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417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近几年来,地处偏远、发展迟滞的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身在资源、生态、丈化等方面的条件,步入了经济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把地处经济发展“神经末梢”的民族地区推到了开放开发的前沿和的位置。A.独一无二快车道枢纽B.得天独厚快车道中枢C.独一无二主干道中枢D.得天独厚主干道枢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得天独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第一空强调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文化、生态等方面条件优越,应该用“得天独厚”。第二空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因此应该选用“快车道”。第三空和前文的“神经末梢”表述一致,应该选用“中枢”,即重要地位。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A项没有使用夸张,表达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B项极言太乙山的高大广阔,C项极言蜀道的高耸,D项极言李白诗歌的飘逸,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B.在围棋人机大战中,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大胜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这让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C.梁金辉临危受命,成为古井集团的掌舵者。他注重市场需求,拒绝盲目跟风,以独特的产品设计与创新的营销方式盘活了销售困境。D.李克强总理要求相关部门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合逻辑。去掉“是否”。C项“盘活了销售困境”搭配不当。可以表述为“走出了困境”。D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成分残缺。应在“相关”前加介词“对”。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偏远之何伤。”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像屈原这样置个人成败利钝于不顾,执着一念,勇往直前的志士仁人。B.“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在时代的召唤前,青葱少年当志存千里,自强不息,为开创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发展之基。C.“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人生在世,惟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你才能真正拥抱一份随缘自适、泰然自得的洒脱与从容。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俗世红尘中的我们与其喟叹年华匆匆,不如珍惜现有的光阴,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的意思是: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被贬的无奈和凄凉。C项表达的是一种淡然的处世态度,语境不合。5下列不属于品评书法的一项是A.兰事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B.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C.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D.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D项诗句选自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一诗。“丹青”指绘画,可见本句品评的是画作,而不是书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病矣。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不出与人见也固:本来B.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讽:劝说C.他日拥节江上拥:执持D.比至,欲省盛母比:等到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此公出生富贵之家,祖上特别富有,并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后因种种原因,终致家道衰落。B.盛此公关心国事,富于担当精神。当他认为这个世道已经乱了后,他表示要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当今形势的看法。C.盛此公宁可双目失明,也要读书饮酒。在我遵父命与他结交后,他曾给我写了一封信,预言我的前途并恳请我为他书写墓碑。D.盛此公去世后,我在山东为他设置了灵牌位来哭祭他,先后两次派下属去秣陵盛家看望,并出资为盛家赎回卖给他人的田地。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2)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3)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褐不完。