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案鄂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7212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案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案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案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案鄂教版观沧海教学目标: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3、 写实与想象。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六、 作业: 完成书后习题; 背诵默写课文。 饮酒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陶渊明生平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3散读课文4听录音范读5跟读6散读课文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四、艺术特色鉴赏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过故人庄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二、学文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2、学生自学,师巡视。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故人老朋友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1)指名读。(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3)随机理解“桑麻”(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5)学生自己完成。(6)交流(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7)齐读“话”句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指名读(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4)交流。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2)读好此句。(3)讲述对仗句。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村边”对_;“合”对_“绿树村边合,”对_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师生共对对子。读好这两句诗句。练习背诵。三、拓展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2、学生交流自学结果(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四、作业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