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111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2.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C.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D.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3.APEC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 A.开放性 B.互补性 C.松散性 D.过渡性4.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济全球化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C.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D.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6.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7.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B.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C.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8.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9.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D.赋税制度重大改革10.“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A.墨家和法家 B.儒家和道家C.法家和儒家 D.墨家和儒家1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C.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2.1975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 A.忠于国君 B.公正执法 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13.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 B.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 C.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 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14.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A.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B.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15.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B.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C.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16.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决策失误C.监察官员行为 D.强化君主专制17.“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D.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18.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C.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D.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19.读汉代全国商业都会统计表(数据源自史记货殖列传,除长安外)都会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江苏广东数目72222111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A. B. C. D.20.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据此可知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C.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D.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21.“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A.阴阳五行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仁政学说 D.大一统学说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C.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D.纸张的改进23.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24.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25.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都有官方印记 B.毫无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三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宪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宰相总数294127161229 7241521科举出身者3131867177191220其他高级官吏和少部分中级官吏,从两唐书有传者的情况来看,德宗(742年805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者三百零一人,占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材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4分)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文帝时,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下诏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汉景帝时,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下诏不受郡国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诏令郡国务劝农桑,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汉与匈奴、南越修好,边境的民族关系比较好。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文景之治”。(6分)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得分CDCCDBCD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得分DBCBCBDDBD题号2122232425得分BDCDD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26.(15分)(1)(8分)民为邦本(百姓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君主要对百姓负责);以民为本;君依于民。(2)(7分)是古代统治者重民的体现;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人民地位、价值的认识,也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维护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状况;不同于近代的人本、人民主权思想,其实质仍是专制、人治。27.(20分)(1)(6分)军功授官是主要选官方式,缺乏对官员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的考查;军功、门第选官,容易滋生专制腐败,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和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对官员提出新的需求。(2)(10分)状况:科举选官在选官制度中不占主体地位,但是地位逐渐提升。唐朝后期,高级官员中特别是宰相,科举出身者的比重不断上升。原因:考试选官的方式适应发展潮流,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逐渐打破门第观点,庶族地主的地位上升;通过进士科取士能够保证选拔出比较合乎政治需要的治国人才;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儒家思想发展的推动。(3)(4分)观点:是。唐朝实行的科举制逐渐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为不同阶层的人才流动提供可能。不是:门荫选官占据很大比重,科举制地位上升缓慢。(进行判断;论证言之成理即可。)28.(15分)(1)(9分)经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政治:整顿吏治;减轻刑罚;对少数民族修好等政策;政策的连续性。君主个人因素:个人素质;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外部环境:民族关系修好。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2)(6分)文景之治是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但是,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文景之治”是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并不能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这一局面不可能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