9文章结尾说“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答案】6A7B8(1)(盛此公)长大之后,倾尽全力(努力、尽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2)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了。(3)(家中有)一个老仆人,砍柴来供养这两个寡妇,(她们)连糠皮杂粮(粗陋的食物)都吃不起,粗布作成的短衣(粗陋的衣服)都穿不上。9交友不慎,家产被骗;于世不合,处境孤单;不得赏识,失意无聊;疾病缠身,目疾致盲。【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本题A项“固不出与人见也”大意理解是“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可见“固”的含义是“坚决”。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认为这个世道已经乱了后”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世且乱”,即“世道将乱”。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确定句子得分点,要结合语境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子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补充主语“盛此公”;“肆力”倾尽全力;“中”合乎;“尺度”标准。(2)“卒”最终“济”成功;“垂”快要,将近。(3)“樵”砍柴;“赡”富足,足够;“褐”粗陋的衣服,“完”完备。9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可以通读全文进行筛选。首先是“为广陵儿所绐”,被人欺骗,导致“金垂尽”,家里的钱财差不多用完了。之后因为“与世无所合”,因此先生“不复事事,产益落”,家道中落。又因为“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病矣”,失意而处境更加困窘。最后“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备注】【参考译文】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交接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盛此公非常沮丧,因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盛此公就生了重病。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不能再见啊!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瞎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的坟墓就在那里。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其他的就是您的事了,我还说什么呢。”我得到他的信,一连几天都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知道盛此公将不久于人世了。没过多久,盛此公的死讯就传到我这里,我为他制作了灵牌,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涕。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动荡不安,又最终没有去成。于是派遣下属去看望盛此公的母亲。下属回来后,对我说,盛此公的母亲要满八十岁了,他的妻子非常孝顺。有一个老仆人,靠砍柴来供养这两个寡妇,吃穿都不充足,几间破房子,还不能够遮风挡雨。唉!苍天啊!是谁让盛此公落到这步田地呢!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去看望盛家,把他们卖给其他人的田地赎回来,帮衬盛家的衣食。又买石头,写信给南陵令让他为盛此公墓立碑,我自己写了“盛此公埋骨处”几个字,遵从他生前的请求。三、古诗词鉴赏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虞美人南宋黄机十年不作湖湘客,亭堠催行色。浅山荒草记当时,筱竹篱边羸马向人嘶。书生万字平戎策,苦泪风前滴。莫辞衫袖障征尘,自古英雄之楚又之秦。本词上片后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色?本词下片前两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赏析本词下片的后两句。【答案】(1)浅山荒芜、细竹篱笆、瘦马嘶鸣的萧索凄凉之景。(2)报国无门、痛心悲愤的书生。(3)承上文说明不要因为个人的悲戚影响征途;又用古代奔波劳碌的英雄自比,表达为国操劳的决心。情感突转、语意深沉。【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浅山荒草记当时,筱竹篱边羸马向人嘶。”词人选取的意象包括“浅山”“荒草”“筱竹篱”“羸马”。山为浅山,草为荒草,竹篱为细瘦之竹,马为羸弱之马。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一种满目荒凉,悲戚萧条之景。(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书生万字平戎策,苦泪风前滴”中“书生”点明了词人的身份;“万字平戎策”借用辛弃疾的典故,表明自己有才学,有抱负。“苦泪风前滴”迎风流泪,词人为何流泪?结合词人生活的年代,南宋,自然是因为自己的万丈豪情没有施展的机会,因此只能用流泪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总结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词人的形象特征。(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莫辞衫袖障征尘,自古英雄之楚又之秦。”和前文“苦泪风前滴”的悲愤之情不同,“莫辞”表达了词人虽然报国无门,但仍时刻准备要为国奔走,效仿古代英雄人物,为国事不辞辛劳。四、名句名篇默写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2),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3)静言思之,。