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1月月考历史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20658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1月月考历史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1月月考历史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1月月考历史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1月月考历史含解析一:选择题(50分)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答案】A【解析】考点:孔子、孟子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孟子观点的记忆与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发展了“仁”的思想,把它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仁政”,目的是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2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C【解析】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理解本质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故选C。3、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答案】B【解析】考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元时期话本、杂剧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 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答案】D【解析】考点:孔子的思想。根据材料之中玉温润、坚硬的特点可知,这与儒家对人的要求是有共性的,孔子提倡人要有仁爱之心,要讲究中庸之道,正是因为这一相似之处,所以孔子才提倡君子佩玉。其余几项与材料中所说的玉的特点不相符。故此题应选D项 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问题的掌握。汉赋多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学”, 而随着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因此宋词、明清小说日益通俗平民化。故答案为A。6、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些反映了红楼梦的创作风格为( ) A印象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答案】D【解析】考点:明清时期的小说。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明清社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红楼梦最具代表性。依据材料中“叹息”、“同悲”等关键词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黑暗、封建制度衰落的现实,体现了封建专制和伦理纲常对人性的压抑与迫害,故其创作风格应该是现实主义。选D。7、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绘画的特点。文人画的特点明显的体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和诗融为一体,D项明显符合此特点,故选D。8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掌握,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可不难判断出该思想家应属于宣传过雏新思想但后来又不符合潮流的维新派。C项主要宣传进化论思想;D项的主要活动应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都不存在“太旧”的评论;而B项梁启超在护国运动期间,曾发表文章批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只有A项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主张君主立宪迎合历史潮流,后又主张保皇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9、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C【解析】考点:西学东渐。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所以选C。10、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 一年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L917年 C1920年 D1924年【答案】B【解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B。1915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1920、1924年与题干“一年以来”不太合适,所以答案为B。11、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考点:三民主义。“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A项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项是主张创立共和国;D项主要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2、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由理论到实践” 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此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但都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因此选A。 1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 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科学地分析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阶段的发展,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科学地分析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因此C项正确,故选C。项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14、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 、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 、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答案】A【解析】考点:新中国的科技。本题考查了对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两位人物,邓小平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定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培育者。15、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答案】C【解析】考点:新中国的教育。A项是说的教育方针,并非教育成就的表现;B项是教育发展的方向;D项是对教师的工作的肯定;C项在中国普及了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6、“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答案】A【解析】考点:人文主义。本题考查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之一。蒙昧主义是一种腐朽倒退的思想。反对理性、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故选C。17、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 ) A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 B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 C青年人从不盲从盲信 D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答案】A【解析】考点:人文主义。基督教强调要进行断绝人欲的修炼,青年虽然从小跟随父亲修炼,但一下山进城就迷恋漂亮姑娘,说明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是不可抵挡的自然欲求,基督教的说教是荒谬的。1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答案】C【解析】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分析题干,给了15世纪这一时间提示,联系教材所学,宗教改革最早出现是在16世纪,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并且题干所述现象不能说明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B、D错误。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多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说明在翻译、理解圣经时有了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故选C。19、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妇女解放 C、实行三权分立 D、 反对盲目信仰【答案】D【解析】考点:宗教改革。材料中“圣经”、“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说明作者反对圣经,反对盲目信仰上帝,这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信仰上帝不符合题意,排除A。三权分立是启蒙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排除C。题意关于圣经中对妇女的描述是为了反对上帝,要求妇女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B。20、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B.牛顿 C.爱因斯坦D.普朗克【答案】B【解析】考点:牛顿的力学。审题中注意“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伽利略没有体现大综合,瓦特改进蒸汽机,爱因斯坦在牛顿之后,故排除ACD。1687年,牛顿出版了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选B。21、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沦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C. 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D. 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题意,实际上是考查为什么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A项说法不对,它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若说相对论“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断言还过早,而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的是量子理论的建立,所以答案为B。22、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格尔尼卡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自由引导人民 D.