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72794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本试题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1. 1919年6月28日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拒绝参加和会签字仪式,并发表声明:“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陈,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此事件 A. 揭开了反帝反封爱国斗争的序幕 B. 继承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的传统C. 抵制了违背公正原则的国际条约 D. 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方向【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试题解析】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6月28日是五四运动后。A项表述适合五四运动,排除。B项与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拒绝签字是抵制违背公正原则的国际条约,维护主权的表现,C项正确。指明中国民主革命新方向是毛泽东在1927年之后,排除。故选C。【答案】C2. 孙中山在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说:“现尚有一事可为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只可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再去治他。”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国民党一大 D. 北伐战争【考点】孙中山三民主义【试题解析】依据材料出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可知题干描述的是1924年改组国民党的大会,即国民大一大。故选C。【答案】C3. 民谣具有时代特点。右图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A. 支持国民大革命B. 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C.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拥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料民谣中的“红四军”成立于1928年6月。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间,A项排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于1927年10月,井冈山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符合题意,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建立的,C项排除。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间存在,D项排除。故选B。【答案】B4. 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 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C.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1931年,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大学名称的改变是1933年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逐渐壮大、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产物,B项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5.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抗日战争时期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是A. 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考点】毛泽东思想【试题解析】A项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正确。D项是1949年,排除。故选C。【答案】C6. 1946年7月,王树声率领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中原突围A. 为双十协定的签订奠定军事基础 B. 有利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 为推进解放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D. 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重点进攻【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1946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重庆谈判签订的,A项排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1946年初,B项排除。“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中原突围”为推进解放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C项正确。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1947年,D项排除。故选C。【答案】C7. 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 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A. 解放军战略反攻全面展开B. 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解放战争后期”、“意味着和平”、“进入了北平”可知,材料称赞毛泽东是因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故选C。【答案】C8. 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A. 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B. 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C. 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D. 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试题解析】材料体现了“海派京剧”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事物、新思想,能及时反映现实社会的特点,故选D。【答案】D9.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一届人大认识正确的是 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深入开展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确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A. B. C. D.【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试题解析】解决此题可以以时间为突破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确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1949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改革开放后,都不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答案】A10. 下图为1955 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特种系列邮票中的两枚。假如你是当时邮票设计师,再设计一枚同类邮票,应选择的素材是A. 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B. “南优2 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解析】此题可以把题干中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作为解题的关节点。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之一,A项正确。袁隆平“南优2 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1973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是1970年,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答案】A11. 1958 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1959 年要达到“小麦亩产6000 斤至1 万斤”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有的社员说:“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讨论发映出A. “三大改造”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B. 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C. “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已得到纠正 D. “共产风”和“浮夸风”对基层社会的困扰【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解析】“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分配制度”,B项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风”、“浮夸风”下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即基层的困惑。故选D。【答案】D12.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解析】开办特区是20世纪80年代,十五年超过英国的口号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提出的,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中国圆梦,百姓有福”是现代中国人的追求,按时间顺序应是,故选B。【答案】B13. 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解析】AC两项表述的事件与影响正好颠倒了,均排除。B项表述夸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该原则并没有消除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的具体表现,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故选D。