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习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30520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宋明理学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这说明宋代的儒学家开始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来思考伦理纲常,故选C项。2(xx汕尾调研)“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材料强调()A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C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答案】A由“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知,理学为僵化的社会服务,A项符合题意;理学是儒家思想获得新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理学与社会僵化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强调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理学与社会僵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3“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答案】D材料大意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特点。A项是董仲舒的观点;B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C项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D项属于陆王心学主张,与题干材料相符,故答案为D。4(xx广东十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B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而不是理学;C项是理学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D项并未说明理学的创新,因此排除A、C、D项,选B项。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答案】A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故选A项。6(xx中山期末)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老子B李贽C朱熹D王阳明【答案】D从材料“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可以看出作者反对从身外寻求真理,主张从心中探寻,属于心学主张。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故A项错误;李贽是晚明异端思想家,故B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故选D项。7(xx韶关摸底)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反映出理学家()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B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以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B格物致知,注重研究自然,但其他观点均与自然无关,故A项错误;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的,也即维护社会秩序。格物或格心是手段,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故B项正确;修养、认识、境界、功能论等都属于主观的思想,不能称之为科学,故C项错误;理学重建了信仰,但也束缚了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8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年)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A程颢和程颐B朱熹和陆九渊C王阳明和李贽D黄宗羲和王夫之【答案】C材料中,王艮认为“道”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能感悟到的,这样就把“道”由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道”从天上拉回人间,并赋予“道”以“百姓日用”的新内容,也就是“儒学世俗化”。这一思想的产生与当时封建社会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有密切关系。根据所学,与这一思想有传承关系的思想家应是主张“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王阳明和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李贽,故选C项。9有人问程颐:“寡妇家贫、无依无靠,是否可以改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饿死冻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的观念源于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答案】C从材料看主要说明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天理”,这与“存天理,灭人欲”相符合,C项符合题意。A项为理学家主张具有社会责任的思想;B项主张行道积善; D项为心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A、B、D三项均可排除。10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B君民共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答案】A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的主张符合其要求,故选A项。11(xx潮州期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 B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答案】A材料意思是通过权力的分化使政治机构之间进行相互牵制,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设立主要是用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并不是分化事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通过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符合材料观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人事变革来加强皇权,也符合材料观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抨击君主专制的性质,符合材料观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xx清远调研)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儒学B墨家学说C宋明理学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答案】D“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的意思是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认为生命比物质更重要,要求保全真本性。儒学强调社会责任,顾及群体大众,与杨朱“贵已”有显著区别,故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天理,维护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中,李贽提倡个性自由,与杨朱学说思想相似,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材料三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象山先生全集(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6分)(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4分)(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4分)(4)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三教鼎立。 (3)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扼要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5分)(2)浅释材料三的内容是什么?(5分)(3)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10分)【答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黄宗羲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专制君主以人民的死亡和离散为代价取得地位和权力,并美其名曰“为子孙创业”。此后专制君主滥用权力以满足其淫欲,导致民不聊生,却认为理所当然。所以说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3)评析: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并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黄宗羲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反封建统治、反封建礼教斗争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