(诗经氓)(4)朝搴阰之木兰兮,。(屈原离骚)(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6)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琵琶行)(7)君子不以言举人,。(论语卫灵公)(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矣。(论语季氏篇)【答案】(1)拄杖无时夜叩门(2)萧关逢候骑(3)躬自悼矣(4)夕揽洲之宿莽(5)剑阁峥嵘而崔嵬 (6)家在虾蟆陵下住(7)不以人废言(8)友直友谅友多闻【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理解记忆,回答问题要准确表达,不能出现错字,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繁难字和通假字。本题要特别注意的是“候、悼、洲”等易错字和“峥嵘、崔嵬、虾蟆陵”这些繁难字。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美女契诃夫黄昏的阴影已经落在车站的小花园、站台和田野;车站遮蔽了落日,不过,根据从机车里冒出的一团团烟雾以及它们被染成的淡淡的玫瑰色来看,显然,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去。当我在站台上走来走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大多数散步的旅客都往一节二等车厢那拥,带着异样的神情停在车厢旁边,仿佛这节车厢里坐着一位什么知名人物。在这节车厢旁边我遇到不少好奇的人们,其中有一个正是我的同车旅伴-一个矮个子炮兵军官,聪明、热情、好客,跟我们在旅行中偶然相识、没有深交的人们一样。“您在那儿看什么呢?”我问。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眼睛向我示意一个女人。这是个年轻姑娘,十七八岁,穿的是俄罗斯服装,头上什么也没戴,只有一小块披巾不经意地搭在一个肩膀上;她不是乘客,想必是站长的女儿或妹妹。她站在车厢的窗子旁,跟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乘客谈话。这姑娘是出色的美女,这一点,无论是我,或是跟我一起欣赏她的那些人,绝不怀疑。要是照老规矩把她的外貌一部分一部分地描绘一番,那么她最有魅人的地方就是那一头淡黄色的、波浪起伏的、厚厚的秀发,它们披散着,头顶上系着个黑色的发带,至于其他的部分,要么不太合适,要么就是很一般。她那一双眼睛,是出于卖俏呢还是由于近视,总是微微眯缝着,鼻子微微向上翘起,嘴很小,侧影轮廓不分明,肩膀窄得与年龄不相称,尽管如此,姑娘给人的总体印象依然是真正的美丽,望着她,完全可以确信:俄罗斯人的脸无需严格的整齐端正便能显出其美丽,不仅如此,即使是把这姑娘的翘鼻子换上一个又端正又完美的,结果倒使这张脸丧失了全部的妩媚。站在窗旁谈话的时候,姑娘因傍晚的潮气而瑟瑟颤抖,她不住地回头看我们,一会儿挺起身子两手掐腰,一会儿又抬起手整理头发,她有说有笑,脸上的表情忽而惊奇,忽而恐惧,我就没见过她的身体和面容有安静的时候。她的美的全部秘密和魅力,恰恰在于这些细微而无限优美的动作,在于她的微笑,她脸色的变化,在于她向我们投来的匆匆一瞥,在于这些优美的动作与青春、活力、笑语声中流露出的心地纯洁、以及我们所喜爱的小孩、小鸟、小鹿、小树身上的纤弱与和谐。这种美是蝴蝶的美,它只能与华尔兹、在花园里飞舞、欢笑和快乐相映成趣,却不能与严肃的思想、悲伤和宁静相容;似乎只要站台上吹过一阵大风或下上一场雨,她那柔弱的身体就会枯萎,她那变幻莫测的美就会像花粉一样消散。“这样”军官在第二遍铃响过后往自己的车厢走时叹息了一声。而“这样”是什么意思,我无法判断。也许他感到惆怅,极不情愿地离开美女和春的晚会,走回窒闷的车厢;也许他跟我一样,正不由自主地为美女、为自己、为所有垂头丧气走回自己车厢的旅客而惋惜。也许他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也许这种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在我们这节车厢旁边,乘务员正胳膊肘靠着月台的扶手站着,往美女那边观望;他那张脸因昼夜不眠和车厢的颠簸而疲惫不堪,显得憔悴,松驰,令人腻烦,现在却流露出脉脉的温情和深深的忧伤,仿佛他在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清醒、纯洁、妻子、儿女;仿佛他感到追悔莫及,因为姑娘不属于他,他已未老先衰,愚蠢迟钝,满脸粗鄙,要得到一般人或旅客们的幸福对于他不啻登天。第三遍铃响了,汽笛长鸣,火车懒洋洋地启动了。站务员、站长从我们的窗前闪过,接着是花园、美女、以及她那奇俏、天真、慧黠的微笑我把头探出车窗外往后看,看见她目送火车走后在站台上走动,经过电报员所在的那扇窗户,朝花园跑去。车站已不再遮蔽西边的景色,田野敞开了胸怀,但太阳已经落山了,一缕缕黑烟在绿绒绒的禾苗上蔓延在春的大气中,暗淡的天空下,我们的车厢里,处处是忧伤。我们熟识的乘务员走进车厢,点起了蜡烛。(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节)12第一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13请概括“美女”的特点,并分析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女”的美丽。14作者说:“我们的车厢里,处处是忧伤。”请结合小说有关内容分析人们“忧伤”的原因。15请探究美女与契诃夫的小说名篇变色龙的不同之处。【答案】12与后面的景物描写照应;点明时间,交代故事展开的背景;营造忧伤的氛围。13美丽,五官并不整齐端正,有细微优美的动作,富有青春活力;心地纯洁、纤弱和谐。正面描写。通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姑娘的美。侧面衬托,通过“我”“军官”“乘务员”和乘客们的“忧伤”,表现“美”的感染力。14为无法长久地拥有“美”,欣赏“美”而惋惜。“美”的偶然及无法永恒令人忧伤。由姑娘联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切(青春、幸福、清醒、纯洁、亲情);慨叹年华老去,美好不再。15情节:变传统,戏剧化,突转;美淡化情节,散文化。语言(风格):变幽默,生动;美细腻,忧伤。主题:变讽刺社会风气,批判人性弱点,美对美、人生这样一些永恒主题的思考。