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56287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B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C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2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D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小题3分,7题10分)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注释】成童:十五岁以上。大渐:病重。谅阴:居丧。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阯道御史 改:改任B趣言之 趣:通“促”,赶快C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D时勉貌稍寝 寝:休息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诏求直言 时勉言营建之非 对不屈 时勉独正立 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 B 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 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5分)(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分)(二)古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8、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6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默写,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英雄人物跃马扬鞭、驰骋疆场、横扫千军的风采的句子是 _, _ 。(2)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用庄子和蜀王杜宇的典故创造美好而又虚渺意境的名句是:_, _。(3)李清照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都写到了菊花,这两个句子分别是:_,_ ,_。(醉花阴)_,_ ,_?(声声慢)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114题(25分)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表面看来,作家是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其实这是写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也是文中人物生存的环境。 B作者写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以及讨厌席间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季匋民的清高不同流俗。 C作者用民间语说民间事,“叶三”说的“紫藤里有风”“红花莲子白花藕”,都是百姓日常用语。作者借助工笔描绘的写法,让恬静淡泊的果贩与常常一语中的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D画家季匋民与果贩叶三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里都举止超常,他们惺惺相惜,不约而同地跳出商业重围,暂时避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幽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在这两个古朴的人物身上,寄寓着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E小说结尾,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情节,表现出作家的深深遗憾。将艺术作品带进坟墓,只是满足了其个人的占有欲望,体现的是中国文化自私狭隘的痼疾。12、 大画家季匋民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试结合文本分析。(6分)13、 小说题为“鉴赏家”,下笔即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但接下来却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叶三卖果子,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14、有人说“从主人公叶三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的特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8分)第卷四、语言文字运用 (15分,每小题3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缥缃(pio) 鼓三通(tng) 鞭鞘(sho) 蚕妇村氓(mng) B旋涡(xun) 海参崴wi) 吮吸(yn) 倩人执笔(qng) C戕害(qing) 汗涔涔(cn) 羞赧(nn) 繁文缛节(r) D洿池(w) 拗不过(o) 脖颈(jng) 面面相觑(q)16下列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宵禁 春闱 湮没无闻 畏葸不前 甘败下风 B彗星 账目 勠力同心 流血漂橹 明察秋毫 C厮守 发轫 运筹帷幄 拾人牙惠 因噎费食 D赝品 鞭笞 暴风骤雨 纨绔膏梁 消声匿迹 17、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B、想起当年,有好事者要为钱钟书先生举办80寿辰庆典,他断然谢绝,批评说“寿星”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此言至今如雷贯耳。 C、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应接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为读者所诟病。 D、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 B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C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D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专家建议,在尚无有效的禽流感疫苗的条件下,应采取迅速隔离疫区、尽快扑杀病禽、及时发现疫情等措施来控制禽流感的蔓延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 , 。 。 ,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 B C D 五、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xx年10月5日,屠呦呦成为中国自然科学诺奖获得者第一人。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造福几亿人的伟大科学家,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六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各种困难,顶住各种干扰,系统搜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从中筛选出200多种方药供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科研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终于获得成功。要求: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文参考答案1C(缺少“中国传统学术文化”)2D(对照原文可知,国学与文、史、哲不是同一级别的学科)3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答题建模:1阅读第一遍,边读边画,画出重要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中心句、段首句、理性的句子和不明白的句子。2阅读题干,确定阅读材料区间。3分条与原文对照,辨别句子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点要特意关注。)4D。(寝:相貌丑陋)5B。 (叙述主体是皇帝;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回答皇上诘问时不 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劝诫皇上, 皇太子不宜远离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 大事)6C。(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7(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5分) 【评分细则】“扑以金瓜”,状语后置,1分。“肋折者三”, 1分。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各1分。“曳”1分。 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永乐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陆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这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同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宣德五年,成祖实修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英宗皇帝身陷北方,李时勉日夜悲恸,派他的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请求朝廷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褒奖表彰忠臣节士,把英宗皇帝接回来。景泰元年得到代宗皇帝的嘉奖回信,然而此时李时勉已经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封谥号为“文毅”。 当初,陈敬宗和李时勉都供职于翰林院。陈敬宗仪容魁梧,李时勉相貌稍丑,后来二人同时做了两京祭酒。李时勉为人平和,能推己及人,士人多与他交好,陈敬宗正直严厉。整个明代为世人称为贤能的国子监祭酒,就是“南陈(敬宗)北李(时勉)”。8、【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两句诗是说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1分)这两句诗诗视听兼具,动静结合,且运用了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或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3分)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2分)9、【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2分)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1分)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1分)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1分)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1分)10、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1.(1)D A(选D计3分,选A计2分,选B计1分,选CE不计分)(B项写假名士最主要的是为了反衬叶三鉴赏家的形象。C项错,是简练的白描写法而非工笔描绘。E项错,该情节没有“表现出作家的深深遗憾”;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重友谊、重知已、轻功利的传统精神。) 季匋民为人超脱率性。“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为人清高。“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虚心诚恳。他对果贩叶三另眼相看,视叶三为知音,破例让他自由出入书房,看自己作画。能虚心接受叶三的意见,改白荷为红莲。重情重义。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不题款,叫他去卖个好价钱。(每点2分,答了三点给满分) (3)(6分)从内容上看,展现了人物生存的环境,丰富了作品内容。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也写出了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结构看,点出他的生活经验及乐观智慧的人生态度,为下文赏画的内容做铺垫。从人物形象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从小说的主旨看,有助于表现主题。叶三作为“鉴赏家”对季匋民的画独具的敏感和见识,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对生活中美的鉴赏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4)(8分)有丰富的生活见闻积累。热爱生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有高超的审美能力。能用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生活中的美。淡泊金钱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去追求美,把艺术视做生命。(小说结尾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中重友谊、重知已、轻功利的传统精神。)(分析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点即可得8分) 15、C 16、B 17 C 18 A(C项“这”指代不明;D项并列短语“迅速隔离疫区、尽快扑杀病禽、及时发现疫情”的逻辑位置不当,应改为“及时发现疫情、尽快扑杀病禽、迅速隔离疫区”。 19、B【解析】。首先排除法,和相比较,更符合文意,假如衔接,文段显得很突兀,“它”不知指代的是什么。如果是,那么正好暗合了文段的首句。到此已经得出答案,而且后文“它”指代上文的“苦难”, 句中“借此机会”紧密地衔接句的“一种机会”,句中的“它”指代句的财富,和后文也自然地吻合。20、【写作指导】可从如下角度立意: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不为世俗所动,耐得住寂寞与枯燥;低调务实与喧哗浮躁;浮名与成就;传统与现实;创新与灵感;还可以从毅力、信念、奉献等角度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