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919507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1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卷页上答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位号分别填写在历史、地理、政治答题纸上。2.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分别填写在各科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试卷自行保存。第I卷(共1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A分封制瓦解 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C君主专制加强 D丞相制度废除【答案】C考点:古代皇权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大部分丞相任职时间在3年以内,在位时间较短,且大部分不得善终,体现出丞相地位下降,君主专制加强,故选C。13.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市坊分离【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恤商”、“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从宋代到清代,统治者对商业采取的政策是较为宽松的,即能够体现C项的表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4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戏【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B、C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京剧是近代才形成的,排除D项。 15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认为:“集权专制,为自满清以来之秕政,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唯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黩武,徒苦人民。”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民主共和 B联俄联共 C三权分立 D联省自治【答案】D考点:材料意思是“专制集权是清朝以来的弊端,今天要永远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纠纷,唯一的途径是各省自治。中央把权力分给各省,各省分给各县。这样就不用穷兵黩武, 让老百姓受害。”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俄联共,故 B 项 错误;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故 C 项错误;由译文可知,孙中山主张联省自治,故 D 项正确。16下图关于不同阶段中共党员人数变动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DCBAA阶段人数减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BB阶段人数增长是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革命形势蓬勃发展;CC阶段人数减少是中共执行错误军事路线,国民党的围追堵截;DD阶段人数剧增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大量吸收城市党员【答案】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数的变化。D项明显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共产党人数的增加是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斗争,吸收的主要是农村党员,故选D。ABC项都是说法正确的。17.1953年,中国驻缅甸首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考点:万隆会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史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中“驻缅甸”“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等信息可知,新中国为了解决边界问题同周边国家搞好友好关系实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选D。18“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权力不是神授的,是人为的,都会犯错误。”这个观点最可能出现在A1492年是否支持远洋探险的西班牙宫廷辩论中B1519年探讨神权是否神圣的德意志宗教辩论中C智者学派的激烈辩论中 D1945年是否保留日本天皇制的美军高层密谈中【答案】B考点:宗教改革。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这是在宗教改革时期,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选B。ACD项时期错误。19.“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应该是A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 B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C空想社会主义代表 D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答案】D考点:马克思主义。从材料“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可以看出这是说了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方向,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故选D。C项并未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AB项明显错误。20某学者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的统一【答案】C考点:美国独立战争。关键信息是:“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也就是封建势力非常弱,甚至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这就是指美国,故选C。 21.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打破该师看法的是A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B量子假说的提出 C电力的发明与应用 D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答案】B考点:量子力学。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迁移的能力,较为简单。普朗克的老师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基本建成,只需小修小补即可,因为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基础上,声、光、电磁学和热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还有两朵乌云,一朵即为黑体辐射,一朵为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普朗克即解决了黑体辐射,提出量子假说理论。故选B。22下图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额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 1938年 1953年 A“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答案】A考点:冷战。从图中可以看出,1938-1953 年间,正是冷战期间。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出口数额比例明显增加,对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出口明显减少,这种变化应该是在冷战之后出现的状况。 “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正确 A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应在 1929-1933 年间,或 1971 年后。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与出口对象的变化无直接因果关系。23.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C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答案】A考点:美苏冷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一个意义是指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另一个意义上制造了分裂是指美苏划分了两分天下的局面,第三个意义应该是指在相对和平时代,世界经济在二战后稳定发展。C项与史实不符合,多极化趋势出现在1991年后,B项在时间上也不符合,D项是第二个意义,所以答案选择A项。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38(26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 1926 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 “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毛泽东1960年进行十年总结时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讲话(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4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6分)(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践结果如何?(6分)(3)材料三中“外国经验”指的是什么?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对比材料三中“路线”与“道路”在后来实践中的不同? (10分)【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2分)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落后地区与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2分)(如答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列宁关注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可得2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西方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2分)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有利于中共开展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2分)(2)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实践结果:指导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2分)指导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分)(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分)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前者在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下进行建设;(1分)后者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2分)实践结果不同:前者在建设中犯了“左”倾错误,片面追求高速,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以“阶级斗争为纲”,建设道路曲折,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2分)后者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快速提高;(1分)外部条件不同:前者建设长期孤立于西方国际社会以外,侧重与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往来;(1分)后者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人才建设现代化。(2分)(答到3个方面,满分为9分。答下列角度也可得分。理论认识不同:前者对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上缺少科学系统的认识;后者在思想解放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分)政治条件不同:前者民主法制遭到破坏;(1分)后者是在民主法制重建的过程中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制度化、法律化加强。(2分)考点: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1)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国际背景”,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以及世界被瓜分完毕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紧扣“20世纪20、3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北洋军阀统治下矛盾尖锐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及已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小问的实践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方面归纳即可。(3)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即19491956年的经验,指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第二小问的不同可以从经济体制不同、实践结果不同、理论认识不同、政治条件不同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39(26分)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6分)(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8分)【答案】(1)布罗代尔:综合国力对比的角度。(1分)明朝时期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分)欧洲各国在工业革命前,综合国力在中国之下。(2分)阿瑞吉:文明转型对比的角度。(1分)欧洲主要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逐渐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走上工业化道路,最终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分)中国等亚洲封建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分)(2)认知:中国政治开明,令人向往。(2分)原因:为主张开明君主制、批判天主教会统治提供依据;(2分)“他们”主要是通过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了解中国,存在主观片面的误读。(2分)(3)共同因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金融霸主地位;经济体制的创新。(4分)同意。理由:两极格局瓦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2分)经济多极化不断发展,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也受到冲击。(2分)不同意。理由: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分)美国拥有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仍无人能抗衡。(2分)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明朝是时期的中国。(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可以得出其划分的标准分别为综合国力、文明转型的对比;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明朝、工业革命、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分析归纳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与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叹为观止”等信息可得出中国政治开明;第二小问主要结合启蒙运动的需要以及认识的不全面分析归纳即可。(3)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 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经济、军事、金融以及体制的创新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主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