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语文三上全册教案 表格式可编辑打印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857277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70 大小:17.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语文三上全册教案 表格式可编辑打印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最新部编语文三上全册教案 表格式可编辑打印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最新部编语文三上全册教案 表格式可编辑打印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版块。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描写小学生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有讲述自己用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的花的学校;还有讲述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不懂就要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课题内容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花的学校这首诗写的是当东风吹过,雷响雨降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开始盛开,他们就像放假后的孩子们一样,在狂风大雨中游戏,他们扬起双臂朝着天空呼唤着妈妈,因为他们的家是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诗歌充分展示了作者大胆的想象力,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服装、鲜艳、打扮、安静、荒野、碰触、灰雀、诚实”等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3.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1.大青树下的小学 23课时2.花的学校 23课时3*.不懂就要问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学习本组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师生)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学前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1.学生交流汇报:(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2.齐读课题。3.学生质疑: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1.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_2.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民族?_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2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扮、坝”等。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绒毛(rn rn)摔跤(sui shui)4.比一比,组词。扮( ) 扬( )纷( ) 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2.概括每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同学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5.大青树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用自己的话写一写。_6.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什么?_四、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7.读拼音,写词语。zo chn xin yn( ) ( )f zhun d bn( ) ( )jn i n jn( ) ( )教学反思引用课文插图中直观形象的图片,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复习生字词。2.回顾上节课内容。3.引导学生围绕“喜爱”和“赞美”这两个词来学习全文。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这所小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学生自由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喜爱这所边疆小学呢?8.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喜爱和赞美这所边疆小学呢?_二、分段读议,体会情感(用时:2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2.齐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引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1.学生读后交流: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三个“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到校后的活动等展开想象。2.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生研读“上课”和“下课”的内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如:(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4.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评价。5.拓展: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9.读句子,回答问题。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孩子们的什么特点?_(2)句中描写小动物有什么作用?_三、感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用时:5分钟)你还喜欢哪些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_四、回顾课文,开展活动(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说说对大青树下的这所小学的感受。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1.假如你也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你会喜欢这所学校吗?为什么?2.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一个场景说一说。教室里 操场上 大树下11.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设计本课时,我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去寻找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让文本走进学生心中。不足之处是没有完成对课文相关阅读知识的处理,如了解各民族的服装特点等。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片段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感受作者对这所小学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校园美丽的词句。生: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课件出示相关课文内容)师:为什么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校园的美丽呢?生1:到大青树小学的路上开满了绒球花和太阳花,五颜六色,一定很美。生2:大青树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师:同学们对这句话感受很深,还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校园很美呢?生: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课件出示)师:“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生1:绚丽多彩就是颜色鲜艳,色彩多。生2:服装的颜色本身就很靓丽,而大青树小学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民族,穿着不同的服装,简直是服装大聚会呀,再加上每个学生欢快的笑脸,所以让校园更美丽了。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让我感受一下校园的美丽。(学生感情朗读)生:我从“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句话,也感受到校园的美。这是个写景的句子,景美,校园也美。师:学校有那么多美景却不写,为什么偏偏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呢?生:钟声悠悠,竹影绰绰,更增添了校园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师:大青树小学的校园这么美,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感受校园的美,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自豪之情)赏析: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勾画、理解体现校园美丽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悟体会作者对校园的赞美及蕴含在内的自豪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验,也有了自己的思考。2.花的学校课题花的学校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选自泰戈尔最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课文以孩子的口吻向妈妈讲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通过读去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一朵美丽的花去读课文,随着文中一个个情景的变化,让学生完全融入文本之中。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泰戈尔的资料。(教师)2.自己预习课文,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学习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联想感知,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用一两句话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如果不信,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2.齐读课题,质疑。1.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学校。_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2.听课文录音。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1.学生画出文中生字、词,标出小节。2.听课文录音,认真听生字发音。3.汇报生字学习情况。4.理解“狂欢”,用“急急忙忙”说话。2.给加点的字注音。荒地( ) 狂欢( )处罚( ) 猜想( )3.用“急急忙忙”写句子。_三、学写生字,书写评价(用时:10分钟)1.出示本课要写的13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点。2.重点指导“荒、舞、臂”的写法。1.仔细观察字形。2.“荒”字不能多一点;“舞”有四短竖;“臂”要写得上宽下窄。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读了课文,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画一画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谈谈读课文的感受。4.绘画。(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花的学校)教学反思新课导入自然,教师的导语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识字的效果较好,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境中去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再进行绘画,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学习重点对花的学校的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1.学生开火车复习生字。2.齐读课文。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跳出来呢?花孩子是什么样的?2.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3.你觉得哪些想象最有意思?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由回答,互相补充。