(xx山东泰安一模15)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主张变法,即主张保留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倡导中体西用,故A项正确;地方军阀势力的形成,对国家富强不利,故B项错误;李鸿章创办的是官办洋务企业,而非私人创办的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李鸿章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维护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6(xx山东滨州一模1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顽固派坚持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故A项错误;洋务派固守中国传统制度,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作者认为本末倒置,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和“三民主义”都是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是学到了精髓,故C、D项错误。【答案】B7(xx山东菏泽一模单科7)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A反对学习西方 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 D民主共和【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纲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制度变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8(xx山东潍坊一模单科8)“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针对的是()A抵抗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依据材料,“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可知是体用不统一,主张中体西用。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的是洋务派,故B项正确;顽固派主张“中体中用”体用统一,故C项错误;维新派主张“西体西用”,体用统一,故D项错误。【答案】B9(xx山东临沂三模1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体现中国近代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是在封建伦理纲常基础上,与当时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斗争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可知采取中体西用思想是与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占主导的时代特征相符,体现的是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以传统伦理制度为前提根本,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0(xx山东潍坊二模18)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A“开眼看世界” B主张“中体西用” C宣传维新变法 D倡导“实业救国”【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以判断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主张“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维新派宣传和开展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倡导“实业救国”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大,故D项错误。【答案】C11(xx山东滨州二模17)下图是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以及建国以来四个时期留学主要路线示意图。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主要路线相符的是()【考点】维新思想学习日本君主立宪【解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留学路线主要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B图相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想影响下,留学路线主要是到日本,与C图相符;五四运动前后留学主要路线是到美洲,与A图相符;建国以来留学路线是到世界各地,与D图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2(xx山东泰安二模14)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主张、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集中体现了()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近代政客投机钻营的特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梁启超思想变化 【解析】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经历“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过程,说明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故A项正确;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但不能说明维新到民主共和的转变,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只能说明探索过程的失败原因,故C项错误;梁启超思想和行动经历的转变是救国道路探索,不是政客投机钻营,故D项错误。【答案】A13(xx山东威海二模1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B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C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考点】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主张(妇女教育观)【解析】据材料中“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得出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并未体现要妇女追求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得出梁启超认为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故B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妇女教育,并未涉及妇女价值观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14(xx山东淄博三模18)当年钱学森远行欧洲留学前,其父在一张纸条上告诫他:“人,生当有品,如仁,如智,如忠,如孝,如悌!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下列对这一忠告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B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C印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 D体现“全盘西化”的主张【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由材料中“钱学森远行欧洲留学”可知,当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但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信息可知,钱学森的父亲告诫他,学有所成后,要回国报效国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全盘西化”的主张,故D项正确。【答案】C15(xx山东聊城一模38)(24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8分)并概括说明变化的特点。(4分)【考点】(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变化,依据材料一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社会性质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特点,从魏源师夷长技,到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改革,由科技到制度,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从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发布可见其分布的不均衡性。【答案】(1)变化:经济结构:近代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阶级结构:出现了买办阶层、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生活: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等传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社会性质: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特点:被动性:在外国冲击下出现;渐进性:由表及里,逐渐展开;不平衡性:变化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16(xx山东烟台一模38)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8分)(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12分)【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从中找出相同信息和不同信息进行归纳。材料一中“康有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与材料二“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民权思想矣”可得出第一个相同点是都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可用的思想;材料一中“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和材料二中“故与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得出第二个相同点是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都向西方学习;材料一中康有为倡导维新,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完成,材料二中孙中山倡导共和制度,此其二者的不同点。(2)第一小问概括观点,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简要概括即可。材料三中“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表明政治制度必须是根据本国的情况而制定;“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意思是即使是学习国外的制度,但也必须结合本国的传统,才能发挥政治制度的作用。第二小问论证作者观点,题干要求用两个出处来论证,一是“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二是“实践结果”。首先寻找“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来论证这一观点:材料一中“康有为等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说明维新派假借孔子名义来宣传维新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说明维新派没有彻底把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国的国情相融合;材料二中孙中山引进了民主共和思想,但却与“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混淆,也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故他也没有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彻底融合。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只是把西方思想嫁接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没有彻底批判传统思想,导致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没有起到启迪中国人思想的效果。