日出印象【答案】A【解析】考点:近代西方的绘画。A 项是2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画家西班牙的毕加索的作品,出现最晚,是正确选项。B项是 19 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画家俄国列宾的作品,C 项是19 世纪前期法国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D 项日出印象是19 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23、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和制度的确立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B【解析】考点:近代西方文艺。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西方文艺发展主要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故文艺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特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特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4、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 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答案】C【解析】考点:近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此题考查的视角很新,是大众语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洋教”,“吃洋火腿”都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选C。25、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生【答案】B【解析】考点:儒家思想的特点。从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问是为社会现实服务,故选B。二:综合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材料一】 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宋代明代51人267人36000人朱熹:“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依据材料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3分)(2) 依据材料,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2分)(3) 请依据材料,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3分)(4) 上述材料分别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2分)【答案】(1)认为妇女再婚正常(1分)。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1分),阿兄(亲属)认可(1分)。(2)生活困难,难以生存(1分);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1分)。(3)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宽容妇女再嫁(封建礼教观念不强)。(1分)明清封建思想教育毒害(1分)明清统治着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1分)(4)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材料一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不足以说明整个社会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2分)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对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发展演化的归纳分析能力。回答 (1)注意 “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的信息,表明妇女再婚正常;( 2)要注意“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 ”“ 万众拍手称美 ” 的信息 ; (3)需从朱熹之语及女教读物 、 帝王诏书制文考虑 。(4)此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问题。文学作品是第二手史料,利用时需要仔细的辨别,和实物资料相互印证。 26,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回答下列问题:(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5分)(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5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3分)(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3分)思想根: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分)(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解析】考点:回答第问根据材料孔子在救济上主张“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不应“ 私以尔食馈之”。在评价孔子这一观点是应一分为二地评,应结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行评价。回答第问特点要从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中概括出来。回答第问从民生的地位,解决民生的主要途径和财富来源等方面分析。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材料二 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摘自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材料三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000亿(右图),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美元继续贬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临,砸下6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摘自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材料四 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请回答:(1)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2)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2分)(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2分)【答案】(1)历史渊: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主要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2)“货币战争”:各国操纵本国汇率,展开竞争,为本国谋取利益。(3)美国:美国的新一轮货币政策会导致对美国的信任危机,大大动摇美元的地位,同时也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从长远的观点看,也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4)立足国情,不畏外界压力,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货币监管,注重宏观调控。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迎接挑战。(任答其中两点。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一的意思是用美元可以购买各国的商品,言外之意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等同于黄金。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关知识回答“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第 (2)问从各国间的汇率战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从材料三中“信任危机”和该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及美国经济的长远影响角度思考回答。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发展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28,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 伏尔泰材料二、“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论法的精神材料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知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材料二、三中的“公民”的含义是什么?(1分) (3)你对材料二中的“政治自由”有什么看法?(2分) (4)材料三中“自然的自由”是什么含义?你怎样理解“社会契约”?材料三有哪些不足?(4分) (5)材料四提出的是什么政体?核心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4分)【答案】(1)不矛盾。(1分)在资产阶级看,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是基本的人权,观念的不同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二者互不排斥,是统一的。(2)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3)“公民”受法律保障的权利不受侵犯,但也不能去侵犯其他“公民”的权利。(4)“不受限制的自由。” “社会契约”是指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和法规。 不足:未指出私有财产的前提是财产的合法;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公民的“一致同意”。 (5)“三权分立”的政体。核心是权利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在当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进步意义。【解析】考点:启蒙思想。(1)材料一的内容明显是不矛盾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自己的权利,别人是无权干涉的,观点的不同不应该成为阻挠别人发表意见的理由。(2)从材料“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公民是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3)材料二的意思是公民在法律的保障下拥有相应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不侵害别人的自由为原则的。(4)材料三中自然的自由四不受限制的自由,社会契约指的是公民的自由要建立在对别人自由的保护和承认的基础上的。材料三中的不足可以结合材料进行回答。(5)材料四体现的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政体,三权分立体现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防止专制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