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429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xx荆门调研)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D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C材料主要涉及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不能说明此举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法令对苏联建设是积极的,不会造成苏联解体的弊端,故B项错误;据材料“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和“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它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据材料“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 ”和“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管理更具积极性和科学性,而非大大削弱,故D项错误。 2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答案】B材料说,重工业占75%,日用消费品仅占25%。从中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故选B项。3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答案】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低,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B、D项正确;当时为了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把农产品价格定得很低,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中,符合史实的有()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ABCD【答案】C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排除含的项,选C项。5(xx清远调研)苏联经济在“八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比较简表项目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7.4%6.4%4.2%3.3%国民收入7.7%5.7%3.8%3.2%工业总产值8.4%7.4%4.4%3.7%农业总产值4.1%2.5%1.7%1.1%A赫鲁晓夫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B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C戈尔巴乔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D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答案】B表格反映出,从19711985年,苏联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速都在放慢。赫鲁晓夫改革时间是19531964年,表格中的时间里,赫鲁晓夫早已下台,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在位,他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才上台,故C项错误;材料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6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答案】B勃列日涅夫改革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后,涉及到工业等其他领域,取得过一定成效,因此排除A、C、D项,选B项。7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取得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答案】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改革开放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政策,而苏联的改革始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故选A项。8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ABCD【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同类史实的记忆、理解与辨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而与题意不符,“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改革推行的措施。故选A项。9(xx湖北八校联考)1990年8月,在通往莫斯科红场的一条主要大街上,挂着一条红色的大标语,标语上写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民主化和公开性导致苏共的威信降低B国家权力应从党的系统转移到苏维埃C借鉴西方分权致使权力转移到民主派D标语显示思想混乱派系纷呈社会动荡【答案】C材料中强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体现了苏共的威信降低,同时也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借鉴西方分权致使权力转移到民主派,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90年8月,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进行中,他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共威信动摇,故标语显示苏联人民思想混乱派系纷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BCD【答案】D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则主要起消极作用,故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故错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二战后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故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因素,故正确。因此选D项。11(xx南京摸底)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答案】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12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D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答案】A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一列宁图二斯大林图三赫鲁晓夫以上领导人在任时都领导苏俄(联)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1)图一领导人在任时在农业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5分)(2)图二领导人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业关系问题的?为此在农业方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3)图三人物改革时,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5分)(4)从以上人物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答案】(1)内容:最初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还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2)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服务,提供资金。措施:1926年出现粮食困难后改变政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影响:一方面保证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牺牲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3)措施: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结果: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4)认识: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工业不能忽视农业;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则有关苏联的笑话,很难让人笑起来。 这则笑话叫领袖乘列车,说的是“社会主义号”列车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截路轨不翼而飞”,领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 赫鲁晓夫气冲斗牛,他用不着去拼接路轨,而是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勃列日涅夫呢?他苦思冥想好一阵也想出了一个“奇招”:“我们大家下车,协力摇晃车厢,只要感觉到列车在前进就可以了。”戈尔巴乔夫路子也很野,他干脆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铺到前面就解决了。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1)“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2)赫鲁晓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有何深刻含义?(3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析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下令“协力摇晃车厢”的?(5分)(4)戈尔巴乔夫“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5)读完此故事,概括指出苏联会出现“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答案】(1)含义:列宁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形势下,又通过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在争论中斯大林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2)含义:赫鲁晓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3)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一些调整,但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改革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经济负担不断增长。(4)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有放弃苏联传统的做法。(5)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