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229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xx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xx嘉定期末12)下列措施中体现中国君主专制趋于极端的是A. 内外朝制 B. 三省六部制 C. 文官体制 D. 内阁制2(xx宝山期末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指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宋初的政治改革主要针对的是:A文官体制 B藩镇割据 C加强皇权 D武将专权3. (xx宝山期末7)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李斯 B董仲舒 C王安石 D朱元璋4(xx宝山期末8)在决定翻译几何原本时,利玛窦认为:“或许是没有人比中国人更重视数学了,虽则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不同,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命题,却都没有证明。”他的理由是:A中国人重视数学 B中国与西方的教学方法不同C中国人善于提问 D中国数学缺乏西方式的科学5(xx长宁期末1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6(xx奉贤期末11)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这段话褒扬的是A科举制度 B文官制度C行省制度 D内阁制度7(xx奉贤期末12) “(元世祖)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文中的“帝师”主要管理A佛教与西藏军政事务 B全国政令发布中枢机关C少数民族与宗教事务 D地方一级最高行政机构8. (xx虹口期末8)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伦理9. (xx虹口期末9) “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这主要反映了北宋A六部工作无效劳逸不均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C. 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D朝廷政治机构设置繁杂10(xx黄浦期末10)右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儒学家朱熹的画像,今年是他诞辰885周年。下列关于他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B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C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D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11(xx黄浦期末11)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物,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由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12(xx金山期末12)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浙一带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江浙地区C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13(xx静安期末8)资治通鉴唐纪载:“凡三年,运粮七百万石”。 实现这规模巨大运输的主要通道是A弛道 B海路 C长江 D运河14(xx静安期末12)近期,网络上流传一份地球5000年版图变迁全景动画,以动态方式将世界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各政权版图的变化呈现了出来。该图配了一句话:“当看到 时惊呆了!”如果这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说中国,空白处最可能是A公元前3世纪大秦帝国 B8世纪的大唐帝国C13世纪的大元帝国 D18世纪的大清帝国15、(xx闵行期末11)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迅速发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的影响不包括A打破了东西方的交通阻隔B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C促进了中国三大发明西传D引发了亚欧民族的大迁徙16、(xx闵行期末12)右图中,A、B、C、D 所示的是中国历史某一阶段并存的政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是西夏政权BB南下,导致A南迁CC灭了A、B、D后统一了中国DA、B、C之间形成长期的鼎立之局17(xx浦东新区期末8)某朝官制:“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该朝是A秦朝 B唐朝 C宋朝D清朝18(xx浦东新区期末9)某小说描绘北宋初年市民的生活情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师朱熹 习经学 B卧胡床 吸鸦片C居泉州 贩丝茶 D出契丹 贩烟草19(xx浦东新区期末10) “(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事。”文中的“它”是指A封国 B郡县C藩镇D行省20(xx浦东新区期末14)xx年9月中国邮政将发行“海上丝路”邮票,若在中国选择个首发地,可选择的城市应是A西安 B北京C泉州 D开封21. (xx普陀期末12) 至和元年(1055)孔子后代首次被朝廷封为衍圣公;天禧二年(1018)孔庙由政府大规模扩建,由原来简陋的三十多间增拓为三百一十六间,奠定今日孔庙辉煌的基础。带来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国策取向 B理学得到官方推崇C完善科举树立楷模 D战乱频繁安定人心22. (xx普陀期末13) “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的机构是A唐尚书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23. (xx青浦期末7)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与诗中所论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 唐太宗 B.唐玄宗 C. 宋太祖 D.宋高宗24. (xx松江期末10)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25(xx徐汇期末10)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A B C D26(xx杨浦期末9)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以下每小题3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xx杨浦期末35)日知录宋市风俗记载:“及神宗朝,荆公秉正国是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此段材料A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B对改革前的描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C对王安石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 D反映后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高【3分项】:A 【1分项】:BD 【0分项】:C二、非选择题1(xx奉贤期末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罗兹墨菲东亚史(1)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视角概括宋朝显示“现代”特征“变动”的表现。(7分)(1) 经济:“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方直接监管;海外贸易发展迅速。3分) 社会:市民阶层发展。(1分) 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3分)(2)如何理解宋朝“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5分)(2)宋朝的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成为冲击欧洲中世纪的有力武器。(2分)如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冲破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火药和火器摧毁了封建城堡,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指南针传到欧洲,便利了新航路开辟,奠定了世界市场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3分,大意正确即可)2. (xx金山期末37)转型的宋王朝(13分)宋王朝处于中国历史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问题:(1)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视角来研究“转型的宋王朝”?