【解析】1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回答本题,学生要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本文第一段,写黄昏时候的景物。如此可以考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是黄昏时分的车站;黄昏时分是容易引起人的忧伤感慨的,因此这样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忧愁的氛围中;和结尾列出出站时“暗淡的天空”的描写相照应。1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小说中的“美女”是一个 “出色的美女”,这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之后作者对美女进行了肖像式描写,她的头发、眼睛、鼻子、肩膀。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女的脸并不整齐端正,而这恰恰是她的美的根源。她不住得做出各种动作,有说有笑,脸上的表情很丰富。她的动作“细微而无限优美”;她是笑语中“流露出心地纯洁”;她身上有“青春、活力”和“纤弱与和谐”。在表现美女之美时,作者除了对她进行肖像描写,还写出了她的神态、动作和颤抖的细节。她的美使所有的人感到了不同程度的忧伤,这是从侧面突出其美丽。1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中涉及的“人们”的“忧伤”,可以依据小说中作者的揣测进行筛选。“极不情愿地离开美女”的军官的惆怅,原因是他不能继续欣赏美女的美;“惋惜”是大家的感觉,原因是因为火车发动而不能长久欣赏美女的美。“隐约感觉”是军官的忧伤,原因是他感觉到美的偶然和不能永恒。“脉脉的温情和深深的忧伤”是乘务员的感觉,他产生这样感觉的原因是他在美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清醒、纯洁、妻子、儿女”等,并由此忧伤自己的“未老先衰”,青春不再。15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求探究契诃夫两篇小说的不同。比较小说的不同,应该从小说的要素出发进行。如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美女这篇小说不注重对情节的处理,也没有对美女的性格进行细致的刻画,重点表现了人们面对美的事物产生的“忧伤”的感觉,提出对人生的思考的主题,语言细腻真挚,注重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多心理描写。变色龙则精心安排了戏剧化的情节,借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野狗伤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对上谄媚,对下欺压的龌龊形象,运用幽默和讽刺的卓越艺术技巧,揭露了封建专制国家在华丽庄严掩盖下的丑恶与卑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孟浩然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里,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於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苏轼曾经批评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我们得到“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东坡说他没有才,东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庄子笑日:“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当然也得承认那点“累”。至於“似之而非”,而又能“免乎累”,那除陶渊明,还有谁呢?(原载大国民报,有删节)注伊尹,商代名相;皋陶,舜之大臣,掌刑狱之事。后常并称,喻指良相贤臣。巢父和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因用以指隐居不仕者。16简述第三段的论述层次。17作者是否赞同苏轼对孟浩然的评价?为什么?18结合文章,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画线句的含义。【答案】16首先指出读书人的心灵一直处在儒道思想矛盾中。接着论述这种矛盾对唐代诗人的人格和诗作的影响。最后论述孟浩然对待为官和归隐的态度。17不完全赞同。虽然作者承认孟浩然诗歌很有韵味,但是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质量高的诗不多,在量上也不多。但是作者认为这不是真的孟浩然。作者指出真的孟浩然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18庄子的意思是我要处在成材和不成材之间才能逃避祸害,但这样免不了累。孟浩然的诗处在是诗非诗之间,孟浩然处在归隐而心想魏阙,因而不得不承认那点“累”。【解析】1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要对第三段内容进行分层。按照句号为标志,本段有七句话,前三句为第一层,表达的是读书人总是处在儒道两家思想的矛盾中。四五句为第二层,表达的是矛盾思想对唐人人格和诗歌的影响。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表达的是孟浩然人格和诗歌的矛盾心理。1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原文内容,“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可知作者对苏轼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作者认为孟浩然的诗歌从质量高的不多,和数量上也不算多。但作者认为孟浩然的诗歌有独特之处,读“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孟浩然的诗的境界超出了诗歌本身。达到了“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境界。