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4183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袅袅(nio) 漂泊(b) 不落于言筌(qun)B皎皎(jio) 橘颂(j) 心有余悸(j)C窸窣(s) 桅杆(wi) 蛊惑人心()D寒砧(din) 迢远(tio) 接踵而至(zhn)【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砧”应读“zhn”。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阅读说“木叶”,完成下面题目。(1)课文用了许多问句,请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些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课文中问句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反问,例如“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这些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在文中有强调的作用。二是设问,例如“木叶是什么呢?”引出对“木”字的概念的诠释,使行文活泼而有变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设问引出了下文对“木”的艺术形象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问句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例如“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些问句意思相近,前呼后应,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请根据课文内容,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答案】“树叶”与“木叶”的不同: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有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而“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之间的形象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落叶”可以是“木叶”,也可以是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例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而“落木”不仅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那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将其融会贯通,把握全文大意,理解课文要点。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答案】“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叶”不是一般的落叶,它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题: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1)将下面文字填入第一段的空格处,使其前后语气连贯。 A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B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C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D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答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请说说,句中如果不用代词“谁”,这个句子应当怎么写?作者对这个问题又作了怎样的回答?【答案】第一问,“谁”指代绿与青。不用“谁”,句子当写成:那么到底是绿代表着春天呢,还是青代表着春天呢?第二问,两者都代表了春天,大概是,描写具体的现实的事物,则用“绿”,描写概括的抽象的事物,则用“青”。【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题,第一问要求明白代词在文中的指代意义,第二问要求解读下文,抓住本文中心:“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这个句子是从哪里点化而来?请把那首词默写出来。【答案】引句出自苏东坡词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文外扩展题,引句出自苏东坡词水调歌头中秋。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美文欣赏林庚:“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歌德xx年的最后一场雪。北大燕南园62号林庚先生寓所。见到林庚先生已是小霁初晴。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不能长时间见客,但他一句话却让人思忖良深。当时,雪光满屋,先生面带喜色:“下雪好呀,过年了,要开春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名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也是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了。”今天走近不仅仅作为诗人的林庚,而且作为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同样会发现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年轻时从物理系转到中文系;所写的旧体诗词备受赞誉时又转到自由诗创作;在自己的自由诗得到广泛好评时,又在别人的责难中开始了新格律诗体建设;解放后许多作家因种种原因纷纷辍笔改行文学或文化研究,他一直研究创作两不误,并且都是硕果累累,并在90岁高龄,又新出了一本诗集,而他的文学研究,常有论证细密、创见迭出的成果出现,每次都让学术界感到惊讶;一位书斋里的学人,却赢来一茬茬学生终生的铭记。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我为祝福而歌”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回忆,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听过当时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冰心先生的课和燕京大学教授郑振铎先生的课,结果被冰心先生板着面孔赶了出来,却和郑振铎先生成了朋友。林庚此时正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他想要的是另外一种自由要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见图),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为闻一多先生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废名、林徽因、陆志韦、冯至、陈梦家、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他的毕业论文也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亲作封面(见图),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正如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当时作为诗人的林庚听着:“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发明一个传统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这里是一片净土至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林庚在大学执教50余年,多少桃李曾领受他在课堂内外的辛勤浇灌。这是他的弟子对他妙语连连的课堂的描述:上课了,林庚先生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台下学生屏息凝神,但等开讲。林先生并不匆忙,虽眼神灼灼,说出话来却慢条斯理,京腔京韵。可不要以为先生会平铺直叙,上来就是一串问题:屈原为什么几乎等于全部楚辞?离骚为何从诗经的四言一下子拉长到十几言?楚辞为何句句都用“兮”字?好似凭空划出一根金线,却在同学的心里引起轩然大波,紧紧盯住台上狠狠挠了一下他们痒处的先生。先生清癯儒雅,微笑不答,静静地站在这些路标处等待同学一一跟上。好了,同学已经聚会精神,手里的笔也整装待发。果然,先生开始旁征博引,扎实的材料,严密的论证,充盈着语言的诗意。真知灼见若珍珠抛洒,却又被问题牵引,不蔓不枝。提到前贤,语蕴敬意;谈及谬论,言藏锋利。台上台下,激荡着美的灵光。似乎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写诗,先生和同学交换和传递的,也是对文学和艺术的敏感与默契。到紧要处,先生一回身,就是一黑板一黑板漂亮的书法。而后忘情长吟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时先生长衫无风自动,亦恍若仙人。接着是悠长的停顿,若回味这“悲秋”的先声,如何笼罩了汉魏数百年的诗坛,又怎样余波袅袅,在此后的诗文歌赋中丝丝绕梁转眼间,教室中木叶纷纷,落地无声,却在学生心中激起锵锵回音那是对真文学的服膺、赞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意已经汹涌了课堂。静默片刻,掌声雷动,先生颔首拭汗,如老农兴奋种子破土萌绿。弟子们从林庚先生的课堂或书斋出发,长久地回味着先生的目光。诗歌批评家谢冕说,“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另一位学生古典文学研究家傅璇琮总是这样守望先生的寓所:“我有时去北大,怕打扰林先生,不一定进他家去,但我到北大校园,总要抽些时间,单独一个人,去燕南园,并在燕南园62号大门口,来回走几次,然后默默地离开。”那里,是一片心灵的净土;这些,是一份份终生的课外作业。源于对艺术、真理和宇宙苍生真纯的热爱,林庚先生写下了至美的诗篇,对专注的问题有了精深的思考,对周遭人伦关爱有加。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