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1061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乡愁的文化表达邹广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1下列关于乡愁与现代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愁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每个人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到,是人们因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B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C乡愁作为一种思乡、怀乡之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D乡愁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对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答案】B (“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传统意义的乡愁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B乡愁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淀成一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伴随人的一生。C文化记忆编织人的文化成长之路,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D乡愁传达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是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答案】C(原文是“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非条件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愁是我们串联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通过乡愁我们找到自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B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能简单地视为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有这个地方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C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乡愁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D乡愁产生于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为了生计各奔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变远了。【答案】D(“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 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原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47题。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妃德之 感激B每奏对,常称旨 符合C各有常度 制度D百官迁除 贬官【答案】D(任命官职)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3分) ()深结宦官及妃嫔家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ABC D 【答案】A(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度,不是“直接写”。其他项,均符合题干要求)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B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C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答案】B(根据文意,“蔽塞人主视听”,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样做的真正目的。)7翻译下例句子(10分)(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5分)_(2)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5分)_【答案】(1)当时张九龄正凭借文学才能被皇上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仍然违心地奉承他。(2)凡受到(被)玄宗(皇上)优待的人,李林甫开始时总是(就)亲近结交他,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用计)除掉他。参考译文: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交往甚密,让他们暗中伺察玄宗的行动,掌握了他的一举一动,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玄宗的意图,深受玄宗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玄宗的宠爱,生了寿王李清,各位皇子不能和他相比,太子也渐渐被皇上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自己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听后十分感激他,就暗中为助,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仍然违心奉承他。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于是玄宗罢张九龄政事。任命李林甫兼任中书令。 玄宗即皇帝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绂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 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仪仗队列的马匹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要嘶鸣叫唤,就要被剔除出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争之路断绝了。 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对于百官的升迁与任命,李林甫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事,虽然有的人有特殊的才能,也不免老死于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搞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够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玄宗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亲近结交他,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就算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9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8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5分)_【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9这两首诗的第三、第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_【答案】两首诗第三、第四句都运用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代文人词客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往往为了一个字而冥思苦想,卢延让苦吟中曾有过“_,_”的诗句,杜甫也有过“为人性僻耽佳句,_”的诗句,令人非常敬仰。(2)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_,_”。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答案】(1)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艾草:被遮蔽的苦涩杜怀超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5分)_【答案】从不同侧面表现艾草的形象特征,交代艾草具有“清香”“医病祛疾”等特点;以“冰台”之名,写艾草“采撷温暖”“温暖民间”之实;意在表现艾草给人别样的暖意;丰富文章内容。(2)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6分)_【答案】用细节描写,通过“刈割”“置”“绕”“逼”“洗”等一系列动作,表现母亲养儿育女的劳苦与温暖的母爱;同时形象地写出了以艾草对抗万千病虫祸害的方式,表达母亲的祝愿。语言质朴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及农历五月洗澡这一民间习俗。(3)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6分)_【答案】被遮蔽的苦涩,指的是隐而不见的另一种苦涩,其实是人生的苦涩。具体表现为:劳作与生存的苦涩;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惶恐,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痛哭无言;人为了“责任与爱”所付出的诸种努力,艰难苦涩。