其次从“实践结果”来论证这一观点,注意必须答出“实践”和“结果”两个部分: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情导致中国无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即中国是两半社会,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非常微弱,资产阶级力量很小。可见,无论思想、制度没有与国情相结合都不能成功,正好论证材料的观点。【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4分)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分);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2分)(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分)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4分)。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6分)17(xx山东德州一模38)(24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1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1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考点】(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解析】(3)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说明译书数量大大增加,根据“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19世纪末开始私人译书成为主体”说明译书的主体从教会发展到官方再到民间;第二小问认识,之所以在鸦片战争后译书数量大大增加,译书主体在“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变化是因为受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到制度),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译书就反映了中国人向西发学习的过程,同时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答案】(3)变化:鸦片战争后,译书数量大大增加;译书的主体从教会发展到官方再到民间。(2分)认识:中国近代译书活动是民族危机加深和西方文化传播交织作用的结果(或“这一变化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官方和民间译书活动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译书活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6分)18(xx山东青岛一模39)(22分)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三观念史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6分)【考点】(1)维新思想(3)维新思想;辛亥革命【解析】(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家主张变法图存,摆脱民族危机,是一种爱国思想;据材料一中,传统儒生抛弃“祖宗礼制”,可知反对君主专制,维新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具有进步性;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传播民主、平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具有启蒙作用。(3)据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维新和革命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9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进一步危机加深,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救亡图存,随着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革命思想成为主流。【答案】(1)说明: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分)(3)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6分)19(xx山东菏泽一模单科33)(16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二十世纪前夕,一批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首次紧叩中国封建王朝这座紧闭几千年的城池,要求开启宪政之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打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提出“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的政治纲领,发动了一场争取民主宪政的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 蔡定剑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请回答:(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考点】(2)维新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二“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可推断维新思想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之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提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思想,形成一次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2)影响:开启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4分)20(xx山东济宁一模38)(26分)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8分)【考点】(2)维新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如何解释及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通过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维新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所以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小问贡献,联系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最大的贡献是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2)作用:通过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古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帝国体系下的巨变”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贡献:揭开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序幕。(2分)22(xx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8分)【考点】(2)维新思想梁启超“国家观”【解析】(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国家主权由主权在君主向主权在民过渡,“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抛弃旧的传统国家观念,启迪民智。【答案】(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4分)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23(xx山东济南一模单科33)(15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4分)(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5分)【考点】(2)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3)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2)该问可利用材料二信息“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联系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进行总结。(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信息总结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方式进行评论,分析其利弊得失。【答案】(2)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实行封建专制和儒家伦常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1分)后者: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3)观点: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2分)评论:洋务思潮虽固守传统,但能突破“夷夏之辨”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开创条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肯定西学,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三民主义的形成则是立足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融贯创新。(3分)24(xx山东临沂一模文综38)(24分)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对西方世界的本质又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择,那就是:为了使中国得以继续存在,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旧中国的多少成分应予抛弃,近代西方的多少东西应予采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 “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中国“应予抛弃”和“应予采纳的”因素各是什么?(7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9分)【考点】(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材料一中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不了解世界大势;材料二中近代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开始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第二小问近代中国“应予抛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夷夏观念,“应予采纳的”的西方先进的科技、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3)依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概括: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是近代工业化的开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推动政治民主化;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答案】(2)背景:中国长期封闭,不了解世界大势;在对外交涉中,屡屡受挫;中外差距拉大,先进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等。(4分)抛弃:固步自封、保守落后、守旧封闭、看不到世界的先进,以自我为中心等。采纳: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活泼向上的文化心理、先进的工厂管理制度和技术、先进的政治制度等。(4分)(3)历程及影响: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开始了技术现代化;19世纪初先后出现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现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影响。