【答案】D14. xx 年11 月7 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引起世界瞩目。下列选项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是“一国两制”的制定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两岸“三通”的实现 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A. B. C. D.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试题解析】“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本身就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xx年两岸“三通”实现有利于两岸经济合作、互利、互补关系的不断加强;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属于“一国两制”的内容,都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15.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十分突出。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 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A. B. C. D. 【考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试题解析】此题应抓住题干中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关键词,即1978年以后。都是1964年,是20世纪90年代,是xx年,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16.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属于贯彻这一方针的文艺成果有茶馆 蔡文姬 沙家浜 青春之歌A. B. C. D.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沙家浜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之一,不符合题意,所有带的选项都不正确,即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答案】A17.梭伦在其诗歌中写到:“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梭伦的诗吟诵的是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D.废除债务奴隶制【考点】梭伦改革【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可知梭伦吟诵的是废除债务奴隶制。故选D。【答案】D18. 当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本可逃走,但他认为,逃走是不正义的行为。他本人已经知道何为正义,所以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苏格拉底认为,法庭对他做出不正义的审判乃是出于无知。上述分析可以用来解释以下哪一观点A. 美德即知识 B. 人是万物的尺度C. “哲学王”治国 D. 理念是真实永恒的【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题干中的人物是苏格拉底,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是普罗泰格拉,排除。CD两项都是柏拉图,排除。故选A。【答案】A19. 十二铜表法规定,提起“请求返还所有物的诉讼”时,必须携带有争执的实物到庭。如果物品不便携带,要拿出能代表其实物的一些东西如土块或树枝,同时当事人在诉讼时要用一根木棒触到该实物。该项规定说明罗马法A.注重维护公平、公正 B. 注重司法程序和形式C.主要保障贵族的利益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考点】罗马法【试题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可能维护公平、公正,A项排除。材料信息强调十二铜表法规定诉讼、审判的过程一定要提供实物、实证,说明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和形式,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主要保障贵族的利益,C项排除。罗马法的诉讼、审判程序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D项排除。故选B。【答案】B20. 公元212 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发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罗马的法律成为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其带来的影响有有利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推动了罗马政体的转变缓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A. B. C. D.【考点】罗马法【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建立,是罗马政体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不符合题意。罗马法体系完成的标志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的民法大全的颁布,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是,故选C。【答案】C21. 15 世纪,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专门的水手航海学校,从1418 年开始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1487 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10 年后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A. B. C.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航海活动与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所有带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均排除。故选B。【答案】B2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下列各项正确的是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A. B. C.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试题解析】160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说明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符合题意。16世纪以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物逐渐传到欧洲和亚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符合题意。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23.1454 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A.认为人与神是平等的 B. 主张放弃基督教信仰C.倡导进行宗教改革 D.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可知,这体现的是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故选D。【答案】D24.“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C.大宪章 D.至尊法案【考点】欧洲的宗教改革【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英国的宗教改革。A项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的,排除。B项是法国的加尔文的,排除。C是英国1215年约翰王签署的,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D项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时于1534年颁布的,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25.1649 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共和国在英国建立。之后,克伦威尔大权独揽,对内建立护国公政体,对外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争雄。克伦威尔的做法A. 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B.维护了英国革命成果C.沉重打击了专制统治 D.保证了议会行使权力【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英吉利共和国建立后,君主制度被推翻了,英国不存在国王,A项排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政局一度动荡,为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力政权,在此形势下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其统治有利于维护英国革命成果,B项正确。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护国公制与国王制实无本质区别,C项排除。克伦威尔实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议会无法行使权力,D项排除。故选B。【答案】B26.光荣革命后,詹姆士二世携王子逃亡法国。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一份决议,宣布“詹姆士二世已背弃了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原始契约,力图颠覆王国宪法,而且业已离国出走,自行退位,致使王位虚悬”。这一决议A. 保证了英国民众的政治权力 B.为迎立威廉和玛丽为国王提供依据C. 明确了限制王权的政治主张 D. 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政体【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王位虚悬”可知,议会决议是在为迎立新国王提供依据。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进入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夫妇共治”时期。故选B。【答案】B27.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社会若要和平就必须要有社会契约,社会是一群服从于一个人的维权之下,而每个个人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和平、抵御外敌。掌握这个权力的政府,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都是人们必须服从的绝对威权。据此判断,霍布斯是A. 启蒙运动的先驱 B. 君权神授的辩护者C. 