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苏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630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撰写人:_时 间:_【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2.探究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学习重点、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探究与领悟。【学法指导】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全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理解掌握。其次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字里行间所隐含的矛盾和对立,通过反复朗读、对比品析,增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接着通过对文中“我”的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以及对文章结尾的续写,深入感受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和读音。拮据( )( ) 阔绰( ) 煞白( ) 诧异( ) 栈桥( ) 牡蛎( )( ) ln l( )( )糟蹋( ) 别墅( ) 栖身( )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每部分用一个动词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盼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3完成下列表格:于勒生活的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菲利普夫妇的特征语言行动贫富贫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把它写下来。 二、课堂助学1导入2整体感知(1)检查落实预习导学第1、2两题。师:首先让我们解决本课的字词,齐读。师:全文一共49小节,按照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如何划分呢? 明确: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复述故事情节师:读完小说后,文中有哪些情节或画面让你印象深刻呢?请你读一读,说一说。师: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前提下,请你回忆并说说哪些情节或画面让你印象深刻呢?3合作探究品读文章语言,分析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师:文章很多内容看似合乎情理、顺其自然,但实际却充斥着矛盾与对立,让我们一起来触礁这些文字,来个零距离的“碰撞”吧。投影出示:(1)于勒的“台前幕后”师:于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于勒是个坏蛋、流氓、无赖、法国老流氓、贼、讨饭的、懒惰的人 因为他“糟蹋钱”,还“占用了我父亲的那一部分”。 于勒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勤劳的人。因为“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他难以维持生计,宁可做个可怜的水手卖牡蛎也不愿回到亲属身边。” 从于勒的第二封信中,还能看出于勒对家人的心疼,谎言背后于勒有了一些温度。) 师总结:于勒的形象时动态发展的,他由好玩乐、好吃的懒人变为知错就改、自食其力、拥有温情、懂得感恩的人。说明其本性还是好的,只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造成了他的现状。(2)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师: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到底怎样?追问师:没钱,没钱到什么地步?具体的表现呢?师:那为什么还要买“长袍”呢?还要买花边?(长袍是有身份的人穿的,穿上长袍显得有地位;买花边则是对美和品质的追求,这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师:“每星期”是为了什么呢?生:希望能遇见于勒。师:真的能遇见吗?难道刚刚我们分析的于勒的第二封信中的种种破绽菲利普夫妇能看出来吗?从“唉,如果于勒竟惊喜啊!”这句中能够找到答案吗?(“如果”说明菲利普夫妇本身也不确定,而“竟”更有出人意料的意思,这说明其实菲利普心中多半也猜出了于勒的情况,只是心里不愿意承认罢了,并始终把其作为追求上层生活的精神寄托而已。)师:关于“吃牡蛎”的情节大家如何理解呢?生:虚荣心在作怪。师:跟前文姐姐们做长袍买花边有什么相通之处吗?(父亲也想过体面的生活,对高贵的生活有一份向往。)师:在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来?(19节,关于“不列颠的”描述。)(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从“刚刚够生活”、“拮据生活”、“样样都要节省”等内容可以看出来,通过“长袍”、“花边”、“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看出“不仅是对于勒充满期盼,其实是对体面生活的向往”。)(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4.释疑解难。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群局外人,通过于勒的点点滴滴和菲利普一家的言行举止一点点走进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的家庭,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与艰辛选择,感受到了他们虽身在底层但仍保有对体面生活、高贵人生的追求。通过与语言文字的“碰撞”,我们一点点触摸到莫泊桑写作时那颗柔软的心。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1“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2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3. 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1“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答: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2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答: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3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答: 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第二课时一、课堂助学1导入 这节课我们从文章构思的角度来继续研读我的叔叔于勒。2.合作探究(1)讨论原文开头与结尾的作用。师:同学们,生活或许比小说更要丰富多彩生活的未知性和可能性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智慧去应对,于勒的命运、菲利普一家的命运是如此牵动着我们的心怀,这份牵动就可能滋养我们青春的情怀积淀为我们青春生命的智慧这就是经典阅读的魅力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投影出示:原文开头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原文结尾是: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的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2)品析“我”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师:对若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力、刻薄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还有什么作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3)续写结尾师: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于勒的结局又会怎样呢?师小结:我也不知道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就是莫泊桑的小说,左拉称莫泊桑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他“无限的丰富多彩”就是拥有着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和无限丰富的解读,可能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能够刺激我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二、巩固延伸喜旺的年 谷凡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 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2期,有删改)1.喜旺再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得知父母回家消息后,每天就兴奋得朝思暮想,急切盼望。见父母那一天,害怕雪大,见雪越下越大越揪心;高兴做好早饭后焦急地等待,在忐忑中兴高采烈去迎接父母。见到父母时,因太激动张嘴喊不出爸妈,酸楚委屈油然而生,忍不住哭出声来。2.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答案:原句文字照应前面喜旺“天天数日子”的生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喜旺在漫长等待中那种朝思暮想急切盼望的煎熬,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删去后则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效果。3.文中第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第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情;第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希望心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第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4.文中第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答案: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看父母望自己时陌生的感觉,一方面表现了希望的失落感心酸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表现出三年父母未回家,父母和儿子心灵上的陌生感。5.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的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外出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无奈背井离乡,户口入学等诸多现实问题又只能让留守的儿童无奈地留守家乡。这种空间距离逐渐会演变成亲人间的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就像文中的喜旺,独自留守中盼望父母回家,可回家的父母居然不认识自己,和自己形如陌路。这就是中国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难境地,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教(学)后记: 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