3.自由品读语句。6.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跳出来?花孩子是什么样的?_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用时:15分钟)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画的“花的学校”,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2.点评学生绘画,选一段配画朗读。1.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作品中的内容。2.配画朗读课文。6.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四、介绍作品,推荐阅读(用时:5分钟)1.介绍作者泰戈尔。2.推荐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1.认真听老师介绍,并阅读信息窗的内容。2.课后阅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花的学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了解花孩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师: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句子)试一试你们能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要读出自己的喜爱哟!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生分别读这四句话)师: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师范读,生练读)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找学生试读)师:你还能找出哪些句子读一读呢?生1:“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我认为“冲”字要重读,体现了花孩子们的高兴心情。生2:我觉得最后一句要读得幸福、深情,因为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快乐呀!师:你能读给我们听听吗?(生自读)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通过读,感受到了丰富的想象情景,花孩子的美丽、可爱、调皮的特点跃然纸上,与其说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认真倾听着孩子们说不完的童言稚语。3*.不懂就要问课题不懂就要问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前准备1.孙中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2.教学课件。(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13个生字。2.朗读课文,学习孙中山的勤学好问的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1.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们会有哪些疑问?2.带着疑问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3.在初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1.读课题,质疑。2.自学生字、生词。3.交流课文主要写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4.和同学交流收集的孙中山的相关资料。1.给带点的字注音。诵读( ) 例如( )戒尺( ) 挨打(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_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用时:20分钟)1.弄清故事的起因。2.自读第2自然段,弄清孙中山的学习态度。3.结合第39自然段,想一想: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教师各是什么态度?4.质疑:为什么孙中山小时候向老师提问还会挨打呢?而今天的学校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5.指导朗读。1.了解“私塾”的意思,私塾和现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2.找出重点词语,了解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说明了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4.感受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精神。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流利地( )认真地( )仔细地( )厉声地( )4.比较组词。厉( ) 提( )历( ) 题( )功( ) 座( )攻( ) 坐( )三、深入探究,学习拓展(用时:15分钟)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2.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勤奋学习的?3.拓展。4.总结:今天,从孙中山身上我们感受到他勤学好问的认真学习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1.读了课文,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背毫不糊里糊涂;为了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提问)2.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认真、不懂就问。3.说说你知道的名人爱学习的故事。5.讲名人爱学习的故事。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教师重点引导对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体会,抓住重点句子,找出重点词,感受孙中山为了弄懂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孙中山对比,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很有促进的。第二单元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秋天的雨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听听,秋的声音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4.古诗三首 23课时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6.秋天的雨 23课时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景抒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1.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师生)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收集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背一背。(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学习重点理解山行的诗意。学前准备1.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师生)2.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学生)3.山行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用时:5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2.自读古诗。1.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2.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3.背一背,积累写秋天的古诗。1.搜集并背诵描写秋天的古诗。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用时:12分钟)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2.交流识字。3.再读古诗。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2.理解字义:山行:在山上行走,这首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秋景。斜:xi,当倾斜解释,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红于:比更红。石径:山里居民的通道。2.一字组三词。寒( )( )( )盖( )( )( )残( )( )(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用时:15分钟)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点拨: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1.再读古诗,读通顺,按照223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2.理解诗意。3.画出朗读的节奏。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用时:8分钟)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3.再读古诗,背诵古诗。1.说说哪句话写得好。2.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3.读、背古诗。4.画一幅秋色图。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这首古诗。由于目的明确,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学习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情。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用时:15分钟)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2.板书课题。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4.反复诵读,体会意境。1.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2.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3.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4.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5.读背古诗。5.说说诗句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5.读、背古诗。1.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儿童挑灯捉蟋蟀。2.结合第一、二句诗谈感受,理解诗意。3.齐读第三、四句诗,理解诗意。4.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5.读背古诗。6.这首诗中作者听到了_看到了_表达了诗人的_之情。三、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1.总结两首古诗的内容。2.积累古诗。学生积累古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课堂上会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古诗三首教学片段揣摩诗句,领悟情感(教学重点)师: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作品,需要我们细细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句)从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呢?生:诗人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板书:看:梧叶)师:是什么风?生:凉凉的秋风。师:这风是怎么吹?发出了什么声音?有什么感觉?生:呼呼的吹过,好冷啊!师:用哪个词来概括?生:寒声。师:文中说到的风声,用的是哪个词?生:萧萧。师:你觉得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叶发生的是什么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更冷了)谁能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师:诗人只是感觉身体寒冷吗?还有什么?生:还有心寒。师:为什么心寒呢?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师:你从哪看出诗人不在家乡呢?生:“客”字。师:(学生找“客”的意思)是啊,作者一人漂流在外地,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生:孤独寂寞。(课件出示:诗句表达的意境)师:在这样的意境中,他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赏析: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从景入手,先让学生感受到景的萧瑟;再仔细体会这些景是如何“动客情”的,让学生将这样的景与“送寒声”和“动客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子。2.齐读课题。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的水泥路的样子。