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72071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 多选题 1. 在图所示的电路图中,不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答案:ACD 试题分析:电压表的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不要超过电压表使用的量程。 A、电压表并联在L1和L2两个灯泡两端,测量两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符合题意; B、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测量L1两端的电压不符合题意; C、电压表并联在L2两端,测量L2两端的电压符合题意; D、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但是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反了;符合题意; 故选ACD。 二、 选择题1. .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品均属于导体的是 A干木棒、陶瓷碗 B塑料尺、食盐水C金属硬币、人体 D石墨、空气 答案:C 试题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陶瓷碗,塑料尺,空气都属于绝缘体,故ABD都不符合题意,金属硬币和人体属于导体,符合题意,故C正确。 2. 有关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大,机械效率高 B.功率小,效率低 C.功率大,做功快 D.功率大,效率低 解析: 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功率大就表示物体做功快,功率小就表示物体做功慢。而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机械效率越高,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效率低,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小。因此这两个概念互不相干,没有联系,更无决定关系。故选项A、B、D是错误的。 答案: C 3. 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压力之比是9:4,则甲、乙的密度之比是( ) A.2:3 B.3: 2 C .1:1 D.4:9 答案: A 导解: p 甲 = ,p 甲 =p 乙 , . ,又 . 所以 甲 : 乙 = =2:3. 4. 小孩在荡秋千游戏中,从最低处荡到最高处。关于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正确的是(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解析: 小孩在从最低处荡到最高处过程中,她的高度在不断增加,速度在不断减小,质量不变,所以,她的重力势能不断增加,动能不断减小,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 B 5. 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如果对着电视机对面的墙壁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机,如图所示,这是利用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路可逆 答案:B 试题分析: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性质,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障碍物会发生发生反射现象。本题红外线照在墙上被墙反射到了电视机的接收装置上,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6. 下列实验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内燃机的活塞在燃气推动下运动 B点燃的火箭飞向太空 C夏天,广场上的石凳被晒得发烫 D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 答案:D 试题分析:内燃机的活塞在燃气推动下运动,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点燃的火箭飞向太空,也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夏天,广场上的石凳被晒得发烫,是热传递改变内能;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选D。 7. 如图所示,mAmBmC,三个物体在同样大小的力F的作用下,都沿着力F的方向移动距离s,比较F对三个物体所做的功,结论是: A三次做功一样多 B对A做的功多 C对B做的功多 D对C做的功多 答案:A 试题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距离的乘积(WFS),本题中,物体所受到的拉力相等,且在拉力的作用下通过的距离相等,因此F对三个物体所做的功是相等的。 8. 张华同学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测一铜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分别为 20 g 、 5 g , 1 g 各一个,游码如图3所示,铜块质量是( ) 图3 A.28.2 g B. 28. 4 g C. 27. 14 g D. 27. 5 g 答案: D 导解: 铜块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示的刻度值. 9.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答案:C 10. 关于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看路旁的大树向后退,是以大树作为参照物的 B行驶的汽车中,乘客说司机静止,是以路面作为参照物的 C游客在花果山上,看到水帘洞的水飞流而下,是以洞口为参照物的 D说通信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 答案:C 解析: 乘客看到路旁的大树在向后退是以车为参照物的;行驶的汽车中,乘客说司机静止,是以车作为参照物的;说通信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 11. 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 A动能、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答案:B 解析: 飞机投放救灾物资的过程中,其速度和高度均未改变,但其质量在减小,所以动能和重力势能均在减小 12. 4个人用最小刻度为 1 mm 的相同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甲测得物长为1 dm,乙测得物长为 10 cm ,丙测得物长 100 mm ,丁测得物长 100. 0 mm ,由此可以判断( ) A.4个人的测量结果完全相同,都是正确的 B.只有丁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 C.丁记录的 100. 0 mm 中,小数点后的零毫无意义,应省略不写 D.