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32023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分)1.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3.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完全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下列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批判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B.西方的科学必将削弱儒家文明 C.批判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向西方学习应该全面而且彻底4.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该书的遭遇主要反映了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5.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6. 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 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7. 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激进派8.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时局发生变化B.变法遭遇挫折C.朝廷极力阻碍D.皇帝软弱无能9. 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0. 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康有为等人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材料可以作为A.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B.研究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一手史料 C.研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 D.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史料11.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毛泽东这句话A.肯定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倡导 B.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C.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形式主义偏向 D.批评了新文化运动的不彻底性12.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13.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14. 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 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15.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 )A.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 C.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16.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7.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A.中华民国成立B.五四运动爆发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中国共产党成立18.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根据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 B.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C.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D.国人已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19.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 “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20.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材料二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xx高二历史(上)历史周测试题答案和解析【答案】 1.D2.A3.A4.A5.A6.D7.B8.A9.C10.A11.C12.D13.A14.C15.A16.A17.C18.D19.C20.A21. (1)特点:由学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逐步深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2)认识:传统文化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四十年代”,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新思想”的具体内涵,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魏源的新思想的认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的信息说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部分学习,并不是全面学习,C项错误;魏源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项错误。综上,故选A。 3. 通读材料可知,由“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这是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结果的批判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完全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切入,结合洋务思想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洋务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体西用”要掌握 4.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的说法错误;题目中未提及近代中国外交的困境,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故D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年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可知清末,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故选A。 5. 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学习民主制度和启蒙思想,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故A正确;BCD都涉及到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6. 略 7.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主张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主张君主立宪,故该评论中的“他们”是维新派,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 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深化时提出的,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不适合于前者,1895年维新变法还没有进行,可以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故选A。 9. 略 10.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B项中的“托古改制”应为出版于1898年的孔子改制考的内容,C项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D项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13年”,故排除;民国初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A项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A。 11. 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可知毛泽东认为新文化运动走向两个极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据此可知C准确。AB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C。 12.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故D正确;B夸大了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排除;AC并非是“直接影响”,排除。故选D。 13.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材料中“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相符,A正确;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与材料中反对“国渣”一致,B错误;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表现在反帝爱国,与材料中“保存国粹”不符,C错误;“全盘西化”,与材料中“整理国故”、“保存国粹”不符,D错误。故选A。 14.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科学报的观点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是目的,也不是过程和影响,同时题干中的观点也体现不出新文化运动目的复杂、过程曲折和启迪民族意识。故ABD三项错误。中国科学报的观点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而这种正确的东西又因人而异、内容广泛,这就表明“新文化”具有丰富广泛的内涵,故C项正确。故选C。 15. 略 16.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傅斯年、罗家伦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创办新潮,进行文化斗争,1919年5月,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是五四运动中最著名的口号,青年学生的文化斗争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体现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 17.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中华民国”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向欧美学习的产物,与题目中的信息“北极下来的新潮”不符,故排除;BD两项分别发生于1919年和1921年,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民国七年(1918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七年”、“红色中华”、“北极下来的新潮”可知此应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故选C。 18. 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大同主义相同,并没有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不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C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内容和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相似之处,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 D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古代的大同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能够为大家所接受,在心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期间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表现来分析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同思想,强调天下为公,与马克思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有相似之处,本质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儒家大同思想是封建思想有等级意识,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非阶级社会 19.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D项错误。故选C。 20.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民思想的改造之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强调的均是改造人才来改造社会。 据此分析,故A正确。排除不符题意的BCD,故选A。 21. (1)本题考查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为伦理问题”,进行概括,即由学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逐步深入。第二小问,要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文化现象的原因,把握到以下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等。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相关原因,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从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为了称帝,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