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1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3742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1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1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1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传记1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一、xx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窗昏晓送流年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xx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4年间,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点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淡紫色的霞光等小说。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有删改)相关链接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从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童庆炳开设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担任总导师并开设“创作美学”课程,使许多作家从中获益。B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使他的文学理论课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浅出,流畅生动,容易引起学生共鸣。C童庆炳对评论家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社会理想和文学理念,评论家的主要责任是对社会负责。D童先生认为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大福气。他计划退休之后,仍要继续研究、著述。答案C解析原文是“认为评论家不但要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要对社会负责”。选项表述不准确。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答案CA解析B项“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D项“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无中生有;E项“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理解错误。3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 _答案危难之际,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使其迅速发展。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师生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广。兼收并蓄,创建了独特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解析解答信息筛选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然后精读答题区域的文字,筛选整合答案。筛选整合答案通常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一为“提炼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紧扣“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一问题,阅读文章,可以确定第三、四段和“相关链接”为本题的答题区域,再对答题区域的文字进行加工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二、xx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学界典范冯鹏生启功先生的一生就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现在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仍在深切地怀念他。启功先生逝世于xx年6月30日,寿年93岁。他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尤其他那种卓荦大气、蔼然待人的风范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记得在1963年的秋天,聆听过先生关于“董其昌书画作品鉴析”的讲座,那时我12岁。后来,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格。虽认识先生很早,但一般情况下,不敢前往问学打扰。大概是在1978年,先生为出版“二十四史”事,在中华书局校点“清史”。忘记了是一种什么机缘,先生通知我将一篇名为装潢历史演变的稿子送去。当我骑车来到中华书局的传达室时,先生已在那儿等候。我那个时候写的稿子值得请先生斧正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尽管如此,过了几日,先生竟通知我到他的小乘巷寓所见面。几位兄长陪我到了小乘巷先生的一间狭小的卧室兼工作室,室内到处堆放着书籍和纸张,我们只好坐在先生的卧床上。未等寒暄,先生便伏案翻开了我那篇所谓文章,逐字逐句地念,随之以铅笔改谬。当看到书画形式演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诗意含蓄,并有题记数行,经反复咀嚼,方领悟到,其诗是在鞭策我于事业上应图精进。题记中褒责皆有:我曾有出语不当处,应自省,反映了先生对人的真淳之意;所指我的“擅长”,褒奖有过,故而此幅也未曾示人,折叠置书架20多年矣。如今回想起来,我烦劳先生的事情太多了,不知耽误了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即使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没给过一次报酬,我也未有一杯热茶敬给先生,反倒让先生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先生病中,多次拟随他人去医院看望,总是唯恐“添乱”而作罢,只是请人带去祝愿。在先生仙逝4年后的今天,尤感深深的愧疚和忏悔。先生逝世,四方哀吊。我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早早起床,沐浴更衣,怀抱96朵白色康乃馨,奔向了北师大。把花束置放在祭台上,后退几步,便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因为时间尚早,灵堂里只有我和守灵者,便无所顾忌地像孩子似的向先生说:“总想去看望,唯恐添乱,如今后悔,启功先生安息吧,晚生永远怀念您!”先生旅途漫长,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意气骏爽,宏著等身,吐纳自深,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范。揣其成因,我认为恰如宋王安石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生学问值得仰慕,人格值得敬佩。启功先生一生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著作等身,在与“我”的交往中对“我”有深远影响,让“我”受益良多。B“我”心中充满愧疚和忏悔的情感,多次烦扰先生,耽误先生宝贵时间;而先生生病时没有前去探望,如今先生仙逝,唯有以文凭吊表达愧疚忏悔之情。C从先生光风霁月而未受到世俗干扰,晚年依旧保持自我本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启功先生勉励后进的学界典范之风。D作者在文末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诗来总结启功先生成为学界典范的原因,一是其钻研精神,二是其胸襟宽广。答案C解析C项中所引用的事例不能够表现启功先生的勉励后进,只能表现启功先生的高洁操守。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启功先生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限光辉。B“我”将装潢历史演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C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的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演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D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蔼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E这篇文章大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我”对启功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在得知先生逝世后,“我”非常悲痛。答案DA解析B项,“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这种说法文中没有依据,作者年轻时也许并没有这种想法。C项,“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说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及。E项,文中没有大量议论,主要是记叙和抒情。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答:_ _答案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宏著等身。治学严谨。在修改文章时字斟句酌,逐字逐句修改校对。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即使在“文革”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品格。待人真诚周到。去拜访他时送给“我”墨宝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法书中真诚地鞭策“我”事业上应图精进。关心后辈,不求回报。答应“我”的许多请求,此外,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但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未索取一次报酬。(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人物传记主要是对人物的一些事件进行回忆,由此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如原文第一段有“他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由此可以概括出他是学识渊博的人;又如由“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格”,可以概括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其他的特点也可以这样概括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