(4)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_【答案】“艾草的苦味”的背后是人生的苦味,只有耐得住清苦,保守一份艾草的苦味,才能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揭示出人生的本质与意义,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呼应标题,深化主旨。总收全文,画龙点睛,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百年前的李鸿章王树增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答案】BE(E3分,B2分,D1分)(“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_【答案】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作为: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每点2分)(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_【答案】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故“敬李鸿章之才”。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缺少有人共鸣,故“惜李鸿章之识”。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故“悲李鸿章之遇”。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故“才不真”。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故“识不透”。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故“遇不值得悲”。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也不是卫国者,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面对教材的多样化,有的专家提出了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的理念,可谓切中肯綮。B丁俊晖本赛季状态不错,拿下了温布利大师赛的冠军,三大赛事中仅仅剩下世锦赛没能染指。C过于膨胀的心态并不符合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来自于冷静的理性,而不是膨胀的情绪,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仍然需要韬光养晦,而不是显山露水。D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消费者可得擦亮眼睛。【答案】B(A.切中肯綮: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C.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D.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一般指不好的人)都有。含贬义。B.“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都市交通拥堵状况令人堪忧,两会代表从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交通法规、提高司机和行人素质等方面积极地献计献策。B人民币是否大幅升值将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进而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C商务部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指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流通环境,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D普洱茶从民间饮料转变成专业饮品,是由它的茶叶品质等各种因素综合决定造成的。【答案】C(A.成分赘余,删去“令人”或改为“令人担忧”;B.两面对一面;D.“是由综合决定造成的”句式杂糅。)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要学会倾听别人。_。_。_,_。_。打断别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好多人,压根儿就没有耐心将别人的话听完在一个人人注重“自我表现”的时代,每个人讲话,都会很自私、很着急尤其是和群众说话时,和弱势群体说话时,更要多一些耐性,多一些尊敬;要允许别人将话说完,这不仅仅是一门沟通艺术,更是一种谦逊的姿态其实,这是一种不礼貌的事情,甚至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增加一堵“墙”好像自己很聪明,你还没开口,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似的A BCD【答案】C16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5分)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_【答案】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意思相对的话,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只要心胸豁达,即使人生的旅程风雨交加,你的头顶也有阳光普照;如果心胸偏狭,纵然生命的天空万里无云,你的心中依然阴雨连绵。_【答案】只要意志坚定,即使拼搏的路途峭壁林立,你的脚下只是细浪微波;如果意志薄弱,纵然前行的道路平坦宽阔,你的眼中却有怪石嶙峋。(内容2句,句式2分,修辞2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指向】该话题为譬喻类话题,考生必须弄明白“屋檐”一词所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极思考,积极思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从选材层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从切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只要你有细心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佳作赏读】屋檐下江苏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徐小龙下雨了!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台边,在大自然的喧哗声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凉爽。窗外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落下,近处的屋檐上,有数不清的雨花溅起,形成一层淡淡的轻烟。红砖青瓦在雨色中显得更加美丽悦目。眼前的一切,让我倍觉亲切。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镇的“红砖青瓦”间度过的。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绕完我们这个小镇,半小时足矣,整个小镇洋溢着浓郁的朴素气息。那时,镇上只有一两幢楼房,更多的是红砖青瓦的平房,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总有一条走廊。下雨天,在泥泞中玩耍,一定会挨大人们的训斥的,孩子们便在那屋檐下嬉戏打闹。那搬了凳子坐在门口,闲看风雨打发时间的屋子的主人,总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一脸浅浅的笑意。有一次,镇上赶集,附近村子里的人们几乎都集中在镇上仅有的一条街上,可是暴雨骤至,于是,集市上各户的屋檐下便站满了人。熟悉的彼此问候着,接着便唠开了家常,更多的是谈论今年的好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馨、喜悦和幸福;屋子的主人热情地搬出凳子让人们坐,自己也和大伙凑着热闹,屋檐下一片欢声笑语;也有一些人干脆在屋檐下摆起小摊做起了生意屋檐外的风雨再大,也丝毫不能冲淡他们纯真、朴素、友善的情怀。后来我们家住到了城里。这里很少见到平房,满眼高楼林立,偶尔在老居民区看到平房,但它的屋檐也被围墙和大门给堵在了里面。一个夏日的中午,也是一场暴雨。路上到处是躲雨的行人,可是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此时竟然一下难觅避雨之处。我终于躲进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那里已站了不少避雨的人。我拍拍身上,突然觉得环境很安静,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冷漠的表情,没人说话,只是当路上出现一辆出租车时,人们便一拥而上商店的老板阴沉着脸,走到门口:“让一让!别堵住门口,妨碍我做生意了!”这样的气氛跟天气一样让人感到沉闷。生活的屋檐啊,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窄了?又为什么越来越少了?那么我们心中的屋檐呢?别让冷漠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不要让爱没有了避风的港湾,在心中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一道屋檐吧!【名师点评】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联想开阖自如,语言晓畅朴实,富有真情实感,文字含情动人;同时也涉及当今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思想情感真诚深刻,引人共鸣,尤其是结尾段,对世事人情的体悟和认识,言简意丰,水到渠成,发人深省。另外,文中有关今昔“屋檐下”的场面对比描写,活画出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反差”,语言质朴而有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