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心灵对白教学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404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6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心灵对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心灵对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心灵对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心灵对白教学案 语文版撰写人:_时 间:_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2.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哲理意味和理性精神。通过诵读文章,品味含蓄、精练、蕴含丰富的文字,进而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感情。1.了解革命家的爱国情怀,父辈对儿女的殷切希望,文学家博大的情怀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解国家、民族、亲情、爱情、正义、人道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本单元选了四封书信,内容兼及古今中外,叙述的角度各不相同。既有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推心置腹的恳谈,又有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怒谴责,还有父辈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对女儿的疑惑的巧妙解答。信中内容具体,感情真切丰富,说服力强。致蒋经国先生信旨在劝说对方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书信从多方面陈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裨益,动之以情,充分表达了和谈的诚意。文章观点鲜明,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意味无穷;构思缜密,脉络分明;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串全文。给儿子的一封信是父辈在儿子迈向青春之门时送出的一份礼物,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给女儿的信通过写自己少年时代祖母讲述的童话,巧妙地回答了女儿提出的敏感问题,委婉地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给巴特勒的信针对巴特勒的谬论,痛斥了英法侵略者的罪行,表现出作者的伟大人格和强烈的正义感。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25日,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写了这封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重点: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会。3.体会课文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表达的种种感受和理念。难点:1.体会课文表达的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2课时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1课时第15课给女儿的信1课时第16课给巴特勒的信2课时口语交际写作2课时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1.易错字咫尺(zh)瞬逾(shny)把晤(w)震慑(sh)诠察(qun)泯灭(mn)悖谬(bimi)东隅(y)难辞其咎(ji)经纬(wi)苟同(gu)毋庸赘言(yngzhu)厝(cu)未雨绸缪(mu)2.多音字期系度谬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珍摄保重身体。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书面保重用“珍摄”。珍重保重的意思,此外还有爱惜、珍爱的意思。使用范围较广,不限于书面语。“爱惜、珍爱”之意用“珍重”。苟同指随便地同意。侧重随便同意。随便同意用“苟同”。赞同指赞许、认同。侧重赞成、认可。赞许、认同用“赞同”。梗概表示大略的内容或情况。强调内容或情况的主要方面。强调内容用“梗概”。大概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强调精确或详尽程度。强调程度用“大概”。5.词语释义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悖谬:荒谬,不合道理。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苟同:随便地同意。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梗概:大略的内容。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毋庸赘言:无须说多余的话。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东隅:东南角落,这里指台湾。诠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期期:真挚恳切。政躬违和: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文题解说】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友、旧友。通过写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经国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摒弃成见,做出贡献。【创作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做出了反应。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见课文)。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的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本文是给当时国民党最高领袖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作者通过透彻的说理和中肯的批评,表达了希望蒋经国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同蒋经国诚挚而深厚的情谊。文章旨在劝说对方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书信从多方面陈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裨益,动之以情,充分表达了和谈的诚意。文章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构思缜密,脉络分明;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串全文。本课为2课时。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分析文中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探讨,理解作者如何反驳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的。【重点】1.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回忆。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2.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第课时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2.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脉络。3.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的。1.了解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书信这一体裁来表情达意的。新课导入预习展示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导入一:歌曲型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感知意境,激发兴趣。录音机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并让学生说出歌曲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教师: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当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虽然民族屈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深深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溢着民族大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封书信。导入二:疑问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做出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信的内容为何要由廖承志来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预习检测。