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541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 总第 1 课时 沁园春 . 雪 备课时间: 毛泽东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诗歌的朗读。学习重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象,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思考课后习题一、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时一块温情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简要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对体裁和题目作简要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2.朗读诗歌A、听课文录音两遍。B、找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C、学生齐读、自由读、分组读。3. 出示预设问题,分组讨论词的上阕预设问题:A、词的上阕中那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B、在对雪景的具体描绘中,“望”字统领了哪些句子?作者望见了那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D、上阕的末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境?从那些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了的语言描叙这三句。E、概括上阕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F、找出上阕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作简要地分析。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作简要地点评。三、效果测评1.注音沁( )园春 莽( )莽 素裹( ) 多娇( ) 分( )外妖娆( ) 稍逊( ) 风骚( ) 折( )腰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还( )看今朝( )2.词语解释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一代天骄: 风流人物: 蜡象: 折腰: 文采: 风骚: 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C、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4.默写A、望长城内外, 。 B、须晴日, , 。四、课堂小结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五、作业布置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A、朗读背诵下阕。B、思考表达方式的特点。C、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D、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总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2. 全班共同背诵上阕。3. 进一步品读语言。一、 师生互动1.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词的下阕。预设问题:A、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B、“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字相近?领起了哪几句话?C、“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D、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那些词语上?E、“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F、词的下阕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作简要评价。三、朗读训练1.全班集体朗读下阕。2.配乐下阕朗读欣赏。3.背诵下阕。4.播放全词配乐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进行朗读。5.欣赏歌曲沁园春.雪。四、效果测评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A、欲与天公试比高。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惜”字统领的词句是由“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 )B、“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 ( )C、本词的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 ( )3.概括全词的主要内容 ,及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4.找出下阕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作简要地分析。五、课堂小结1.总结全词的表达方式,及运用到的修辞。2.总结全词写景的方法。六、作业布置完成榜样学案本课的练习。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上阕 下阕描写 抒情 议论 抒情壮丽雪景 无限热爱 评古论今 赞美英雄总分 动静 虚实 过渡 评价 对比 相 结 合八、课后反思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3课时) 雨 说 备课时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郑 愁 予学习目标1.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2.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3.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思考课后习题一、二。二.师生互动1.创设情景请同学们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再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2.简要介绍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作者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3.初步朗读全诗A.教师范读全诗。B.学生自由朗读全诗。C.配乐朗读。4. 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A.试着概括诗的每一节的主要内容。B.试着给全诗分层次,并概括层义。C.“雨说”,春雨给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D.在作者笔下,春雨是一个什么形象?E.“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点评。三、效果测评1.生字注音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丝缕( ) 喧嚷( ) 帘子( ) 耸立( ) 蓑衣( ) 斗笠( ) 油膏( ) 襁褓( )2.词语解释田圃: 禁锢: 留滞: 喑哑: 喧嚷: 洗礼: 安息: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3.默写出三句以上有关春雨的古诗句。 4.“雨说,四月以在大地上等待很久了”这句话放在诗的开头,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5.春雨的爱心体现在那里?找出有关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围绕春雨这一形象对孩子们所表达出的爱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结。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雨说 (第二课时) (总第4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塑造的春雨,是一位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作者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幸福的成长。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及其丰富的内涵。一、 师生互动1.细细品读,领略诗歌的语言美。2.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A.诗歌的第二节中哪些词语能充分体现春雨的爱心?B.怎样理解第三节中连用的三个“别”字?C.第七、八两节诗都写了春雨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D.怎样理解“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这句诗?E.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F.阅读诗的副标题,体会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3.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简要总结。四、效果测评赏析郑愁予诗歌北峰上 北 峰 上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谷间,虹搁着风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星星般的抬走一个黄昏且扶着百合当玉杯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1. 找出作者所描绘的主题意象。2. 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野百合?3. 顽童“星星般的抬走一个黄昏”与描写野百合有什么关系?4. 通过对野百合的描绘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五.课堂小结围绕诗歌的意象作结:意象,简单的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实现。六、作业布置完成榜样学案本课作业。七、课后反思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5课时) 星星变奏曲 备课时间: 江河 学习目标:1.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 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 珍惜美好的生活。4. 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理解其含义。学习重难点:诗中暗喻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查找资料,了解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二、师生互动1.创设情景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颗颗闪烁的明星,自古以来引出人们无数的遐想。在天上的街市中,著名诗人郭沫若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对牛郎织女自由来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看作者赋予了星星什么样的含义,体会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诗歌朗读 :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齐读、分组读、指名朗读等形式。3.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预设问题:A.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可望?B.两节小诗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C.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D.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E.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找出来,并理解其中一句的含义。F“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4.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简要作结。三、效果测评1.给加点字注音静谧( ) 凝望( ) 安慰( ) 遥远( ) 颤动( ) 萤火( )闪烁( ) 朦胧( ) 覆盖( )寂寞( ) 僵硬( )疲倦( )2.词语解释凝望: 颤动: 僵硬: 静谧: 憧憬: 劫难: 朦胧: 浪漫: 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景,探究下列问题:A.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B.“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C.