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精编教案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659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精编教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精编教案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精编教案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精编教案 北师大版撰写人:_时 间:_探究预习提纲: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方法网络平台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亮点网络平台教学,知识容量大。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讲述历史小故事和问题竞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教学准备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孙中山是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这是网络班教学的尝试,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信息技术较强,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教学误区分析基础知识误区。课程标准只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要增加更多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课常见的错误就是史实模糊,历史概念不清。如容易混淆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含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的含义,封建帝制的结束与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不同的。历史基础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掌握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前提。方法误区。教学目标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过程与方法误认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的教学过程和运用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制定过于拔高、过于笼统。课前准备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关故事(可根据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教师提出思考题: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编演历史剧小品。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学过程教案点评“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要求且易于操作。教学设计依据历史课标来重新整合学习内容,按照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即从创设情景感受历史,到探究原因分析历史,再提升认识评价历史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在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了解辛亥革命,培养分析、归纳、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一往无前”“再接再厉”的精神所感动,使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新课程要求的历史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教学设计的突出之处是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提供大容量资料的优势,向学生展示有关辛亥革命的各种历史材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议论、辩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能很好地解决“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一教学难点问题,又显示了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良好前景,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提供了范例,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能把辛亥革命设计为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如“辛亥革命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辨,对于突破思维定势、拓展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则效果更好。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