【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咫尺()瞬逾()把晤()震慑()诠察()泯灭()悖谬()东隅()难辞其咎()经纬()苟同()毋庸赘言()厝()未雨绸缪()答案zhshnywshqunmnbimiyjiwiguyngzhucumu2.解释下列词语。珍摄: 悖谬: 咫尺: 苟同: 同捐前嫌: 梗概: 未雨绸缪: 毋庸赘言: 经纬万端: 巧言令色: 难辞其咎: 东隅: 诠察: 期期: 政躬违和: 答案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荒谬,不合道理。比喻很近的距离。随便地同意。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大略的内容。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无须说多余的话。指形势错综复杂。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难以推卸罪责。东南角落,这里指台湾。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真挚恳切。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3.走近作者。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了解书信体裁设计意图交代书信体裁的相关常识。书信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掌握书信的格式和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书信的功能。书信格式: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遵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如“你好”“近好”“节日好”等。2.先询问对方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切。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4.简短地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敬语: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多用“此致、即颂、顺祝”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下一行项格处,用“敬礼、安、安康”等词与前面呼应。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对晚辈用“字、白、谕”等词。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内,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得详细无误,字迹工整清晰。发给机关、团体或单位的信,要先写地址,再写单位名称。收信人的姓名应写在信封的中间,字体要略大一些。在姓名后空二、三字处写上“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后加“收、启、鉴”等字。寄信人地址、姓名要写在信封下方靠右的地方,并尽量写得详细周全一些。最后填写好寄信人的邮政编码。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1.全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明确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2.廖、蒋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设计意图把握关系,理解感情。明确信中告诉我们,两家是“世交深情”,廖承志与蒋经国小时候关系亲密,后来又在莫斯科、南京等地相遇过,有过私交。(老师补充介绍)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承志之父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重要干部,不过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出现左右之争,廖仲恺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蒋为幕后主使,此后双方表面上虽为同志,但实存心结。但客观上,廖、蒋两家后代仍有来往。这封致蒋经国的公开信是以个人名义而写,其中包含着寥承志深厚的情感。如:书信开头的称谓为“经国吾弟”,把蒋经国先生称为“我的弟弟”,廖承志对蒋经国的感情可见一斑。本书信写的是作者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与蒋经国进行的推心置腹的恳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既加深了对书信格式的印象,又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思路。字词积累的书写以及课后的“思考与练习”。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称谓追忆历史谆谆劝诲展望未来慰问语第课时1.分析特定语句,体会书信中蕴含的情感。2.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1.领会这封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2.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新课导入赏析语言突破难点拓展延伸本课小结导入:直接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赏析作品的语言来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进一步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同组商议)明确作者从正面劝说和反面假设两个角度说理,正面劝说是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个方面进行的。信中首先从民族利益的角度进行劝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以安居乐业,两岸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苦,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其次,信中探讨了“国共合作的意义及可能性”这一问题,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以来,共有两次国共合作,历史事实证明: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且双方领导是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信中引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2.作者还从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会对台湾产生怎样的影响?明确作者认为,局促东隅终不是长久之计,会徒生困扰,蒋先生亦难辞其咎;和平统一台湾纯属内政,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会损害民族利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到最后会导致国民党的灭亡,连自保都困难。二、默读,理解文章内容提示:抓重点语句。1.作者认为实现祖国统一,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而且关系到世界和平。和平统一台湾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2.信中从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谈到两次国共合作,以此劝说在台主政的蒋经国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引用其自勉之言,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将收到“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3.指出若实现祖国统一,则能“忠孝两全”。三、研读探究,突破难点1.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明确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2.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如何?明确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立场鲜明,态度坚决。“三不”政策”“余期期以为不可”、“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投降”“屈事”“吃亏”“上当”“实难苟同”。所谓“罪人”“实相悖谬”。“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未免自欺欺人”。3.体会公开信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体现深厚的情感,表达出对蒋深深的思念和关怀,处处为“弟”考虑,设想周到,关怀备至。“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内心充满爱国热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4.“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对内容的推进与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明确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到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段末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四、赏析语言特色1.