1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当然也得承认那点累”理解本句含义,要先了解前文庄子的观点。“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庄子认为,他要处于材和不材之间,这样可以于乱世之中保全自己,但要做到这样也是不容易的,即“未免乎累”。如此可以理解孟浩然,他身在江湖,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因此他的诗歌也体现出他的这种矛盾思想,自然“未免乎累”。六、作文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关于成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成熟是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做观念上的俘虏;有人说,成熟是独立得更彻底而又联系得更紧密。你说呢?【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则材料涉及的是有关成熟的话题,材料提到的两种观点,其一是“成熟是一种觉悟”,其二是“成熟是更彻底的独立和更紧密的联系”。学生可以从这样的观点进行写作,也可以谈自己对成熟的理解。如“成熟需要付出代价”“成熟是历经无数时事的更迭、沧桑的变故悟出的审慎的机敏和理性的升华”等。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昔吾友王昆绳目震川文为肤庸,而张彝叹则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据司马氏之奥矣。”二君皆知言者,盖各有见,而特未尽也。震川之文,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选自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21文中的“子长”是谁?作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与哪两位合称“桐城三祖”?22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答案】20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21司马迁姚鼐刘大櫆22既承认其“肤庸”(肤浅平庸)的应酬文很多,也赞美其“气韵”高迈的文章。【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先推知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乡曲邻里之间的应酬占了十分之六七,又要顺从请求他写文章的人的愿望,只得袭用常规,写上些琐俗的应酬文字,即使想尽量地回避庸俗言辞,也没有可行的办法”。之后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而”“虽”“其”这些虚词一般处于句首,其前断开。2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中的“子长”指的是司马迁,有关司马迁的常识是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初年,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桐城三祖”指的是方苞、刘大櫆、姚鼐。2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对归震川的文章的看法,既承认王昆的看法,认为其文章多应酬之辞,“文为肤庸”;又承认张彝叹的看法,认为他的文章有近古之风,有“气韵”。二、名著阅读题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茶馆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并通过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为黑暗时代的中国唱出了一阕怆凉的挽歌。B.哈姆雷特第一幕中,出现了国王的鬼魂。鬼魂有超自然的力量,它让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决意复仇。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重视金钱与利益、相信能在天国享福的葛朗台,临终时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D.茶峒船家人为傩送取了一个诨名为“岳云”,这是因为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但大家都认为傩送有岳云的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E.狂人日记中的“古久先生”是一个“从来如此”的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却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代理人。24简答题(1)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谜底为“爆竹”“算盘”“风筝”三则灯谜,制作者分别是谁?作者写“制灯谜”情节,用意是什么?(2)三国演义中,张松出使许都,本欲献图,怎奈曹操见其“猥琐”、“五分不喜”,张松却“一味冲撞”,直至最后大揭其短。张松揭了曹操哪些“短处”?【答案】23CD24(1)谜底为“爆竹”“算盘”与“风筝”的三条灯谜的制作者分别是元春、迎春与探春(上元佳节,众人制灯谜为乐。另有,惜春所作灯谜谜底是“海灯”,宝钗也有的版本说是黛玉的灯谜谜底是“更香”,贾政觉得皆是不祥之物,因此郁闷悲戚,对贾府的未来感到忧心)。作者写“制灯谜”情节,意在以众人写的灯谜诗暗示他们各自的悲剧命运和结局。(2)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夺船避箭。