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5 荆轲刺秦王(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21154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5 荆轲刺秦王(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5 荆轲刺秦王(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5 荆轲刺秦王(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5 荆轲刺秦王(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二)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悦B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属:隶属C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道:道路D而右手揕其胸 揕:刺【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丹不忍以己之私B乃请荆卿曰 其先乃齐人C臣左手把其袖 其后秦伐魏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荆轲游于邯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动词,到;助词,的。B于是是。C代词,他;代词,那。D均为介词,在。所以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使工以药淬之以次进 以故荆轲逐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酒酣以往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因为;用;按照;因为;用;用;来;相当于“而”表修饰。所以选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A【解析】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对荆轲的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而使樊将军自刎。C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D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重要关键在于取信秦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文言文中荆轲的言行举止同选项中对荆轲的评价进行比较做出判断。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而使樊将军自刎”评价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是太子丹之意。所以选B。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翻译下列句子。(10分)(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文:(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译文:(3)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译文:【答案】(1)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现在我听说(秦王)出了黄金千金,封万户的悬赏来要你的人头,您打算怎么办呢? (3)派使者前往他的主人那,荆卿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信、亲、购、邑、使、去。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后来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设置了东郡,卫元君的家族迁徙到于野王。(因为他看不出荆轲有什么出众的才华,而且性格平和,与一般人无异。)荆轲漫游天下时,曾路经山西榆次,与盖聂(著名剑客)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吓唬荆轲)。荆轲出去后,有人说再把荆卿召回去,盖聂(得意地)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当的地方,我瞪着他(他很知趣地退下)。你们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他早就该走了,我刚才用目光吓坏他了!”后来荆轲在邯郸一带漫游,鲁句践跟荆轲较量搏击之术,两人争执起博局的路数,鲁句践最后愤怒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两人不再见面。(当时人们都认为荆轲胆小懦弱,不能做大事。)荆轲到燕国后,遇到燕国的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在燕市上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喝酒,喝到似醉非醉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就像身旁没有别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文言文阅读(18分)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露出来【答案】C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使毕使于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吾其还也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乃不知有汉 D倚柱而笑 夜缒而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两个“而”全是连词,表修饰。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在”,后一个“于”是介词“对”; 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 C项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3分)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从正面体现荆轲的镇定自若,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是为了显示荆轲的临危不惧,而非秦廷的森严与秦王的威武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答案】(1)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礼,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3)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7分)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晏子方食 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C进取于君 进:前进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分食食之 食之不以其道B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寡人不知 孰谓汝多知乎D忠臣不为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一词多义理解情况。A项: “食”,音都读作 s ,给吃;B项:第一个解释为“送达”,第二个解释为“召集”;C项:第一个解释为“知道、了解”,第二个通“智”,“智慧”;D项:第一个,做,干,第二个,替。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3分)分食食之 言之公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一豆之食 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婴闻之 以君之赐 寡人之过也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之”作为代词的用法。代词,代指使者,代词,代指晏子家情况,助词,的,代词,代指下面的话,助词,的,助词的B项: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答案】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到来,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使臣没吃饱,而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事情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唉!晏子的家真的像这样穷!我却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的行为),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服可以穿,有饭可以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把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 “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