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3748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讲义考情解读学案引语诗歌形象,也称为意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且都是考查重点。人物形象又可分为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又可分为自然景物形象和生活环境形象。xx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就出现了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对诗歌形象的赏析仍然是重中之重。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居多,而景物形象分为意象、意境和物象等。尤其是意象和意境是重点,一般在试题中可能会让考生辨识意象,并且要求考生对意境加以概括分析,这就需要平时有一定的积累,能够根据意象对意境特点进行准确概括。而关于人物形象,则通过诗人的描写抓住人物形象特征。但人物形象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诗人形象要分析清楚。复习时,要牢记鉴赏形象的相关术语,注意把握形象体现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景物形象xx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描绘画面的意境。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好这类试题,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储备古典诗歌的意象及作用;第二要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如幽深僻远、恬淡闲适,等等。第二联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日落、断桥、水、幽树、鸟,此外还有人。其中还有关键字词,如独立、相依等。整个画面主要是景物,并且人处其中,这是人与景的融合,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可以看出,画面是宁静的。由此对画面进行概括,然后再对诗句进行描绘。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描绘了的画面;(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或描绘)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夕阳、断桥、幽树、鸟相依,人独立发呆。分析片面,未立足于诗歌整体。前四句描写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两忘的闲适之心。0答案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该答案只概括,但没有分析,属于答题不全面。1类型二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最后要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寄托的情感。从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可以看出诗人很喜欢“兰”“蕙”“菊”,再根据注释,可以联想到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此处即引入这一寓意,联系全词及“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表明词人心志的句子,可以看出“兰”“蕙”“菊”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事物)具有的特点,诗中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感。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菊是词人热爱田园、追求隐逸生活志趣的象征,也是词人追求高尚节操的象征。该答案只答出了菊象征隐逸的特点,忽略了兰、蕙两个意象,没有答出三者的共性。缺少对整首词情感的把握。1答案二:兰、蕙、菊都是芳香植物,象征词人对美好政治的追求。该答案理解不深入,没有结合背景及注释综合考虑,答案牵强。0类型三人物形象xx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表现出的诗人性格。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在诗歌中找出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性描写,揣摩其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气质,然后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明确诗人的特点;再次找出诗人对人物评价的语言,通过诗人的语言分析人物;最后,当然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关于诗人的性格,主要结合首联进行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勉励弟弟不要因远别而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由此可知诗人的旷达。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是诗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诗人作为哥哥,有对弟弟的担心,也有对弟弟的嘱托,如“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由此可见兄弟情谊的深重。3依据模板构思答题答案构成:表现了的性格。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表现诗人对弟弟的不舍。该答案只是抓住送别诗的特点,并没有结合典故和重要词句“那因”进行深入分析。1答案二:表现诗人儿女情长,及狂放不羁的性格。没有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0答案三:表现诗人的旷达及对弟弟的担心。该答案理解基本准确,但是缺少具体的分析阐述。2类法总结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7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8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答题思路1找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读懂诗句的意思。2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要表现为环境描写),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手法 ,写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或营造了具有什么特点的画面与意境。3理解形象特点,结合注释,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核心要点分析景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全面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概括景色(画面)时,要点一般要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和具体景物(静态、动态)等要素。2注意用准确的术语概括景色(画面)的氛围特点描摹景色(画面)的氛围,要从景物特点和情调两个方面考虑。具体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歌主旨进行概括,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描述氛围的术语有孤寂冷清、凄冷感伤、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注意从景色(画面)的特点的角度分析思想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当然有时是相反的,有的诗歌运用的就是“乐景衬哀情”手法,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抓诗歌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比如,同样是边塞诗,盛唐时期和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和婉约派诗人,诗中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是截然不同的。2注意区别形象身份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要分析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如“典型例题”类型三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注意抓关键词句整体阅读诗歌,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动作、神情、细节和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关键词句,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比如,“典型例题”类型三中要分析好诗人的性格,就要抓住“那因远适更沾巾”来分析。