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823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分值:100分 时量:5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水经注 湘水云:“秦灭楚,立长沙郡。” 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2、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3.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 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 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4、历史学家钱穆解释“宰相”由来:“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宰就是掌管杀牛祭祖的。”到了秦汉,家宰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宰相的由来,反映了A古代贵族家庭十分重视迷信活动 B皇权和相权之争是封建时代的顽疾C宗法制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祭祀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消失5、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 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 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6、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 A在当时为统治者所重视 B在当时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扭转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D一定程度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7、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 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9、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10、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 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 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 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11、马克思在1862年指出:“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 (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由 此可以看出马克思:A洞察中国人的劣根性 B不了解中国情况C认识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D准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深知农民阶级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12、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 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认为法律 是理性的表现认为法律可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法律的广 泛性和不可更改性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 B C D姓名: 计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材料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186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奕主持下,其职权日渐扩大。 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继任,赫德在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凡事有关订立条约、对外交涉都得和他商量。 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强烈要求,派郭嵩焘赴伦敦就马嘉里案道歉,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随即在其他各国首都也纷纷设立使馆。后又相继在一些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这一变化。(15分)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BBCBDBDAACC13、((1)变化: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逐渐设置驻外机构;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自守到废除海禁,并注意保护侨民利益。(8分)(2)评价:这些变化表明在列强冲击下,晚清政府开始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也加深了中国对各国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并一定程度上保护侨民利益;但同时也便于了列强借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色彩。(12分)14、观点一:外因论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观点二:内因论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