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3386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III)一、选择题(每题1分合计48分)1“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C出现了“诸子百家”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3孟子离娄上中说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说明孟子()A与孔子的思想完全相同B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C不承认等级差别的存在D只要求统治者具有“仁”的思想4“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对荀子所说的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B主张通过行法治,重刑罚,使人向善去恶C主张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固有善性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5.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右图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6老子一书中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内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C不利社会发展D主张积极革新7韩非子在韩非子大体说道“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这说明他注重 ()A实行仁政B以法治国C绝对权威D无为而治8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BCD9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10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侯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11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仁”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2.孔子的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有人还骂他是丧家之犬,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 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 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1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民为贵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1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A心即理也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D“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15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16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D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原17提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并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以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董仲舒D王阳明18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20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D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21温家宝总理在他致史晓风先生函中曾精辟地指出:“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下列不能说明其“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是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B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主张推翻君主,建立民主国家D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22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23有一湘人身为一介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终写出宋论等著作。这位人士是()A魏源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5“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到底基于什么。”这反映了该学派起到的社会作用是()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B促使了古希腊个人意识觉醒C阻碍了古希腊民主建设D导致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26.“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27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A没有法制观念B反对法律对人的束缚C忽视道德建设 D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28 “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这种观点()A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把人的认识从神灵转移到自然界C认为人应当通过具体的感知获得知识D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29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定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30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了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31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知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B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C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D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32彼特拉克说:“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体现了他()A提倡人性,关注人生B呼吁人们爱惜大自然C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D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3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34陈振崑在当代人文主义思想的融会一书中指出,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的观念中,把以往对于“来生”的不朽盼望转变成专注于“此世”生活之美善的经营。一个理想的人的典型不再是禁欲的僧侣;而是一个能在“此世”欢乐地完成各种成就以充分实现人性的“完全人”。上述思想()A与儒家学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B是对“仁、义、礼、智、信”的继承和发展C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D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35(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牲;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这段材料()A反映的是神学思想 B认为人是无理性的C认为人是卑贱的 D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36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37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A14世纪的文艺复兴B16世纪的宗教改革C1688年的“光荣革命”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38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力强行规定波西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这里的“人”最可能是A古希腊的智者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D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39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对加尔文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B再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面C否定对教皇的盲从D肯定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地位40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的思想是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4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42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D批判神权统治43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当时英国的制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后来该书被查禁。哲学通信被查禁的原因在于()A抨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B夸大了英国制度的民主性C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紧张D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44伏尔泰赞扬中国“几乎没有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张是()A倡导君主立宪制B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D反对古典希腊文化45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46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47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 C三权分立说D天赋人权说48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根本对立造成的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不同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二、非选择题(第49题12分,第50题18分,第51题22分。合计52分)4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材料三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忧为本。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五夫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 周易程氏传卷一履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得民”?(2分)据材料一、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与孟子相比有何发展变化? (2分)据材料三,概括二程对待人民态度上的两种不同观点(4分)材料四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试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并指出其与传统儒学中民本思想的关系。(4分)50. (18分)“异端”和“人文”等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 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奥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异端”的矛头指向对象。(4分)请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的原因(6分)材料三 鲁迅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讲鬼话,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 邱若宏论五四时期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启蒙(2)材料三中 “讲鬼话人的对头”(即反对讲鬼话的人)是指哪个阶级的哪一派别?(2分)材料四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五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3)据材料四,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2分)。根据材料五,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包含的内容。(4分)5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伏尔泰认为, (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材料三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以上材料均摘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哲学家”,在18世纪的法语中,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理由。(10分)(2)结合清朝17、18世纪时期的有关历史,简要说明你同意伏尔泰或孟德斯鸠看法的理由。(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不同的原因。(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