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2560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提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3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释。4基本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温馨提示:香港、澳门问题是外国殖民侵略的产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两者性质不同。“一国两制”尊重了历史和现实,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导思1】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示:原因:可以避免内战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符合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预习检测1】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杨力宇,邓小平谈论的主题是和平统一台湾。对这一谈话内容描述错误的是(D)A会用到“一国两制”的概念B台湾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C台湾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D在国际上台湾与大陆都代表中国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其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D项描述错误。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根本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香港回归。(1)回归历程。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历史意义:洗雪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成功范例。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温馨提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问题导思2】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前提条件。“一国两制”政策的可行性是关键。港澳同胞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预习检测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C)虎门销烟签订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香港回归A BC D解析:根据材料“粤海销烟”可知虎门销烟,正确;根据材料“港岛易英徽”可知割让香港岛,即签订南京条约,正确;根据材料“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可知香港回归,正确,故选C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实现停火: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2打破隔绝: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3两岸民间交流发展。(1)交往平台:1990年,台湾成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主要成果: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4国共两党交往:xx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重申坚持“九二共识”。5两岸全面三通实现:xx年11月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温馨提示:目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利于“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的实施。【问题导思3】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提示:认识:台湾统一意味着我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挫败外来势力阻挠中国统一的阴谋;台湾统一还将改变我国与日、美等国的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预习检测3】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的进展是(B)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建立两岸间对话机制达成“一个中国”共识A B C D1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C)A“区域自治” B“政治协商”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2(xx北京会考)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D)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3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B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C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D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4“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D)A和平统一祖国B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C加强两岸交流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5(xx天津六校联考)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C)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B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C标志着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意味着对台政策由长期的武力统一转向和平统一,故选B项。6“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所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大规模出现于(C)A20世纪70年代末 B21世纪初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这与“少小离家老大归”“争传客从台湾来”相符,故选C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2008年11月6日,马英九会见海协会会长陈云林。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启动。问题:(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2)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哪一原则?(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体现: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2)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3)趋势: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实现“三通”。 1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故选A项。2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D)A国家统一样本 B经济发展标本C文明交流枢纽 D社会制度示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题意和“一国两制”的涵义,可知A、B、C三项说法正确,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社会制度示范的说法错误,故选D项。3(xx江苏学业水平测试)xx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解析: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的实现,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故A项正确。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其余三项时间明显不符,B、C、D三项分别是1992年、1979年、xx年。5(xx南通调研)xx年10月以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多次率团访问祖国大陆。xx年2月,连战率团访问大陆,被定调为“走春访老友”,这表明海峡两岸(D)A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B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C实现政府间人员的直接交往D合作与交流不断地加强解析:由题干“多次率团访问祖国大陆”等信息可知两岸合作与交流不断的加强,故D项正确。6(原创题)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C)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历史上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现实看两岸还未实行统一,“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都尊重这一历史和现实,故正确;“九二共识”是民间组织海基会和海协会提出的,错误;采用排除法,选C项。7(xx湖南十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第三节中共政权的演变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C交流对谈时期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A国际因素B中共对台政策C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的两岸问题焦点:统独之争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建议2: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建议3: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七子之歌序1925年春,在国内革命浪潮影响和爱国心的驱使下,闻一多先生创作了一组现代诗七子之歌。他把被列强侵占的中国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母亲失散多年的七个儿子,分别写了一首诗。诗序中,闻一多写道:“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注:阿尔萨斯洛林)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