【解析】23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C项葛朗台的临终遗言“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错,这是葛朗台太太的遗言;D项“傩送有岳云的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错,为傩送取诨名为“岳云”,是因为他长相俊美。豪放豁达、不拘小节的是大佬天保。24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1)通过回目“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可知作者写“制灯谜”情节暗含谶语,暗示人物命运。“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是元春的灯谜,暗示了元春的受宠早亡的命运;“只为阴阳数不通”是迎春的灯谜,暗示了迎春悲苦的命运;“莫向东风怨别离”是探春的灯谜,暗示了探春远嫁别离的命运。(2)本题要求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相关情节有比较熟悉的功底。张松针对曹操,提到了曹操率军进攻濮阳,出兵不利,被吕布追赶,以袖袍掩面才躲过一劫一事;攻打宛城,张绣不战而降,曹操得意忘形,沉于女色;张绣气愤不已,用贾诩之计反叛,杀的曹操措手不及,以致长子、爱侄尽亡,连自己的战马也被射杀一事;举兵八十万意欲踏平江东,结果遭遇周瑜火攻,惨败而归一事;赤壁战败,败走华容道,幸得关羽念及旧情,免于一死,狼狈逃回北方一事;兵败潼关之后,被马超追赶,又是割须,又是弃袍,狼狈至极一事;征战西凉,本想在渭水边消灭马超,却在西凉军的强弓硬弩之下惨败,被迫转移战船于渭水北岸,坚守不出一事。三、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郭敬明日前高调宣布重新出版知名作家李锐、蒋韵夫妇合著的经典重述白蛇传作品人间,青春文学作家操盘纯文学作品出版的举动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不同看法。一位资深编辑说,10多年前,像贾平凹这样的重量级纯文学作家,一旦有新作出炉就会有多家出版社前来争抢书稿。然而,这样的风光对纯文学作家来说已一去不复返。数据显示,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偶像派成为了最具畅销力的作家。在xx年至xx年的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前30位的名单中,郭敬明的10部作品榜上有名。有人幽默地称此现象为“纯文学的袍上,布满了华丽的青春痘”。文学评论家白烨将“80后”作者群体比喻成“一个江湖”,“80后,分为很多圈子和流派,很多人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但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他们大部分都是票友”。如今,当年青春的“80后”转眼就到了30岁的关口,青春饭不能吃一辈子,他们纷纷开始转型,有的办杂志,有的涉足出版,利用积攒下的人气和影响力再战江湖。郭敬明表示,人间活色生香地表现了“冰凉却温热,残忍又多情”的人间,是一部纯文学佳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推向更广泛的阅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其实,前些年作家莫言新长篇小说蛙面市时,出版社就曾请郭敬明助阵。纯文学作家借力“80后”作家之手助推自己的作品以扩大读者群和影响力的做法,似乎已成出版界的新趋势。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纯文学已到了亟需借助“偶像经济”推销自己的境地了?无奈的是,在出版商看来,“要做的只是接受它,并习惯于它存在的合理性”。(节选自xx年4月28日文汇报)25结合材料理解“纯文学的袍上,布满了华丽的青春痘”这句话的含义。26青春文学作家能够操盘纯文学作品出版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7联系全文,概括说明青春文学作家操盘纯文学作品出版的举动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哪些看法。【答案】25以“青春痘”借喻青春文学作品,讽刺了轻浮华丽的青春文学挤压纯文学生存空间的现象。26纯文学作家有实力但影响力下降,青春文学作家有人气;青春文学家有角色转型的需求;青春文学家有推介纯文学佳作的责任心。27有人认为是青春文学作家向出版人角色转型的一个信号,有人认为是纯文学作家“傍”上了青春文学作家,也有人希望通过青春文学作家的市场号召力改变纯文学小说日益边缘化的局面【解析】2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纯文学的袍上,布满了华丽的青春痘”化用张爱玲的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正确含义。“青春痘”显然是对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偶像派的比喻,“布满了”揭示的是青春文学大量存在的现象,“华丽”表现出青春文学的特点,那就是浮华艳丽。联系起来理解,即为以浮华的青春文学为主要标志的偶像派占据了文学的极大空间。2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青春文学作家能够操盘纯文学作品出版,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以贾平凹为代表的有实力的纯文学作家的影响力降低,一方面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偶像派的人气很盛,他们一方面积极转型,一方面以将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推向更广泛的阅读人群作为自己的责任。2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针对文中提到的问题,业内人士的看法不同。资深编辑认为这显示出了青春文学作家的人气和号召力;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这是青春文学作家积极转型的标志;有人认为纯文学已到了亟需借助“偶像经济”推销自己的境地了;出版商认为这样的趋势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