分析事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筛选、提炼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抓住对事物形象进行描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分析,把握事物形象特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就是形容色彩的,“流”就是描摹动作的。2注意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凡是含有物象的古诗,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喻人。抓住体现诗人情感、处境的词句,就能理清物象有可能蕴含的“志”。这是因为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句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蕴。比如,“夕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被诗人用以抒发迟暮悲怀,而“落日”在“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中则表现了诗人的昂扬之气。3注意找准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由物象的外在的形象特点联想诗人的理想、追求、品质等,找到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就能以此把握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比如,满月的特点是呈现圆形,由此联想到游子容易产生同家人团圆的情感,那么团圆就是满月与游子思乡之情的“契合点”,满月由此就具有了一种内在品质:全家团圆的象征。规范解答古代诗歌形象鉴赏题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分点分条作答根据形象特点和题目分值分点、分条目作答。2紧扣题干要求题干仅要求概括的,只要简单概括即可。要求分析的,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要求赏析的,还要联系诗歌思想情感,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蕴。如“典型例题”类型三,要求加以分析,那就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强化训练提能增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秋登越王台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手法、语言的能力。C.虚实结合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E.“没有写景记游”错误;“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慨。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解析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白话诗歌秋风猎猎,立马越王台,目接混茫,心潮澎湃。世道的陵夷,国事的纷乱,英雄的埋没草莽不禁令人嗟叹。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从何说起?王朝的盛衰兴亡从何处说起?大千世界,不知经历了几多浩劫。我这样一个迂腐的书生冲天发问,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为现代文明吞没,不禁仰首苍穹,抚膺浩叹。临睨八荒,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涯无际,横跨重洋,令人心与飞云俱远,慨叹我堂堂中华旧邦,难道竟无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现代文明之雨露,堪为民族脊梁的雄才?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后面的试题。满江红咏竹明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注华胄:贵族的后裔。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阿娇金屋: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为妇。这里指翠美珍奇的竹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作者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E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手法、语言等鉴赏的能力。B.拟人和夸张错误,应该是拟人、比喻;D.“意在表明竹子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错误,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是为了突出竹子的珍奇。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答:_答案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表达的情感:表达出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解析关于竹的特点概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即可,“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由此可以概括出竹的特点。作为托物言志类的诗歌,诗人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有像竹一样的品质。白话诗歌不种闲花,只在池亭边种几竿竹子。它幽深阴森,洁净翠绿,与一泓流水相映衬。风吹来就像是仙人的环佩在响,雨后就像是美女刚刚洗浴完毕。竹子还没有成林,很难企盼凤凰来栖息,只是用来医治俗气。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沿着淇河岸的弯曲处,寻找它的子孙后代,在湘江边。这翠美珍奇的竹子,性格孤高似柏树。在它的绿荫下坐着,让人从容,烦暑自动消退,清心恍惚,好像有香气飘来。经历冰霜,但是温润如玉石,不变好的风姿。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赏菊花吃螃蟹的习俗。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C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七绝”应为“七律”;C.应为“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答:_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解析题干中要求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诗人的形象,所以先对诗句的意思加以理解,然后再从中对形象特点加以概括。如首联写诗人生活节俭,而颔联则写对菊花的描写,以此来寄寓自己的情操。作答时,先概括形象特征,然后加以分析。白话诗歌水阁虽已毁坏,古老的台榭也已经荒凉;幸好还能在这里延请嘉宾聚会欢度重阳。虽惭愧园圃荒芜,秋景有些暗淡,姑且请欣赏重阳节格外芳香的菊花。酒倒是浓郁味美而且重新才温热,蟹螯也早就饱满不必等到寒霜来到。近年来酒兴衰减实在不敢勉强多喝,幸亏还有纵情高歌吟诵的旺盛雅兴。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答案AD解析B不是借喻,是借代;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答案景象: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用意: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解析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需要抓住其中的景物来概括,由“乱云”“暮”“急雪”“风”等,可知描写的景象。而这样写的用意,则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切入。内容上,第二联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结构上,从下文、题目两个方面考虑其作用。