(9分)25(xx山东枣庄一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阶段和主题史料史论1861接轨奕:“窃维制造轮船, 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 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 横行海上, 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 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1898变局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1945复兴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6分)【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维新思想;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史论,根据材料一中“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第一个史料只体现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而没有求富,所以史论错误。材料一第二个史料中“革去故,鼎取新”,“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等词反映出了维新思想进步性,所以史论正确。根据材料一第三史料中“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战役”可知台儿庄战役只是国民党军队独力的抗战表现,不符合全民族抗战的定义,所以史论错误;第二小问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第一组史料和史论,在史料补充方面结合洋务运动中与“求富”相关的历史史实补充即可,在史论修改方面,去掉多余的“求富”目的即可。第三组史料史论,在史料补充方面,举例有各民族、各阶层参加的抗日活动即可,在史论修改方面,结合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修改即可。(2)根据材料一第一组史料中“窃维制造轮船, 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所以结合洋务运动的原因回答即可。【答案】(1)史论:可直接推出(2分)史料补充: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相关史实。(修改结论:师夷长技以自强) (2分)史料补充:中共敌后战场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有关抗战史实(其他少数民族、爱国华侨等有关抗战的史实亦可得分)。(修改结论: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2分)(2)因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民族危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西学东渐或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6分)(若答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王朝的衰落,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也可得分)。26(xx山东泰安一模38)(24分)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请回答:(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8分)【考点】(3)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主张(妇女教育观)【解析】(3)第一小问教育观,“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第二小问影响,梁启超的教育观直接有利于女子教育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从长远看,推动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运动。【答案】(3)教育观: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2分)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7(xx山东烟台二模39)(26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10分)材料三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统”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3)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具体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文明“交流”的理解。(8分)【考点】(2)中体西用思想(3)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中“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并结合所学,得出西学的传播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的推动;第二小问迎合,结合所学,从改革派、保守派等角度回答,据材料二中“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 得出“西用”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据材料二中“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得出“中体”维护封建纲常制度。(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交流更应浓墨重彩”得出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小问理解,启蒙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如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答案】(2)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6分)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4分)(3)影响:文明的交流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理解:批判专制主义、高举理性大旗的启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8分)28(xx山东临沂二模38)(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彼李鸿章固非能造时势者也,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拔。李鸿章不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不生于今日而生于数十年以前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梁启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含义。(10分)【考点】(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析】(2)“敬李之才”从李鸿章学习国外技术推动洋务运动角度回答,“惜李之识”从李鸿章对世界发展潮流认识问题思考,依据材料三中“李鸿章不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来分析“悲李之遇”。【答案】(2)含义:敬李之才:李鸿章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艺,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3分) 惜李之识:李鸿章对世界发展潮流认识不清,对近代民主政治认识不足,试图用西方技术维护中国传统制度。(4分)悲李之遇:李鸿章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3分)29(xx山东济宁二模38)(2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8分)【考点】(2)中体西用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这一信息,结合“过渡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是否具有“过渡人”特征,结合洋务派特征分析即可;第三小问说明理由,结合洋务派的主要思想主张作答即可。【答案】(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产生;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4分,任答两点即可) 具有。(1分)理由: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3分)30(xx山东泰安二模38)(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出现了又一次高潮,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新变化。请回答:(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特点。(12分)【考点】(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领域回答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第二小问特点,可以从变化领域、变化地区、变化情况来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变化时被动的;变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全面性;变化主要集中在沿海,体现不平衡性;变化由表及里,逐渐展开。【答案】(2)变化:经济结构:近代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阶级结构:出现了买办阶层、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生活: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等传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社会性质: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交领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中国对外政策出现变更和调整,出现了专门的近代外交机构。(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特点:被动性:在外国冲击下出现;渐进性:由表及里,逐渐展开;不平衡性:变化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全面性:变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4分)31(xx山东威海二模39)(22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二)论证观点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10分)(三)阐释事物(3)试从图13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7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考点】(2)“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3)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必修三西学东渐从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西学的传播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论证观点,据材料二中“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得出当时以“天朝上国”自居,据材料二中“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得出当时闭关锁国的政策,据材料二中 “ 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得出魏源倡导学习西方,与传统观念对立,体现出叛逆性。(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可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的抗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倡导思想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等为线索,然后根据主题列举关键词。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即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且要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题也可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确定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综合表述。【答案】(2)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6分)(3)赋分说明:本小问满分8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2分,阐释共6分,每点2分。关 键 词主题阐 释例1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