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1沪粤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9467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1沪粤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1沪粤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1沪粤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物理上册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1 沪粤版撰写人:_时 间:_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研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认识声音传播的快慢,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全过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生活中,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感到比较模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外,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本章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能够较好的理解下一节的内容“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本节的编写思路:首先通过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即通过帕斯卡敲盘子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活动1中的A B两个实验,从触觉和视觉上发现振动发声,并知道什么是声源。然后通过音叉振动引起声波的图示,使学生从理性上对声波有所认识;同时利用示波器把声波直观地显示出来,加深学生对于波的特征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波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活动2中的三个小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同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不同温度时传播的快慢不同。接着,结合初一生物课中所学的耳朵结构的内容,认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使物理与生活及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总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着很大的改进,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地认知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更轻松、更有趣、更积极主动。本节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是研究声现象的基础,所以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由于难以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比较抽象,只能根据一些图示及类似情况加以分析,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是本节的难点。3教学建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关于声音的产生,可以用教材上“帕斯卡敲盘子”的故事引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学生齐唱歌曲黄河大合唱,除进行情感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其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为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埋下伏笔。还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然后问学生,你知道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要揭开以上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体会声音产生的条件,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实验A,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普遍性,可以尽量让学生多选择些器材,如锣、鼓、音叉、喇叭、钢锯条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声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B实验,所选用的收录机,功率不要过小,实验时可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感觉振动更明显一些。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发声时米粒(或细砂、纸片等)会跳动、手指会感到振动,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新,做一些开放性的发声小实验:做做: 用多种方法发出声音。看看: 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想想: 发声时的共同特点。由此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通过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引出声源的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同时,分析实验中米粒、纸片或乒乓球的作用,让学生认识一个重要的物理方法“放大法”。 为了更好地显示发声体在振动,可以打开电脑中的程序/娱乐/附件/录音机/录音程序,让同学边对着麦克风说话,边观察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效果很好。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有关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这一问题,由于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可以先通过水滴入平静的水面时产生的水波,使学生对“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敲击音叉时空气振动”的动画课件,引出声波的概念。然后,再介绍“回声”。另外,还可以做如下实验:把可乐瓶底去掉,用橡皮膜封闭,让瓶口对着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敲击橡皮膜使其振动,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变化。从而说明,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听到,而且可以“看到”。把声音显示出来可以用示波器将声波的波形显示出来,再通过对比敲击音叉的声波和演员唱歌时的波形图(有何不同),加深对声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区分声音”做铺垫。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活动2”的目的是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介质,而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关于实验A,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教学建议如下:猜想针对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把罩内空气抽掉还能听到声音吗?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一般对这一问题有两种猜测,即“听到”和“听不到”;此时,学生的猜想并不一定是真明白,只是一种预见,但正确与否都没关系,有了猜想就可减少活动的盲目性。进行实验该过程进行时要充分考虑抽气机的性能,玻璃罩的密闭性。另外,该过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可以让老师操作,将抽气机抽气过程多重复几次。让学生去感知: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声音逐渐减小。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传播。上述实验做起来较为麻烦,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下面的实验替代。把手机放到普通口杯里,用另一手机拨打它,使其响铃,听其铃声大小;把手机放到真空口杯中,响铃后听其声音大小。让学生通过比较、推理得出结论:空气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关于实验B,除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外,还可以用塑料袋把手机包严,放在水中,使手机响铃,学生听到手机发出的铃声,说明液体可以传声。关于实验C,如果不方便在教室里完成,可以让学生做做下面的实验:(1)用力叩牙齿,听到自己的叩牙声很响,而对面的同学却听不到;(2)用棉线架起铁丝,线头两端分别在左右手的食指缠绕两圈,用食指堵严耳朵,铁丝振动时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声音比较洪亮。以上实验不仅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很好。声音传播有多快本环节可让学生阅读“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其中包含的一些信息: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或固体的传声性能比液体、气体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等等。人耳怎样听见声音本段教材可以结合学生在生物课中学到的关于人耳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听到声音的过程。最好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结合阅读教科书,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了解耳聋的成因、以及听声音的另一种方式骨传导,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