天赋人权的首倡者 D. 君主立宪的支持者【考点】启蒙运动【试题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霍布斯认为国家是通过契约产生的,承认社会契约思想和人的自然权利,这就是早期启蒙思想。故选A。【答案】A28. 以下是和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中第三讲的目录其中的序号2.空白处的标题应该是A. 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与觉醒 B. 由联合殖民地到邦联C. 制宪会议与国体之争 D. 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和特点【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试题解析】据材料可知序号2.的事件应该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即1775年前,A项正确。B项邦联制是1777年邦联条例的通过,C项是1787年宪法制定前的争论,D项是1787年宪法颁布后确立的美国政体,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29. 西方学者在评论拿破仑的统治时指出:“它牢牢树立了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给法国带来了法律和司法上的统一。它还保证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赋予了个人签订合同和拥有财产的权利。”能为这一评论提供依据的是A. 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大革命以来的社会动荡B. 民法典确立新的社会主义和财产规范C. 对外战争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精神D. 帝国的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考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试题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并没有结束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社会动荡,排除。拿破仑民法典最主要的意义就是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依据材料信息它还确立了财产的规范,B项正确。CD两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答案】B30. 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A.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B. 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C. 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D.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考点】工业革命【试题解析】1765年前工业革命尚未开始,A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科学理论,B项排除。材料信息与教育无关,C项排除。材料中的每一项发明都源于生产实践,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答案】D31.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A. 造船业 B . 采煤业 C. 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考点】工业革命【试题解析】造船业、采煤业、纺织业都是传统工业,ABD三项都不属于新兴产业,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即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故选C。【答案】C32.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阶级对立冲突加剧 B.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工人生活全面改善C. 国家实力迅速增长,政府权力日益加强 D.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民主制度普遍受挫【考点】工业革命【试题解析】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关系上的革命,它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A项正确。B项表述“工人生活全面改善”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权力日益加强与工业革命无直接关系,C项排除。民主制度普遍受挫与工业革命无关,D项排除。故选A。【答案】A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24分,第34题17分,第35题11分,共52分。)33.(24分)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有财富拥有权;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6分)材料二 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你如何评价这种设计?(6 分)材料三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2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试题解析】(1)比较式题目主要是要找准比较点。此题的比较点已经给出,即“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相对来说难度已经降低了不少。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比较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基层管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分析、概括能力。第二小问,“评价”要从正面即积极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的解读要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点分成不同的时期,如过渡时期、全面十年建设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分别进行论述。论述时要做到:观点明确,分析问题的角度、层次性强,逻辑严密,语言表述清晰,论据充分有力,史论结合。【答案】(1)同:国人和公民都属于统治阶层,都能够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对国家兴衰有决定性作用。异:雅典公民分享政治权力的依据是城邦男性成年公民,依据城邦制度参与政治活动;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国人以血缘宗族成员的身份参与政治,不具备民主权利。 (2)改革前基层社会以保甲管理基层社会,注重维持治安和征收赋税。改革后基层社会区分出乡和镇,设立自治性管理机构,注重为乡民服务(公益事业)。评价:(正面评价)(3)34.(17 分)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18 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6 分)材料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5 分)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6 分)【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两种方式”直接在材料中找到即可。第二小问,选择自愿性移民或被迫性移民的其中任何一种分析其情况及影响都可以,关键是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2)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第一步,注意从图表中的指标项目“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四个角度总结概括。第二步,对图表中的另一指标“时间段”进行分析可知比较的是工业革命完成前与完成后人口的变化情况,从工业革命对人口的影响方面做适当的分析。(3)注意此问的“述评”二字,“述”是描述,即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状况的分别进行描述;“评”是评价,既要依据材料也要结合所学知识及时代背景。【答案】(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1: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2: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2)英国总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并居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3)述:80年代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90年代人口从农村和内地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转移。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35.(11 分)教育生活社会变迁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高潮时期。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5 分)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2) 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96 分)【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试题解析】(1)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依据材料文字“宗教改革期间”、“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经营人才”、“各种法律纠纷”可得出16、17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宗教改革时期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中新教发展需要受过教育的教士;民族国家发展,各国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对经营人才的需求;法律纠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2)此题以填表的形式考查学生为观点提供论据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材料,逐一完成即可。【答案】(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宗教改革时期民族语言的使用) 。宗教改革中新教发展需要受过教育的教士;民族国家发展,各国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对经营人才的需求;法律纠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