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21122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恨晨光之熹微(痛恨)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C时矫首而遐观(抬头)D云无心以出岫(泛指山峰)【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各句中省略的内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A.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B. 乃瞻衡字,载欣载奔C. 僮仆欢迎,稚子侯门D. 寓形宇内复几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CD均省略了介词“于”,B项省略了主语“吾”。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 对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3分) (1)云无心以出岫 (2)木欣欣以向荣 (3)乐琴书以消忧 (4)聊乘化以归尽 (5)请息交以绝游 (6)问征夫以前路 (7)农人告余以春及 (8)眄庭柯以怡颜 A. (1)(2)/(3)(4)(5)/(6)(7)/(8) B. (1)(2)/(3)(4)(8)/(5)/(6)(7) C. (1)(2)(4)/(3)(8)/(5)/(6)(7) D. (1)(2)(4)/(3)/(5)(8)/(6)(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以”的理解。(1)(2)连词,表修饰;(3)(4)(8)连词,表目的;(5)连词,表并列;(6)(7)介词,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4对下列各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作者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是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鸟犹如此,人何以堪?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答案】A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做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C陶渊明辞官的主要原因是“眷然有归欤之情”,再加上“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D“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用了诗经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成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典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辞官原因主要是厌恶官场。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注释: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啖薯芋 啖:吃B辙亦迁海康 迁:贬官C此所以深服渊明 所以:的原因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贻:赠送【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披草而坐B自以为不若也 輮以为轮C先君命辙师焉 则耻师焉D以遗后之君子 举匏尊以相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转折顺承;B认为把做成;C兼词”于之”语气词;D介词,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陶渊明诗引)(3分) (2)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3分)(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分)【答案】(1)然而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3分,岂哉、独、语意通顺)(2)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3分,僇人、恒、语意通顺)(3)任凭小船到它(可以)到达的地方,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3分,之所如、定后、语意通顺)(4)本来是一代枭雄啊!但现在(又)在哪里呢?(3分,判断句、宾前句、语意通顺)【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东坡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演奏的音乐,到现在也都废弃了。尤其喜欢写诗,精深奥妙,丝毫看不到老人衰老疲惫的气象。当时,苏辙也被迁到海康,写信来告诉他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代的诗作,却没有和古人诗的作品。追和古人的诗从我开始。我作为诗人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我前后和他的诗共有一百零九首,其中我得意的诗篇,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现在打算收集一起记录下来,留给后代的君子。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但是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比如他的为人,我有很有感触。陶渊明临终时,写信告诉儿子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每当家里穷困,就东西奔波。性格刚直才能有限,和世人多不相容,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告别人世,让年幼的你们忍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应该是实情了。我也有着各毛病却不知道,平生出任官职,触犯了不少人,这一点很是比不上陶渊明,打算用晚年来模仿他的万分之一。”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身官府学乡里小人,而苏轼出任官职三十多年,被狱吏羞辱,最终不被宽恕,深陷大难,经打算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谁肯信呢?就算如此,苏轼的官宦浮沉生涯还能考证,后代的君子一定有类似的。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苏辙年少没有拜师,苏轼成年后并学成出师,父亲就让苏辙向苏轼学习。苏轼常常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但是自从居住在东坡,学问也与日俱增,充沛的好像大河奔来。他的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于是奋力跟随,但是常常不如苏轼。苏轼和陶渊明的诗,苏辙有跟着和的,也有一二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客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B三径就荒 就:就要C或棹孤舟 棹:用桨划D聊乘化以归尽 化:造化,自然【答案】B【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木欣欣以向荣A既自以心为形役B舟遥遥以轻飏C乐琴书以消忧D农人告余以春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都表示修饰关系。A介词,让:C连词,表目的关系:D介词,把。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心为形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因为家里“田园将芜”,陶渊明决定辞官归隐。B刚看到自家的房子,陶渊明就显得特别高兴,因为很快就能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了。C或弹弹琴,或读读书,或聊聊天,或种种田,这些都给了陶渊明很多的快乐。D顺随自然,回归田园,乐天安命,陶渊明的心灵获得了自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C博尔术再入敌阵,但无法找到铁木真。于是急令搬走辎重,发现铁木真已经返回卧憩车当中。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答案】(l)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觉得今天的决定是对的而以前的选择是错误的。(2)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萧统陶渊明传)14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A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群:合群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聊:悠闲C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要:邀请D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 舆:抬【答案】B【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D即便就酌,醉而归 觉今是而昨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目的,“来”。“乃”前一个是连词,“于是,就”;后一个副词,“才”。“为”前一个是动词,“担任”;后一个是介词,“被”。“而”前一个表承接关系,后一个表并列关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文章写作,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五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答案】B【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就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小孩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污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当时周续之(官职名)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征聘,他们号称“浔阳三隐”。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周续之出山,和学者祖企、谢景夷三人,一起在城北讲授礼记,给他们“雠校”的官衔。他们住的公寓,就好像是马队。所以陶渊明写诗给他们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肄,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