白话诗歌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在黄昏时分,乱云低垂,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只能忧愁的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适考素能特训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残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答案CD解析C“虽言”“定自”两个虚词是解读的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属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半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忧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乐琴书以消忧”虽然都是写“琴”“书”,却和诗人的经历和心情有关。陶渊明是脱离了官场束缚,在琴书中找到了自由生活的乐趣。本诗作者写“琴”“书”,却是要借此抒发满床的书都看遍了,愁思却难解除的凄凉哀伤。白话诗歌心里想着万户侯,夜半却忽然愁绪满怀。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虽然想在梦中化作蝴蝶飞去,自己却不能做到如庄周一样潇洒无羁。如今残月和当初新月一样形状,这个秋天也和以前的秋天仿佛一样。露水如泪水连珠般流下,飘零的荧火虫像破碎的火星般飞舞。虽说乐天知命就可以忘忧,但是我又何时能够不再忧愁呢?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2分)再听一段梅葆玖“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xx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xx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答案C解析分析有误。面对掌声欠身致意及应观众要求签名,表现的是梅葆玖良好的教养,与“接地气,靠近时代”无关。(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梅葆玖一生为戏,13岁正式登台演出,一生致力于京剧的传承。即便在病危时,也一度对大唐贵妃有心率反映,可见其对京剧的热爱。B梅葆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梅兰芳亲自为其启蒙,要求其兼学中西文化,在四十岁前不准演出贵妃醉酒。C梅葆玖作为梅派京剧的传承人,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希望,很好地传承了梅派艺术。D梅葆玖的优雅气质令人感叹,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时,身穿西装盈盈下拜的模样令工作人员感叹。E文章在写梅葆玖的回忆时,提到当年梅兰芳对学习的狂热,吸取不同人的优点,这体现了梅兰芳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答案BE解析B为梅葆玖启蒙的不是梅兰芳;E.“不耻下问”无依据。(3)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先天条件优越;从小刻苦学戏;深受父亲影响;颇有儒雅气质;致力传承创新。(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大意正确即可)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对文章的层次思路进行分析,如文章第三段主要介绍梅葆玖的先天条件优越;第四段主要介绍他从小刻苦学戏;八到十一段主要写他深受父亲影响,颇有儒雅气质;最后主要写他致力于传承创新。层次划分出来,对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三、语言基础题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xx年1月16日下午,河南环境保护攻坚办公室出尔反尔,再次发出文件取消两天前刚发出的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紧急通知。在大中城市为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而提供便利的共享单车行业方兴未艾,但也开始出现了包括乱停乱放等一系列困扰城市管理的问题。吉林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在xx年底就相继在部分公园、学校浇制出34块冰场,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但这些场地还是入不敷出,难以满足广大冰上爱好者的需求。目前农村仍然存在秋收之后在农田里燃烧农作物秸秆的现象,这也给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隐患,农村的空气环境也首当其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A B C D答案D解析出尔反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正确。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正确。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支出,形容非常贫穷。望文生义。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正确。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褒贬失当。别无二致: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一场”茶话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4月4日,xx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获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B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C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D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答案C解析A不合逻辑,“蝉联”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与“首次”矛盾;B.“主要目的是为”句式杂糅,删去“为”字,“考核”缺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相关技术”;D.语序不当,“虽然”移至第二个“董明珠”前。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概括出主要信息并简要评论。语言要简明、准确。(6分)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xx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xx年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损失114.2亿元。xx年至今,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10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392起。很多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有的企业资金被骗,破产倒闭,引发群体性事件。答:_答案(1)我国电信诈骗案件快速增多;(2分)(2)此类案件社会危害极大,给民众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伤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广大民众和企业应该增强防范意识,更应该引起公安电信部门的重视。(2分)解析语段的话题是“我国电信诈骗案件”,从语段数据来看,主要讲我国电信诈骗案件逐年增多。而评论要针对电信诈骗的危害及群众、企业、电信、公安机关各方面的注意事项等。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有传言称罂粟壳能够提味增香、使人上瘾,滥用罂粟壳便成了每个餐饮企业的“潜规则”。社会上的此类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餐饮从业者都以牟取利益为先,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彻底崩溃。在此我们呼唤诚信,愿人人讲诚信,共建和谐社会。滥用罂粟壳不一定是每个餐饮企业的“潜规则”。_。_。答案示例:不是所有餐饮从业者都以牟取利益为先部分餐饮从业者诚信的缺失不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崩溃(一处3分,两处5分)解析解答本题,在通读语段的前提下,需要理顺语句间的关系。“牟取”通常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商人重视利润无可非议,有很多商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基本良知,以诚信为本,故“都以牟取利益为先”的推断不合理。“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餐饮从业者“诚信的缺失”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但不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崩溃”,语段推断不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