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5800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2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 (注:庙堂议事即朝廷论政)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答案】B【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由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选官制度改变、出现私有制、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故选B。13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答案】B【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旧制度的激烈批判”“启蒙思潮”“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再结合四个选项的特征来判断。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在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与题干中“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 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等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故C项错误;“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其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D项错误。【举一反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积极: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14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B C D【答案】A【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清朝商业发展情况【解析】从材料信息“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反映正确;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丝货为重”,丝绸在汉唐时期就开始成为主要出口货物,故错误;从“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粤”反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故选A。15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 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这一结果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巨变 B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未带影响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失败 D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缺乏热情【答案】C【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解析】从材料信息“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到“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说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使当时出现“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但由于辛亥革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共和政体最终失败,出现“匆匆画上句号”,故选C。A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结果;B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16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直接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B抗日英烈都牺牲于全面抗战期间C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D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党正面抗日【解析】尽管英烈名录中八路军比重较大,但是其只是中共领导力量的一部分,同时其他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却占78%,故A项“主要作用”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英烈牺牲的时间,而且中国自1931年就开始抵抗日本侵略,中共组建了东北抗联,故B项错误;图示没有揭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国民革命军的比重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17下表为1978xx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理解是( )年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197897319854719341990302545xx4639537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普遍确立 D国家结束对商品价格体系的干预【答案】A【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商品97%采用的是国家定价;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定价的商品越来越少,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越来越多。这说明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故答案为A项。B项错在“已经实现”;C项错在“普遍确立”;从材料中xx年国家定价4.63,说明D项说法错误。【易错警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区别(1)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2)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3)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4)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5)利益分配不同:前者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18“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B万民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对外扩张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基础 D加强立法是罗马法发展的唯一手段【答案】C【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罗马法【解析】题干信息“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表明随着帝国扩张罗马法由共和国向帝国时期境内发展,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错误,查士丁尼时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项“唯一手段”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19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其核心主张是世俗权力( ) A必须在教皇的监督下行使 B可以消除世间的一切不平等 C理应高于罗马教会的权力 D应该配合教会维护社会秩序【答案】C【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宗教改革【解析】材料中“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说明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主张是世俗封建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教会之上,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选C。AB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20依据下图材料中所列事件,该时间轴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工业化进程中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B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C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D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经济全球化【解析】从时间轴中“布雷顿深林体系确立”“关贸总协定确立”“世界贸易组织确定”反映人类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故选D;ABC项只是反映时间轴中其中一个阶段,不全面,排除。21在苏联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导致这次饥荒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错误决策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D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斯大林模式【解析】从题干中信息“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仅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农民的,而且实际上是依靠近于“国内战争”的手段和“大饥荒”才把农民“征服”了的。虽然农村集体化的目标最后是实现了,但农业产量却多年下降,故而出现大规模的饥荒,故选D。22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 )A美苏从冷战对峙走向和解 B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D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答案】B【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解析】从材料信息“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20世纪50年代”“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等,可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冷战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选B。第II卷 非选择题(共168分)36(28分)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末新政时期,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摘自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材料三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民主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民主的实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而彼的过程,毋宁说,民主“是一个连续体,一段旅程,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 摘自黄相怀等“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法制改革的特点。(6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6分)并对照材料一,说明中美两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异同点。(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一系列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6分)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清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4分)(2)表现: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赋予总统独立的行政权;构建“分权与制衡”体制(或三权分立体制)。(6分)异同点:相同点是都注重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利用;不同点是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美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分)(3)观点:民主具有相对性、多样性、渐进性。(2分)例如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不是全体人民的民主;近代欧美国家的代议制具有不同的内容;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不是一蹴而就的。(6分,用具体内容加以说明可以酌情给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亦可酌情给分。)【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清末新政、近代欧美代议制【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等加以回答“特点”;“原因”从当时的中西方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间接民主机构”“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加以回答“表现”;“异同点”从学习人类文明以及结果等角度加以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 “只有近似值”“只有参考答案”“一个多选题”“连续体”加以回答“观点”;然后在用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37(28分)环境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灾难时刻提醒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的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 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摘编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摘自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1)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带了哪些严重后果?(8分)(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理性分析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12分)【答案】(1)主要原因:工业化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导致对环境保护的忽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压力;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8分)后果:使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激化社会矛盾;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造成全球贫富分化日益严重。(8分)(2)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问题既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不断唤醒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环境问题的化解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解决环境问题既需要政府的法律制度约束,也需要公民的自觉参与。(12分,答出四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大规模垦殖大平原”“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等加以回答;“后果”从经济发展、社会矛盾、人类生存、全球问题等角度加以回答。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作答时要仅仅围绕“理性分析环境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