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一一反驳,品味其规劝语言的特色。(听录音品味其规劝语言的特色)民族利益愿弟慎思历史责任望弟再思个人尽孝尚望三思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即使是批评性的语言,也是言辞中肯、恰当、委婉,坚持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2.具体语句赏析。设计意图分析句式特点,把握句子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明确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2)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明确这是本课的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作者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实践于统一大业可谓忠孝两全”。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三个方面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明确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4)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明确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历史上国共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进行第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五、拓展延伸关注时事,收集整理不利于台湾和平统一的言论,学习本课的写法,给台湾当局主要政要人物或台湾同胞写一封公开信,劝说他们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明天的中国,将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中国的统一与此相应,昨天是一个崇高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中国;今天是一个尚未统一但正在发展中走向统一的中国;明天必将是一个更具有活力的统一的中国。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中国”的原则天经地义,两岸关系发展民心所向。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信,内容不限,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一、参考答案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进行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二、参考答案“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对课文的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增强了语势,增添了文章的感情。三、参考答案1.局限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2.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3.时间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4.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书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这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文言文典范。此文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而且全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韵味无穷。四、参考答案可通过网络或历史教科书搜集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并每年从那里征收盐税。3.明末:1661年至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4.清朝: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5.二战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以上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绸缪(mu)逾时(y)感慨(ki)伫候(zh)B.悖谬(mi)东隅(y)坎坷(k)真谛(d)C.慎思(shn)梗概(gi)厝置(cu)推崇(chng)D.咫尺(zh)会晤(w)珍摄(sh)诠察(qu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同袍妥协苟同经纬万端B.毅然寥廓自勉难辞其咎C.奉献决择瞬间变幻莫测D.争辩倡议挚友巧言令色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B.班主任巧言令色,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C.面对国际米价的大涨,中国粮业应该未雨绸缪。D.台湾当局要求“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言论,有识之士认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4.关于本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章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B.中间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蒋经国的做法以政府的名义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深思。C.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D.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二、课内语段阅读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也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5.孙先生指谁?“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国共两度合作各在什么时间?当时国民党的领导人各是谁?7.针对蒋经国的“投降”“屈事”“吃亏”“上当”的错误言论,作者是怎样批驳的?(可用原文回答)8.试分析“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9.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三、课外类文阅读给在日本的外祖父的信王蕴亲爱的外祖父:您好!我已经有好久没有给您写信了。可是,自从读了您上次的来信以后,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思潮竟像日本海的波涛那样,不停息地翻腾着。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在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它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向您倾诉外祖父,您在信中希望我能研读日本文学,将来到您的身边陪伴您。我深深地懂得您慈爱的心,我也曾向往过那樱花国度迷人的秀色和丰裕的生活。我曾经想象,在阳春三月的暮色里,我身穿艳丽的和服,挽着年迈的外祖父漫步在富士山下的樱花林中。木屐踏着落英,宿鸟唱着晚歌,花径上留下了祖孙二人的侧影。眺望那朦胧在桃色晚霞之中的圣洁的富士山顶,目送着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这是怎样静谧得令人神往的生活呵。可是,当我现在又一次郑重地把这一切放到思想的天平上反复衡量时,它翘起来了。我看到我所愿意从事的事业的砝码重重地沉了下去这是一种使我震慑的力量,它几乎是不容抗拒地指引我去选择应走的路。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我选择了中国文学。因为,我的心是属于中国的。外祖父,你们日本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日本四岛的国土也曾经被贪婪的侵略者注目。但是,明治维新使这个东亚岛国走上了自立图强的中兴之路,并迅速跻身强雄之列;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肃杀之中,但是,发愤图强的日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而我们中国,自从被枪炮敲开了大门,河山破碎,民族受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也就此黯然蒙尘。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处在振兴时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觉得我在中国更有用,我的事业应该在中国。您是一位开明豁达的老人,您也曾亲历50年代日本的振兴时期。