_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加一加识字:案、规、图熟字加偏旁识字:甫(铺)尼(泥)完(院)非(排)贝(则)尺(迟)谜语识字:三天(晶)2.给加点字注音。水洼( )凌乱( )增添( )棕色( )3.比一比组词。洼( ) 综( )娃( ) 棕( )列( ) 愉( )烈( ) 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4.同桌互讲课文主要内容。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字的结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读拼音写词语。shu n t n ( ) ( )pi li u z( ) (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子。2.练习写话。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精读感悟(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1.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子。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4.“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子,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仿写词语。亮晶晶 _ _7.仿写比喻句。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_二、赏析美句(用时:2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8.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水洼( )的地毯( )的巴掌( )的天空( )地走着( )地歌唱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文的小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语言也很优美。教学中,我注重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再去想象欣赏美丽的图案,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片段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水泥道的美丽(教学重点)师:一条普通的水泥道,作者却认为它很美丽,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交流)生1:我认为水泥道很美,水泥道的小水洼都映出小小的蓝天了,蓝天都铺在水泥道上,不美吗?生2:水泥道的美在于梧桐树叶的装饰,金色的树叶落满地面,这种图案很美。生3:我从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一句是把梧桐树叶比作我们的手掌,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掌看看,美吗?一句是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真美啊!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读书很认真,还有吗?生: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是自由落下,随意地贴在地面上,虽然不规则,但这也是一种不对称的美。师:是啊,看来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和作者一样,你们能找出写作者喜欢水泥道的句子吗?(生齐读倒数三、四自然段)(板书: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师:由于作者的细心观察,把水泥道描绘得像一幅图,你能画下这幅画吗?(学生画出这条美丽的水泥道)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句子,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想象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泥道。6.秋天的雨课题秋天的雨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作者的笔触从感觉、色彩、味道、动物的活动几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多彩与事物的变化。学习本文,一方面指导学生从语言中感受秋雨的独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从文本中学,从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人、自然的喜爱之情。学前准备1.制作生字卡片。(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想想各个季节雨的不同特点。(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学前准备1.制造生字卡片。(师生)2.想想每个季节雨的特点。(学生)3.搜集相关图片。(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1.教师板书“雨”,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2.教师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3.板书课题,质疑。1.小组交流,抓住每个季节雨的特点来介绍。2.欣赏图片,感受秋之美。3.齐读课题,质疑。1.雨的特点:春天的雨:_夏天的雨:_秋天的雨:_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20分钟)1.引导读文,提出阅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识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3.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利用生字卡开火车识字、正音。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找到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内容。2.给下面的字注音。匙( ) 争( )叭( ) 喇( )缤( ) 枚( )3.用“_”画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1.快速默读,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做上记号。2.小组内交流好词好句。3.仿照文中的句子,试着写一写。4.仿写句子。春天是一把钥匙,它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书是一把钥匙,_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1.带领学生书写,注意笔顺。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观察“颜、淡”的笔顺,跟老师一起书写。2.学生书写生字。5.“料、仙、淡”这三个字是_结构,书写时要注意_窄_宽。6.“闻、勾、厚”是_结构。教学反思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较多,学生通过读课文,在语境中识字的效果较好,通过抓住中心句理解每段主要内容,进而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围绕每段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仿写。学习重点围绕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词句,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2.回忆上节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雨。1.学生认读词语。(注意多音字)2.小组内交流本课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7.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_二、抓重点段,品析课文(用时:27分钟)1.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2.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1)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2)这么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3.引导学生自学3、4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同同桌交流秋天的大门是如何被秋雨打开的。2.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1)圈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2)学生表演“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3.学生仿照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4.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看法,并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5自然段。8.怎样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_9.为什么说秋天的雨给小朋友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_三、练习巩固,总结全文(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积累词句。3.教师总结全文。4.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本子上,背诵喜爱的段落。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积累本上。3.谈一谈学习文章以后的收获。10.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_,给我们带来了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先引后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教学中还是没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秋天的雨教学片段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教学重点)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秋天,你们是从哪发现秋天有漂亮的颜色的?生:是从课文第2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读第2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学生默读课文)生:这些颜色可以用“五彩缤纷”这个词来概括。(板书)师:好,等我们学完第2自然段再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看看你们的答案对不对,谁能说说秋雨把颜色都给了谁?生:银杏树、枫树、田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景色)师:这么多颜色,多美啊!你们喜欢吗?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呀?(分别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同学们体会得较准,请边欣赏画面边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吧!(课件出示)多美的景色啊!难怪课文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吧?师:那我们边感受秋天的五彩缤纷,边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心中的喜爱之情吧。(学生读背第2自然段)赏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如利用工具书、和同学交流等。从这个片段中,教师教会了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内容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对词语的理解也更直观,学生理解也更清楚。7*.听听,秋的声音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把握 ,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本课是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本课“阅读提示”,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朗读的指导,采用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的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感悟文本,以读促讲,以读促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深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学前准备1.搜集秋天的声音及图片。(师生)2.预习生字,读懂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学习重点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游戏导入,质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