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题演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414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题演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题演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题演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题演练【高考题组】高频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考情统计3年5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新经济政策(4)考题汇总xx安徽T20xx海南T18xx广东T22xx新课标全国T35xx江苏T17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质和意义。3.新经济政策对中国政策的影响。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选B。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当时实行的并不是农业税政策而是余粮收集制B正确选项材料中说明苏俄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严重脱离了现实C干扰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干扰选项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2.(xx海南单科T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粮食税制,这部法律是1922年颁布的,反映了实行粮食税制之后对农业的进一步改革。故选C。3.(xx广东文综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选A。“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故选A。高频点2 “斯大林模式”考情统计3年5考措施和特点(3)评价和影响(2)考题汇总xx新课标全国T34xx福建T38xx福建T22xx新课标全国T33xx新课标全国T35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斯大林模式”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影响。2.“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xx新课标全国文综卷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D。依据时间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形成时期苏联的社会状况。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材料中已经说明了苏联可以自主建设,因此矿井由德国公司负责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B选项本身错误斯大林体制的特征之一是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选项本身错误斯大林体制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下形成的,故严重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的说法错误D正确选项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题干材料与新经济政策的这一内容有相似之处2.(xx新课标全国文综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选D。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3.(xx新课标全国文综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具体解析见思维导图:4.(xx福建文综T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代紧迫性,再结合所学苏维埃社会主义新政权当时面临的严峻局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时代必然要求。第(2)题,注意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局势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苏联立足于国内农业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措施。第(3)题,主要根据所学近代英国发展工业化道路的相关史实,简述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以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加以推进工业化历程。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新中国在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模拟题组】1.(xx泰安模拟)“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选B。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的信息说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2.(xx晋冀豫三省联考)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列宁不断探索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粮食税以外还实行商品交换,起到调节粮食税不足的作用。【拓展延伸】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1)这一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故有“战时”的特点。(2)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故有“共产主义”的特点。【加固训练】(xx昆明一模)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解析】选A。从题干中“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等信息可知该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3.(xx临汾模拟)“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从而延长国内战争。”为了结束这种状况,苏维埃俄国()A.给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B.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固定粮食税,允许粮食自由贸易【解析】选D。从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说明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农不满,威胁苏维埃政权,为此,苏维埃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D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故正确;A是罗斯福新政内容,故错误;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错误;C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故错误。4.(xx烟台模拟)“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解析】选C。苏联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掠夺农业为其提供资金,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故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B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在一定程度上包含B所表达的意思,“农业集体化”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D在时间上不符合,故排除A、B、D。【加固训练】(xx深圳一模)有学者评论说:“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解析】选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国家对农民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进行剥夺,将这些财产转交集体农庄,故B正确。5.(xx贵阳摸底)“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B.勃列日涅夫改革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解析】选C。从“在斯大林格勒等地建拖拉机厂”,可知“我们”是指苏联,A是指欧洲走向联合,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中“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1937)不符,故B错误;从“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不符,故D错误。6.(xx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解析】选B。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C、D错误。【拓展延伸】赫鲁晓夫改革探索性和开创性的表现(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赫鲁晓夫的改革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性。【加固训练】(xx南京三模)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解析】选C。分析题干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是新经济政策;“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符合题意,故C正确;“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改变了“经典体制”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xx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 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执政史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题首先分析积极的方面,结合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率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消极的方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2)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不足: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