“闪闪烁烁”和“朦朦胧胧”原来都是形容视觉上的感受,这里为什么用来形容声音和花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四、课堂小结关于朦胧诗: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它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样性。五、作业布置完成榜样学案本课练习。六、教后反思: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6课时) 外国诗两首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2.学习分析写景诗的意境及特点。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如何欣赏写景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济慈一、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2.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3.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4.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二、师生互动1.创设情景:同学们,大自然是美妙的,特别是各种昆虫的鸣叫,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2.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学习。A.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B.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看看在诗中起什么作用。C.“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这句诗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D.怎样理解“寂寞的冬天夜晚”“严霜凝成”“逐渐升高的暖气”这几句话?E.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F.试着从诗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3.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三、效果测评1.“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A.前八行 B.全诗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蛐蛐”名叫的换景是: 但他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4.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声音。 四、课堂小结这首小诗构思精巧,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前后对应两部分,并通过联想巧妙的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五、作业布置完成榜样学案相应作业。六、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总第7课时) 夜 叶赛宁一、自主学习1.听录音朗读诗歌,标画出生字新词。2.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3.体会出诗中所描绘的夜的特色。二、师生互动1.创设情景: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在他的静夜诗中,充分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表现夜的宁静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俄国现实主义诗人叶赛宁的夜,看作者笔下的夜又是什么样子的。2.朗读诗歌: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诵、抢读等不同形式。3.出示预设问题,小组讨论学习。预设问题:(以赏析为主)A.诗的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意境?B.第二节诗中作者又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夜的宁静?C.从第三节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D.第四节诗有何特点?试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E.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F.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4.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三、效果测评1.给加点字注音:喧响( ) 欢嚷( ) 夜莺( ) 微漾( ) 沉浸( )2.词语解释:栖息: 幽暗: 沉寂: 沉浸: 3.郭沫若的静夜和叶赛宁的夜同是描绘夜景,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4.试写几行小诗,描绘你眼中的夜。 四、课堂小结诗人笔下的夜,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象优美的图画,象轻柔的音乐,象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者诗人对大自然的 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五、布置作业完成榜样学案相应作业。六、教后反思: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8课时)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力和不断积累的习惯。2.总结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学习重点: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统一的。2.把握课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运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2.搜集与梁启超相关的资料。3.在不理解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上作记号。二、师生互动1.创设情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我们每个人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它呢?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作的更成功呢?在七十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做的演讲敬业与乐业中,替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时间已过去七十年了,但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2.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3.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预设问题:A.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B.讨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C.找出课文中多处引用的古代典籍的论述,讨论它们的意思和作用。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点评。5.强调: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需要有充沛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把课文再朗读一遍。三、效果测评1.给生字词注音亵渎( ) 骈进( ) 旁骛( ) 伛偻( )教诲( ) 承蜩( )2.解释词语并造句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4.造出本文的论据,并给其分类。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把课文熟悉了一遍,了解了作者的观点,造出了论据,并进行了分类,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理解论证方法及语言方面的特点。五、布置作业1.进一步熟读课文,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2.课外查找有关议论文的常识,造出议论文的三要素,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总第9课时)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28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可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几个层次?二、师生互动1.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A.28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层意。B.在中心论点之下,作者又设了几个分论点?C.作者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D.把论据分类,归纳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2.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三、效果测评1.写出一句与“敬业”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警句。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3.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证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证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议论文应具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及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论据的分类,以及论证的方法,为我们以后学写议论文奠定了基础。五、作业布置完成榜样学案本课练习。六、课后反思: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10课时)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备课时间: 维克多雨果学习目标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3.了解演说的特点。学习重点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查找雨果、伏尔泰的相关资料。2.查工具书认识生字词。3.探讨本课的学习目标。二、师生互动1.创设情景:伏尔泰和雨果,虽然都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但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一生不曾谋面。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呢?雨果为什么会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上发表这篇充满激情的演说呢?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雨果、伏尔泰的相关资料在全班展示交流。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全班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B.朗读的同时,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3.小组讨论学习:A.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B.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4.朗读并品味语言。(学生自由朗读,自由发表意见)5.分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简要作结。三、效果测评1.给加点的字注音。嘘叫( ) 灵柩( ) 深邃( ) 睿智( ) 蕴涵( )反驳( ) 殒落( ) 恪尽职守( )2.解释词语殒落: 诅咒: 弥留: 凌驾: 诬蔑: 睿智: 登峰造极: 兼而有之: 恼羞成怒: 恪尽职守: 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 3.你还看过雨果的哪些作品?举一例稍加评论。4.品味下列句子。A.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形式。B.我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C.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D.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四、课堂小结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五、作业布置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