您如果回想起那时候日本的青年是怎样执着地致力于日本国的重建,您就会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因为,尽管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风俗语言不尽相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立志于中国文学,因为它是中华祖先创立的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粹,能在这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邀游和采撷,我将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同时,更由于文学具有一种唤起人心的感召的力量,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现在十万万人所致力的大业也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民族沉沦的年代,鲁迅先生曾用他的笔唤醒昏睡的国人,为抗争的勇士们呐喊助威;在我们建设祖国的今天,我要以先生为榜样,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作一名摇旗鼓劲的小卒。鲁迅先生始终是日本人民的好朋友,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永远做日本人民忠诚的朋友。我将把学习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课程。我愿意化作联系中日文化纽带上的小小的璎络,化作沟通中日友谊桥梁上的一颗小小的铆钉。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胸前戴上友谊使者的金牌出现在我亲爱的外祖父面前,那时候您一定会更高兴吧!最后,恳切地请求外祖父谅解我的选择。祝您健康!您的外孙女:王蕴年月日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心扉()木屐()静谧()震慑()抉择()精粹()11.解释下列词语。(1)跻身: (2)悲怆: (3)遨游: (4)采撷: 1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陈述了自己选择中国文学的原因?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13.信中提到了日本发展的几个阶段,用横线把这些话画出来。14.“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肃杀之中”指什么时期的事?请查阅历史作答。15.信中作者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你知道鲁迅留学日本的事情吗?查阅资料,举一例。16.本文与课文同为回信,说说本文与课文有什么不同。【答案与解析】1.B(“东隅”中的“隅”应读“y”)2.C(“决择”中的“决”应为“抉”)3.B(“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是贬义词,用在句中不合适)4.B(本题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涵来进行分析,文章的作者仅是以个人的名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以政府的名义)5.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6.第一次是1924年,当时国民党领导人是孙中山。第二次是1937年,当时国民党领导人是蒋介石。7.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8.统一后祖国更加强大,如保持现状则会让一些外国势力有空可钻,我们会继续遭受外敌欺侮。9.从历史责任的角度,劝说蒋经国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摒弃党私之争,实现国家统一,共图振兴中华之大计。10.fijmshjucu11.(1)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2)悲伤。(3)漫游;游历。(4)采摘、采集。12.作者从两个方面陈述了自己选择中国文学的原因:一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中国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热爱中国文学,愿意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13.“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1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事。15.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经在仙台学医,曾经受教于藤野先生。16.不同点:课文在劝说对方的同时,也批驳了蒋经国的一些错误观点,而本文没有批驳,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课文采用了文言,而本文是一篇通俗的现代文。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1.易错字熟稔(rn)希冀(j)豁达(hu)诀窍(ju)宣泄(xi)取悦(yu)锐减(ru)谄媚(chn)蹂躏(ruln)疮痍(chungy)瘦骨嶙峋(lnxn)2.多音字率鲜悄抢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谄媚指用卑贱的态度向别人讨好,博取别人欢心。“谄媚”指态度。态度讨好用“谄媚”。奉承指逢迎、谄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奉承”指用语言。语言恭维用“奉承”。锐减急剧减少或下降。“锐减”的程度更重一些。急剧变少用“锐减”。减少指减去一部分。“减少”的程度要轻一些。一般少些用“减少”。5.词语释义悸动: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疮痍:创伤。熟稔:很熟悉。举轻若重:把小事看得特别严重。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得好像要露出骨头。倚马万言: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鸡皮鹤发: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容颜衰老的样子。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蹂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取悦:取得别人的喜欢;讨好。作践:糟蹋。锐减:急剧减少。刘亚洲,当代作家,195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文题解说】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创作背景】这封书信原来有个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联系全文,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才让作者意识到“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进而联想到在这个人生的台阶上,有人胸怀大志,例如:“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的;有人失足,进了劳教所。作者在这个重要关口给儿子写这封信,是企盼儿子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打造生命辉煌的篇章。在这封书信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书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给儿子的一封信是父辈在儿子迈向青春之门时送出的一份礼物,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理解父辈的殷切希望。3.品味富有哲理,含义隽永的语言。1.了解文章选用大量事例的方法。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父辈的殷切希望,谈谈自己存在的优缺点及读课文后的感受。【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难点】品味富有哲理、含义隽永的语言。新课导入初读感知重点研习课堂小结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发思索。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但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还传授给我们他们在几十年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有这样一个比喻:父亲像一张弓,积蓄了一生的力量,也要把儿子射出大山。你们认为你们的父亲是这样的吗?(学生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将军,读一读他给儿子写的一封信,从中感受父辈对子女的拳拳之心。导入二:启发型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出导向。人的一生中会拥有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问学生)生命中你最看重什么?为什么?(生答)(老师归纳)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事物也许不一样。有人最看重艺术,愿意为艺术奉献终生;有人最看重自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有人最看重学识;有人最看重健康;有人最看重诚信等等。然而不管你最看重什么,人的生命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是人人必须看重的,那就是亲情,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永恒。