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背影》教案鲁教版(1).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034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背影》教案鲁教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背影》教案鲁教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背影》教案鲁教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七年级语文下册背影教案 鲁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材分析背影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重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训练。2、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战国策)的壮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惜别,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豪情到“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柔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背影,作者在此文要通过离别抒发什么情感呢?(用唐、孟郊游子吟引入) 或: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二、作者简介:由学生回忆(多媒体出示)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为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三、课文背景(学生预习):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四、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交卸(xi),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奔丧(s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ng,丢掉,失去。动词。踌躇(chu ch),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迂腐(y),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蹒跚(pn sh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tu),精神委靡,意志消沉。琐屑(xi),指细小繁杂的事。晶莹(yng),光洁透明。五、整体理解 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思考后回答:这篇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父亲为我送别的情景,重点突出父亲的背影。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明确(多媒体出示)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采用倒叙手法,可以时间为依据划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完成下面任务(多媒体出示): (1)文章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画出写背影的语句。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请2-3名学生朗读找出的写背影的句子,思考明确:“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文章通过对4次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子之间的融融亲情。简要概括为: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或:第一次:想背影;第二次:看背影;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5. 作者在回忆父亲背影时有怎样的情感波动?学生再读课文,试体会作者的几次流泪。交流后小结明确: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不舍之泪:父子离别伤心怀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伤心、感动、不舍、思念、同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从感动到怀念。 六、课堂小结课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 七、布置作业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2、描写的你熟悉的人的背影板书设计(多媒体出示)背 影朱自清一、开篇破题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二、回忆往事 别时家境(悲凉气氛)铺垫背影(细心关照)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手)三、结尾抒怀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2、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重点难点: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学生交流描写的熟悉的人的背影,集体评议。二、重点分析第六段为子买橘 、惜别背影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作者是怎样写的呢?特别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多媒体出示)2.请一名同学朗读第六段,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作者细致刻画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词运用准确:“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4.请学生齐读一遍“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然后学生背诵这几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段两次写到背影,详略不同,这是为什么?思考后明确: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景;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四、品味人物语言1.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学生交流表达。3.教师小结明确:共有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五句朴实而简洁,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惦记思念儿子,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五、解答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预测如下:1.父亲为什么“一股脑儿放在我的座位上”而且“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表现父亲无私的爱,只为儿子,觉得已经尽了作为父亲的责任。觉得可以放心些,也包含了不想儿子记挂,故作轻松的样子。2. 既然本文是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特别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家中光景惨淡、父子一起到南京等情况呢?”第二、三、四节交代父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提供能够动人心弦的规定情境,为描写“背影”作好铺垫,显现父子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哀愁氛围,更深的表现父亲爱子之深。3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六、敞开你的心扉说说你留意过父母为你做的很平常很细小的事吗?对于父母的做法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此时此刻的你又是怎么想的?谈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感情朗读文章:变化的爸爸:4岁:我爸无所不能5岁:我爸无所不知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师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在变,其实爸爸的爱一直没变!七、课堂小结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教师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颓唐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2.经过两节课的学习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大家一定了然于胸了,请同学谈一谈。开头设置悬念,点出背影。中间叙事,详述背影。结尾扣题,照应背影。八、布置作业: 1.模仿本文的写法,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要求抓住人物感官的特点,例如妈妈的嘴、妈妈的白发、爸爸的手、爸爸的肩膀等,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写一篇表现父爱或母爱的短文,字数不限。2.伴你学P29阅读探究。板书设计(多媒体出示) 背 影 朱自清爱子情深衣着 黑色买橘背影 姿势 蹒跚动作 攀、缩、倾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