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01734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A绅士社会地位的衰弱 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5、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拥有了独断之权 C具有了宰相之实 D正式统领了六部6、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7、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8、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晋国的国君更替说明A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得以恢复 B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 C晋国大夫集团地位日益突出 D政权更迭削弱了晋国的实力9、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唐 1706 6280 22620 宋 1545 5795 20875 明 1730 5590 xx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10、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单位产量低 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严重11、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12、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13、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14、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A地方势力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封建吏治的腐败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16、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17、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18、针对“道”,韩愈指出:“(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韩愈所说的“道”A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B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C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1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20、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21、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明朝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D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文化的落后2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2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24、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2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26.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2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3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选官应注重品行D.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第II卷(非选择题)31、(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明代俗谚道:苏州样,广州匠。明代广东人颇为崇尚“奇器”,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广州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广州佛山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所谓“苏州样”,即“苏意”,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苏意”。 “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同时,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杭州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这缘于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所谓“新开门七件事”: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10分)参考答案ADBBCACBACBBDBBCABAD BCAAB ABDAC31、(1)特点: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宋代宗族力量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10分) (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革命后逐渐走向衰败。(4分) 原因: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和制度上的合法地位;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晚清的思想解放,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国民党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8分)32、(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群体壮大;海外贸易兴盛;手工业的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商人士绅群体壮大;书法艺术的世俗化;商品良莠不齐。(任答4点得8分) (2)主张:废除汉字以开启民智。(2分) 观点产生的原因:保守思想阻碍现代化进程;后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思想推动;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任答2点得4分) 影响:批判汉字有利于冲击传统礼教,推动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割裂民族传统,低估传统文化的价值。(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