今天,我们来学习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少新的感受和启发。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预习检测。【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熟稔()希冀()豁达()诀窍()宣泄()取悦()锐减()谄媚()蹂躏()疮痍()瘦骨嶙峋()答案rnjhujuxiyuruchnrulnchungylnxn2.解释下列词语。悸动: 谄媚: 疮痍: 熟稔: 举轻若重: 瘦骨嶙峋: 倚马万言: 鸡皮鹤发: 一泻千里: 答案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创伤。很熟悉。把小事看得特别严重。形容人瘦得好像要露出骨头。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容颜衰老的样子。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3.走近作者。刘亚洲,当代作家,195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2.理解课文主旨。明确在这封书信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书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3.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一开始即提出十四岁是人生的一个台阶,为后来的谆谆教诲打下基础。先实事求是地表扬儿子的第一个优点,充满了父亲的自豪之情。后用大量的事例来分析儿子的另一个优点,真实可信,语言平实,饱含父子深情。自然而然地由谈优点转到提出希望,对儿子心胸不够豁达的弱点提出希望和建议。父亲一针见血地指出意志刚强是干大事的关键,希望儿子有钢铁般的意志。从这六个方面对儿子进行教育,并对儿子的性格、行为、思想等方面作剖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1.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信?明确讨论后(老师补充介绍)这封书信原来有个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联系全文,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才让作者意识到“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进而联想到在这个人生的台阶上,有人胸怀大志,例如:“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的;有人失足,进了劳教所。作者在这个重要关口给儿子写这封信,是企盼儿子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打造生命辉煌的篇章。2.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信中提出了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还对儿子提出了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3.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请同学们认真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明确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情感:(1)赞许、欣赏之情。作者认为儿子具有优秀的品行,“心地善良”,“具有平民思想”,这些都是作者赞许、欣赏的地方。文中列举了他对大自然充满爱心的事实,同时还称赞他诚实,不说谎,并且我们“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谈儿子的“平民思想”时,写他喜欢去平民居住的胡同,不以高干子女自居,儿时坐小汽车“宛如做了亏心事”,有时在街上拾起别人扔的废纸放进垃圾筒。事情虽小,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儿子的这两个优点,正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本,故而作者充溢着赞许、欣赏之情。(2)担心、忧虑之情。儿子身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举轻若重”,“意志稍缺”等。“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是焦虑不安”,“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这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对儿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儿子“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意志力还不够强,所谓“坚强者办大事”,因而父亲对儿子的缺点本能地充满担心、忧虑之情。(3)希望、渴盼之情。基于儿子的不足之处,父亲提出了两点希冀: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两点正是一个人感悟人生真谛、追求生命价值的基石,正是一个人战胜挫折、迎来胜利、迎来成功的桥梁。作者饱含真诚的目光渴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拥有这两笔财富。4.文中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明确父亲首先肯定了儿子最大的优点是心地善良,对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决不干弄虚作假的事。父亲认为儿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比如对胡同特别感兴趣,不喜欢搞特殊化,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没兴趣。父亲重视的是儿子的思想品质,而不仅是他的学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父亲又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要豁达,要跨越心理的雄关,要征服自己,不要纠缠于一些小事。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针对儿子小事尚可,中事、大事就不够提出的,希望儿子成为坚强者,能办大事。这两点希望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希望儿子不断完善自我,这也是对我们广大青少年提出的要求。5.信中举了哪些事例,举出你印象最深的谈谈感受。明确(1)为了说明儿子心地善良,作者举了儿子四岁时见人摘花、砍树就生气;直到今天为保护海洋生物而不吃鱼,考试做错题从同桌得知正确答案而不改。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十分关注,对十年前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在叙述中父亲如数家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作者还将自己同儿子进行对照,反省自己。(2)在信的开头,为了激励儿子积极进取,举了“我和你妈妈”“你爷爷”“你外公”十五、六岁就参军的事例,还有甘罗、刘胡兰的事迹。举这些事例,希望儿子从小胸怀大志,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可以看出父亲的良苦用心。(3)举儿子对胡同文化特别感兴趣,不搞特殊化,不炫耀自己的家庭。在儿子的诸多优点中,作者特别珍视这个优点,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可以看出儿子正是受了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具有了这个特点。这个事例看似平凡,但启人深思。(4)举了儿子在意别人的批评,别人的看法,无端地被一些小事所困扰。父亲表达了自身的担忧,用了邓小平三次栽倒三次站起来的事例启发儿子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四、细读品味1.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殷切期许。作为胖胖的同龄人,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明确这封信体现了作者和儿子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也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信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在叙述中时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信中提出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并且都举了很多事实。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儿子一种无形的鞭策和鼓励。2.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甲生:信中列举了大量具体事例,说服力强。作者先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写“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的,意在教育儿子,从小就要立大志。信中再举邓小平爷爷的三落三起的事例,说明一个革命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怕遭受挫折,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业。乙生:信中在谈儿子的优点时也举了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