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7922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 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D君王政治地位提升【答案】D考点:战国后期君主地位的提高。材料描述的是战国后期,申鸣为楚王征伐作乱的白公胜,即使亲人被作为人质,仍然坚持为王效力,做君的忠臣,说明此时期,君王的政治地位提升。故选D。A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下级叛乱经常发生;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等级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非认为纲常伦理遭到摈弃,而是在忠君方面胜过了尽孝。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考点: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答案】D考点:科举制。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题干中“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描述的是科举制;D描述的是考中了之后的心情;A说的是嫡长子继承制;B说的是汉朝察举制;C说的是九品中正制。所以D正确。4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由此可以得出三省六部使皇家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5.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答案】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6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 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答案】B考点:汉代的政制。注意材料中的时期是汉代,所以可以得出材料中反映的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的表现。所以答案选择B项。7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据此可以认为汉初( ) 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 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 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答案】C考点:汉代政治体制。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意志也可以收到廷尉等官员的制约,反映了这一时期皇权还是收到一定的制约,故选C。8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考点:宋代的政治制度。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信息是:凡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ABD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9(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效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大意为:唐朝开元年间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则参加科举考试自谋生路;他们“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宗室诸王的严格控制,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故D符合题意。 10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 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 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 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 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依据所学可知,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即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任何公职人员,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逐直至处死。而这种民主形式极容易被操纵利用和感情用事。材料正是这种情形的反映。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11万民法是继承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C、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有关知识。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人, 排除 A;平民和贵族斗争最终产生了成文法,排除 B;万民法出现时,罗马是帝 国,排除 D。12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答案】D考点: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并非资产阶级的法典,排除A。罗马法的确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但与材料的含义不符合,排除B。从材料中也得不出C的内容。据材料“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可以判断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均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故选D。13钱乘旦在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变异中指出:“(英国)工党刚出现时,曾被当时的两大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共同视为危险的敌人,特别是1918年工党发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正式纲领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工党在1924年和19291931年连续两次执政所取得的政绩表明,它不过是英国现存政治体制内的一支力量。这以后,工党就以两大党之一的面貌出现了,尽管其公有制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 B英国工党是英国的共产党C英国工党执政改变了英国政权性质 D工党上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答案】A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从材料中“尽管其公有制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这句话可以看清英国工党的性质,他代表的并不是工人的利益,而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故此题应选项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国1875年宪法的理解。由“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得知材料反映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15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l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为“警惕”专制政治,“制定者们”采取的措施有( )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分 国会可以随时对总统提出弹劾总统任命的官员须经参议院的批准 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A、 B、 C、 D、 【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的是1787年宪法,其中国会可以弹劾总统但不是随时就可以,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总统任命的官员须经国会的批准,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不符合题意。16历经 5个月激烈讨论后,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下列说法符合当时宪法内容的是( )A实行邦联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总统可连选连任,无任职届数限制C众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D五个黑人中有三个人取得选举权【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最多能连任两届,故B项是错误。17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时,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他们的阐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B、法国总统可以经众议院同意解散参议院C、美国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国会决议D、不经德国皇帝批准,德国议会通过的所有决议都不能生效【答案】B考点:近代代议制。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ACD都表述正确,B说法错误,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选B.18.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答案】D考点:光荣革命。材料中的“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表明法官宣扬君权神授所以答案选择D项。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答案】C考点:美国1787 年宪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角度为“华盛顿的建筑规划”,因此应该看材料重点强调的权力机构布局而不是看最初建在“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因此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A;美国是总统制国家,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美国实行联邦制,州不具独立性,排除D;通过国家权力部门的分配和布局,结合所学美国整体的特征可知C符合题意。20. 魏源曾描述某国政治制度“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材料中的“大酋” ( )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 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答案】B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材料中的“大酋”是指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故A错误;总统与议会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故C不对;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故D错误;美国总统是联邦政府的直接领导,且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故B正确。 21.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B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C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 D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是在17世纪。新英格兰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英国已获得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即资产阶级革命已完成。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22.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和主宰议会等大权;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由此可知题干“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应该是指帝国首相对内阁的控制权。A、C、D各项的表述均与史实不符。23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考点: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分析题干,其中“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实际指的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主权,即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由外国政府按其法律处理,中国无权干涉。这一特权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约中规定的,所以答案为A.24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写道:“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C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与中国无关 D颇具聪明,有利于化解纷争【答案】B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时间“1754年”可知,这个时候是属于清朝前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国际法来解决国际纠纷,所以不选A。材料中的行为按现在来说是不作为,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矛盾,所以不选D。材料中广州官员的做法表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司法概念,所以答案选B。2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答案】C考点:考察近代中国外交。 “照会”、“申陈”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 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 代化,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 26.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答案】D考点:鸦片战争的背景。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认为,中国的白银,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故D项正确;AB两项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林则徐强调的“最大危害”,故排除;C项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的信息不符,故排除。27.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A考点:太平天国起义。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充分说明了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故此题应选A项28.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A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联系史实分析,“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此题应选A项29. 周英杰在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是(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答案】C考点:A不对,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符合时代潮流;BD有一定道理,但从程度上看,国人思想守旧归根究底还是长期落后的封建制制度所导致,因此选C。30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答案】C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税权与驻外使权都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体现,材料中清政府以关税权换取驻外使权,也是出卖国家主权的一种表现,故A说法与材料相反,B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选C。第 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材料二: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材料三:1860年,罪恶的英法侵略者的把“万园之园”圆明园付之一炬,面对圆明园遗址的残迹,有人主张将其修复,展现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以及我国的雄厚实力;而有些人反对,想让它起到警世钟的作用,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为什么?(6分)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作者对林则徐的批评。作者的意见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叙述你的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8分)【答案】(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办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2分)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渐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而不能够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2分)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的潮流,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1分)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3分)不正确。(1分)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其责任。(2分)(共12分)(2)主张重修圆明园。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长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重修圆明园的经济实力。而且当年圆明园中被劫掠的许多珍品已经被中国政府、爱国华侨、民间组织等买回,今后可以在园中重新安家。至于当时被毁坏的可根据资料仿制。重修圆明园可以增强我国人民的自信心和爱国热情等。不应该再重新修复圆明园。因为这一遗迹可以使我们时刻不忘过去屈辱的历史,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至于收回的珍宝可以在故宫等地陈列。我们应该把资金节省下来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答一种观点,史论结合8分)考点:(1)从材料一中能够直接概括出有关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显然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第二问从材料二中能够总结出作者的观点,即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判断,作者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2)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32.阅读下列材料:(共20分)材料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 历史必修回答:(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上述四国的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 (12分)(2)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8分)【答案】(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德国1871年宪法的颁布。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一点2分,共12分)(2)以议会形式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实行民主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一点2分,共8分)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1)英法美德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是第一个,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确立的,其他的三个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确立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不是光荣革命,美国的标志性事件是1787年宪法,德国是1871年德意志宪法,法国是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不是1870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2)注意要依据美国的民主制来分析资产阶级代言制民主的基本特征,不要把法德两国的内容回答出来首先从议会的角度来分析归纳,其次从民主制的原则来分析归纳,第三点从民主制的形式上看是政党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