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8502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D)A经济水平的影响B民族危亡的影响C民族工业的影响D西洋风尚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高贵,中国传统文化中视白色为不祥(死亡)。由“清末民初”“大邑”(大城市)的中国女子开始穿白色服饰可知,因受西方文明影响,传统观念有所转变。故选D。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最先穿上西装的应该为(D)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B内地高校里的生员C乡下的土财主D洋行里的职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先出现在通商口岸及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人群中,据此综合分析,洋行里的职员应最先穿上西装。3(xx贵州模拟)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B)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解析】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4(xx江苏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由“剪发齐眉实属有伤风俗”可知,新潮女性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C项正确。A、B、D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5(xx苏州)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C)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解析】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6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C)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A、C两项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现象,材料的本意在后一句“碧眼(西方人的眼)生成学不来”,意在讽喻社会上的崇洋现象。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二与图一的着装有何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三与图一、二相比有何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3)三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答案】(1)图一穿长衫,图二青年着西装。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2)着装从单一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3)说明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素 能 提 升一、选择题1(xx潍坊)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D)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解析】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而“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说明当时社会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势均力敌”,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冲突加剧”,排除B项;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来看,不能说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2(xx太原)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B)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依据题干提供的结婚证词可以看出,证词使用的仍是文言文,故A项错误;由结婚证词中“同心同德”“相敬如宾”“互助精诚”等可知,婚姻强调的男女平等,故B项正确;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时日本早已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47年,全面内战早已爆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C)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D三项。4(20世纪30年代)武汉西菜业已形成很大规模,且生意兴隆,而中菜却不是很景气。当时武汉有大中型西菜馆26家,小型西菜馆更多形成了吃西餐的风气。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C)A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崇洋与尝鲜”心理B对外开放较早C当时的中国政府鼓励西餐业发展D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西餐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人的爱好分不开,但这种餐饮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阻止的了”。材料二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穷之唾骂。材料三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将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国时期湖南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材料一中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的原因。【答案】(1)变化:婚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废止缠足。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对旧思想的打击;近代教育的发展。(2)封建思想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3)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放足,就必须先解放男人的思想。缠足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