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反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1160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反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反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反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反馈语文试题 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冯春芳 刘爱莲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1974年,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xx年5期)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的增加。B.幸福悖论是在目前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情况下产生的。C.幸福悖论最早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收入之谜”。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引起人们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复杂、统一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B.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条件。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对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B.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C.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D.当今社会变富了,可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秀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传)【注】巫丞: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 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素:一向,向来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 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试不第,在第二年便黯然离京,东游吴越,寄情山水。8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详细描述。(5分)9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固时俗之工巧兮,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_,而又何羡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杏 花 安 海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聪明的地方领导也便适时地迎合着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的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杏乡的某些公文里,会罗列着“杏花节”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城里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选自散文百家xx年第12期,有删改)(1)首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有何好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强调了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之美。B强调了南国杏花美远胜北国杏花之美,但二者各有千秋。C激活了人们心中关于杏花的审美情绪,表明南国杏花比北国杏花更值得赞美。D增强了文学色彩,说明了人们不论朝代和地域,对杏花都有同样的喜爱之情。E为下文突出北国杏花的壮观美作了反面的铺垫。(2)请简要说出第段最后一句“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的作用。(6分)(3)文中两处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理由。(6分)(4)文章通过抒写杏花节赏花、杏花知音等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第II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12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纤(qin)细蕈 (xn)菌将(qin)子无怒 给(j)予答复B修姱(ku) 溘(h)死 小人所腓(fi) 一叶扁(bin)舟C主簿(b) 吐哺(b) 酾(sh)酒临江 清流激湍(tun)D嗟(ji)悼 修禊(x) 冯(pn)虚御风 放浪形骸(hi)1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A浅尝辄止竟相诽谤鉴署杯盘狼藉B骇人听闻无济于事枷索流觞曲水C巍巍峰巅终南捷径訾詈鼓瑟吹笙D苍海一粟取之无禁脉胳夙兴夜寐14依次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 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 。A.以致 或 以及 保障B.以致 和 以其 保证C.以至 或 及其 保障D.以至 和 以及 保证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B.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B一种政治体制越是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就越容易形成 “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就越容易为了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反对改革。C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最适合的手段?在中国周边动用武力是否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D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突破2亿多人,这些用户以学生、白领等年轻人为主。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8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知识如同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A. B. C. D.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BC D20请你针对下列情况,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更加吸引市民的眼球,商家们绞尽脑汗,使用新词新语,成语不断地换上新面孔:“骑乐无穷”(山地车)、“鳖来无恙”(补品)、“一明惊人”(眼镜)、“饮以为荣”(饮料)21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秋是“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透露出的萧瑟。秋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示出的壮阔。五、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条鲤鱼,想要跃过那道高高的龙门。它腾空一跃,结果方向不对,掉在了堤岸上。几次挣扎后,它自觉回河乏力,就放弃了努力,绝望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这时,一群蚂蚁围了过来。它们喊着整齐号子,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把鲤鱼拖回家。众蚂蚁一起去狠狠地咬那条倒霉的鲤鱼的尾部。那条鲤鱼痛痒难忍,一边骂它们残暴,一边蹦跳着想弹掉尾部的蚂蚁。蚂蚁们咬紧牙关,坚持不懈,鲤鱼弹来跳去却怎么也甩不掉,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弹跳。鲤鱼每弹跳一次,身体就往前滑一步。鲤鱼闻到了水草的气息,奋力拼搏。这时,那群蚂蚁赶紧松口,落到了安全的地面上。那条鲤鱼终于蹦到了河里,摆脱了死神。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文答案1B(曲解文意。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2A(说法片面。文中说“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3B(不合逻辑。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4C(抓捕)5D6A(李通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7(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8.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孤舟夜泊的画面。(1分)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着力写了移舟近岸所见:天高地远,野旷无垠,(2分)明月高挂,倒映江中。(2分)融“愁”入景 ,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9【参考答案一】直抒胸臆。(2分)作者直接写出在日暮时刻又添“新愁”,这种愁是羁旅之愁。(2分)通过注释可知“新愁”之前的“旧愁”应是应试不第、仕途失意之愁。(2分)【参考答案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作者在开篇写移舟到“烟渚”之中,这里的景中含愁,应是羁旅之愁。(2分)之后描写空旷田野的夜景,寓情于景,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作者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2分)【参考答案三】动态描写情绪变化:在夕阳烟雾之中弥漫的是江南羁旅生活的愁思与孤独,(2分)这使游子在仕途失意的旧愁又添新愁,(2分)低垂的天幕、空旷的原野放大了内心的惆怅,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2分)10(1)匪我愆期,将子无怒(2)谣诼谓余以善淫。偭规矩而改错(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1(1)AE(答对一个得2分,两个全对得4分)(2)说明了我们只是在欣赏杏花的色、香、势,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3分)为下文写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做了足够铺垫,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3分)(共6分。答过渡也可以适当给分。意思对即可)(3)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共6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4)颂扬了乡亲们对杏花、杏树真挚的关爱和欣赏之情;(3分)暗讽了吟咏杏花文字的城里人和追求“杏花节”种种成绩的官员,他们也只是在利用杏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3分)外行者只欣赏外在美是肤浅的,创造美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呵护美、欣赏美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12. D(A项“纤”读xin;B项“溘”读“k”,“扁”读“pin”;C项,“簿”读“b”。)13. C(A项,竟竞、鉴签;B项,索锁;D项,苍沧、胳络。)14.C15.D16.B(A,句式杂糅,删掉第一个“需要”或者“是必不可少的措施”;C,两面对一面,“否定态度”表意不明;D,不合逻辑“突破2亿多人”。)17.C18.B 19. B按狗的特点及这种特点的作用分述。20参考:成语是人们惯用的,把它作为广告词且改头换面或偷梁换柱,的确便于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可以促进消费,殊不知,在使人们记住广告内容的同时,也使人们记住了篡改后的成语,久而久之,人们容易对某些成语的个别字词混淆不清。某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就把“刻不容缓”写成了“咳不容缓”,还说“电视里止咳露的广告也是这么写的呀。”所以广告人、大众传媒就要注意,不要为了追求广告语言的好听、好记,而糟蹋我国的优秀传统语言。 21秋的特点,秋的诗句22参考立意:鲤鱼角度:(1)方向不对,结果会是致命的,要把握好方向;(2)最可怕的事情是放弃努力;(3)疼痛也不是坏事蚂蚁角度:(1)集体的力量大;(2)蚂蚁白忙一场在于选错了对象,要选好目标;(3)幸亏蚂蚁最终选择了放弃,否则代价就太大了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现在天下大乱,王莽就要灭亡了,汉室应当重新复兴。南阳宗室,只有刘秀兄弟,亲近仁人志士,胸怀宽广,可以和他们谋划大事。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以宁平公主的缘故,特被亲重。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素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送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