(3分)(1)涉及政治制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海外贸易、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科举制度、新儒学体系形成、文官体制等)(政治、经济、文化也可)(不同角度任意三个视角即可)(3分)(2)请结合史实概述宋王朝发生了哪些转型?(10分)(2)能围绕与问题相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一个角度2分)通观历史,宋朝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社会各方面多有变化。比如:在经济方面:民间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外贸易:重心由路上丝绸之路转移到海上丝绸之路,并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出现了城市、货币、海外贸易、雇佣劳动等诸多工商业文明的因子;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在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抗衡,形成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进程呈现大一统的趋势。(10分)3(xx浦东新区期末37) “贫弱”的中央(12分)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钱穆国史大纲问题:(1)“统一的中央政府”是何年建立?(1分)“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指什么社会状况?(2分)(1)960年(1分);唐末(或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2分,未写唐末或五代十国只写了分裂割据局面或藩镇格局也给2分)(2)这一个“中央”与前朝相比特殊在何处?(4分)(2)该中央只是基本实现了统一(统一不完全);国家相对贫弱;推行重文轻武国策,从中央到地方,文人占据要职(或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推行分权和制衡制度,进一步强化皇权;改革兵制,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对边境民族推行和解政策,以岁币换和平,民族政权对峙,边患不断;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繁盛;儒学复兴,理学盛行;科举制完善,在考试制度与规则等方面有较大改革;科技发达,有三大发明完成于此时期。(任二,4分)(3)你如何看待对该王朝“特殊的姿态”的评价?(5分)(3)阅卷思路:能结合第二问中有关观点,展开辩证分析,或结合事实对宋朝的“统一”与“富强”进行多视角辩证的分析。(只从一个视角肯定或否定不超过3分;观点加两个史实,且能从辩证的视角分析,5分)范例:如对北宋的“统一”的看法,结束了长期的分裂,为消除割据隐患;为巩固统治,传设新制度,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文化教育(理学与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且文官体制被后世沿用;但叠床架屋、名实分离的官僚制度,也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冗官”现象;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的军事措施,也造成“冗兵”问题;由于宋朝未能完全统一,周边与少数民族政权,边境时常受到威胁,契丹、西夏逼迫北宋以岁币换和平,也加重了宋朝财政负担。(3分)对宋朝“富强”的看法,宋朝建立后,结束了唐末以来的的割据混战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中国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海外贸易兴盛,使宋朝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涌入市场,也促进了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从清明上河图中,也可见宋朝的富足;宋朝先后与三个强悍民族政权对峙,且统治300多年,足见宋朝也是比较强的。在富强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宋朝还存在较多的“贫弱”问题,如财政开支较大,一直对民族政权的妥协等。综上,宋朝是一个以“特殊的姿态”呈现的王朝,在“统一”中有对峙政权存在,在富强背后,还存在很多积贫积弱问题,终其一朝。作者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4. (xx青浦期末36) 宋初国政材料一:当财用匮乏时,枢密院却不断增加兵员;当民生日困时,三司使(主理财赋)却仍取财于民。中书见民生艰困,又不会着枢密院减省兵员和三司宽免赋税以解民困。根据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意译整理材料二: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失败,转而对辽取守势。由京师至北边之间无险可守,只能在平原上筑堤储水,设置寨铺,抵御辽军南下。而辽方则由守势转为攻势,从此契丹骑兵不断南下纵横驰骋,宋军被动挨打,连遭败绩。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问题:(14分)(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1)材料一:宋初,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在处理国政时不能审时度势,互通有无,合力施政。(3分)材料二:两次北伐失败后,北宋与辽攻守易势,加之军事地理位置不利,军事局面被动。(3分)(2)结合史实,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8分)(2)宋初君主把相权分割,中书门下只掌民政,三司掌财政,枢密院掌军事,三者各自独立互不相知,直接向皇帝负责。于是造成材料一所指掌财政者不知民生苦乐、掌兵者不知库府多寡,身居相职的中书门下即使知道问题所在,也无计可施。(4分)北宋对辽军事上处于守势,一方面是由于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造成,出现中央禁强,而边军羸弱的局面。更戍法的实行,轮流变换驻地,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与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不无关系,文人掌军,导致治兵不得法,军力不振。(4分)5(xx松江期末37)宰相与皇帝的博弈(12分)(宋)英宗即位之初,想直接提拔进士及第的苏轼为知制诰,担任他的秘书官。(在宋代,知制诰再进一步就是翰林学士,是精英中的精英,宰相与执政大臣多由此出。)不过,皇帝的提案却遭到宰相韩琦的反对,认为这样提拔过快。英宗又提议让苏轼担任记注,韩琦又反对,说这跟担任知制诰差不多,不如给个帖职。即使是这样提议,韩琦也还是附加了条件的,让苏轼参加考试,英宗只得依从。结果,苏轼考得还真不怎么好,勉强过关。问题:(1)依据苏轼经历,概括北宋中央官员的产生过程。(4分)(1)水平1:能够依据材料进行直接概括(4分)科举制度,内部选拔。水平2:脱离材料进行概括。(2分)科举制度(2)通过宰相与皇帝的博弈,概括北宋政治的特征。(2分)(2)水平1:依据材料,挖掘出较深层次特征。(2分)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水平2:仅描述现象,表述不完整。(1分)(3)与唐相比,北宋的中央集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6分)(3)水平1:运用核心知识简要阐述。(6分)针对藩镇割据问题,形成内重外轻的重要方针;中央官制由三省六部制发展为文官体制;形成了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水平2:仅列举史实。(2-3分)6(xx杨浦期末36)制度的变革(12分)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钱穆秦汉史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古代哪些地方管理制度?(6分)(1)从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到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6分)(2)请对汉、元两朝的地方制度进行简要评述。(6分)(2)能全面评述分封制和行省制度的利弊得失。就分封制而言虽对汉初疆域的扩大和政权的稳定起过重要作用(1分)但随着王国领地的扩大和从事经商等手段聚敛钱财,无视朝廷,而导致了“七国之乱”, 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分)而元朝行省制度下的行省长官位高权重,但管辖数量有限且采用朝廷直接任免的方式,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官员和地方的控制。(2分)行省作为省一级的行政机构,沿用至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