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第二单元测量运动声》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79897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单元测量运动声》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单元测量运动声》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单元测量运动声》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中考物理复习第二单元 测量 运动 声教案 新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1会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会由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知道各单位间的换算4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5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6会判断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是静止还是运动的。7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及公式。8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9知道对速度公式变形的意义,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10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1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2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14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15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16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和距发声物远近有关系17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18常识性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重点:1掌握长度测量方法,正确使用刻度尺;2机械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4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平均速度 3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考点一:长度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基本单位:米(m);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3进率关系: 注意 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若从大单位到小单位则乘以进率,若从小单位到大单位则除以进率。例如:50米= _毫米,米换算成毫米是由大到小,应乘以进率,查进率表得,米到毫米的进率为101010=1000,所以50 米=501000毫米=5104毫米。 易错点 “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即光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路程。 4刻度尺 (1)三大特征: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使用方法: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放正,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应注明测量单位。注意: 测量工具选取时,不是越精确越好,应根据实际测量需要,合理的选择各种测量工具。例如:给窗户裁玻璃时,选择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买布做衣服时,选择分度值是厘米的刻度尺。区别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产生原因 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练习:P17 例题1 变式15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比较 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易错点 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平均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仍应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即与测量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一致)。例如: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测量了4次,测量值分别为234cm、232cm、235cm、236cm,取平均值为(2.34cm+2.32cm+2.35cm+2.36cm)/4=23425cm,因为本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所以该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后应为234cm,而不是23425cm。既多余位数采取“四舍五入”法。 6间接测量:(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3)配合法。练习:P17 例题1 变式1考点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注意: (1)参照物选取时,要能够使被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容易描述;(2)不能选取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3)研究对象为多个时,应选取同一个参照物。(4)参照物的判断方法:抓动词-谁在动-相对谁动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例如,正在行驶的列车,若选择铁轨两旁的树为参照物,列车是运动,若选择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列车是静止的。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5速度 (1)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2)公式:=S/t。 (3)单位:基本单位:米秒;其他单位: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注意: 将求速度的公式=S/t变形后,可用于求路程s=vt,也可用于求时间t=S/。6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比较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特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求速度 用=S/t求速度 用=S/t求出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 易错点 : 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速度保持不变,所以与s和t无关。 2、 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练习:P17 例题2 -变式4考点三: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2、声音的传播(1)需要介质(2)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比较: 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速大于声速。声音的传播中固液气,光的传播中固液气。3、回声它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练习:P18 例题5 变式5考点四: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高有低,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 Hz到20 000 Hz,频率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观察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发声体的振幅有大有小,振幅太小,响度太小,人就感觉不到声音;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太远,人也感觉不到声音。声强是表示响度大小的物理量。分贝是声强的单位。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分贝值就越大。 易错点: 声音的高低音调和声音的大小响度。辨析 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也不同。如在钢琴和吉他上弹奏一特定音符时,其音调和响度均相同,之所以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靠音色来区分的。正所谓:“闻其声就知其人”,也是如此道理。练习:P18 例题6 变式6考点五:噪音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噪声是一种污染,从学科体系分类,污染分为声污染、练习:例题7 变式7典型题例1、 一列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700m长的山洞,求:从火车头刚要进山洞到火车尾刚离开山洞共需要多少分钟?解:S=Vt 2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径之比是2:1,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多少?解: 3、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解析:声音在铸铁里传播时间t1= 声音在空气里传播时间t2= 所以t1- t2=- 由此得:v1= 由于v2=340m/s s=910m t2-t1=2.5s 所以 v1= =3.91103m/s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