既然4个人的测量工具相同,他们记录的长度的误差也相同 答案: B 导解: 甲、乙、丙测量的结果表示他们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1 m ,1 dm和 1 cm ,故都是错误的,故选B项.三、 计算题13. 弹簧秤下挂一个物体,在空气中读数是1.6 N ,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是0.8N。求: (1)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的密度。 答案: (1)0.8N(2)810 -5 m 3 (3)210 3 kg/m 3 【解析】 试题分析:(1) (2分) (2)根据: (2分) (3) (2分) 考点:浮力大小的计算;密度的计算 点评:关键是明白物体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浮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及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能力 14.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 、 为两个定值电阻,但它们的电阻值标注已模糊不清。已知它们电阻的值可能是 、 、15 或20 ,且 。在只闭合 与只断开 两种状态下,电流表的示数之比为4:25。在避免电源被短路的情况下,电路消耗电功率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其中消耗电功率的最大值是9W。求:(1) 的电阻值;(2)电源电压;(3)只闭合开关 时,电压表的示数及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 (要求画出必要的等效电路图帮助分析) 答案: 图略,(1) (2)U=6V(3) ,P=1.44W 【解析】首先分析电路:当只闭合S 2 时,电阻R 1 、R 2 串联,电流表测量的是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电阻R 1 两端的电压 当只断开S 2 时,电阻R 1 、R 2 并联,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中的总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压 (1)和(2)、设电源电压为U,R 1 和R 2 的电阻值为R 1 和R 2 , 当只闭合S 2 时,电阻R 1 、R 2 串联,电流表测量的是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电阻R 1 两端的电压 当只断开S 2 时,电阻R 1 、R 2 并联,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中的总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压 (1)和(3)、设电源电压为U,R 1 和R 2 的电阻值为R 1 和R 2 , 当只闭合S 2 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R 串 =R 1 +R 2 , 电路中的电流为:I 串 = = ; 当只断开S 2 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R 并 = , 电路中的电流为:I 并 = = = ; 从题可知, = = = =4/25; 电路中电阻R 1 和R 2 并联,此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小,电功率最大, 而P=9W, P= =9W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电阻R 1 、R 2 并联时,干路中的总电流为I 并 =P/U=9W/U , 从题可知,/= /9W/U=4/25 ; 组成方程组: U=6V (2)只闭合开关S 2 时,知道电阻R 1 和R 2 的电阻值和电源电压,可利用公式I=U/R=0.24A 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再利用公式P=UI计算出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P=UI=1.44W 15. 小雯在铁路边玩,她的耳朵贴近铁轨,另一位同学在较远处敲了一下铁轨,小雯发现自己听到两次敲击声请你解释一下这两次声音各是通过那种介质传来的,为什么会有前后两次敲击声? 答案: 在较远处敲了一下铁轨,声音会通过铁轨和空气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会有前后两次敲击声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答:在较远处敲了一下铁轨,声音会通过铁轨和空气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会有前后两次敲击声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点评:主要考查了声音分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四、 实验题16. 在学习“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关系”的时候,小强和小刚利用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50 , 1 A ”)、两个定值电阻(5 和10 )、电压表、电源等器材对此进行了探究他们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根据电路图,请你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没有连接完的实物电路连接好(导线不允许交叉且电流表的量程选取要适当) (2)请你根据电路图分析: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_(填“ A ”或“ B ”)端 (3)下表所示的是小强和小刚在这次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请你根据他们三次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4)若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则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滑动变阻器某处断路 B只有 R 1 被短路 C只有 R 2 被短路 D电压表的某一个接线柱接触不良 (5)在这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 答案:(1)如图所示 解析: 在电路连接时,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接下面两个接线柱中的任何一个均可,电流表要接在 0.6 A 量程的接线柱上 (2)A (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4)D (5)改变( R 1 和 R 2 两端的)电压(或者“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17. 推理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经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瓶内的空气全部抽走,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 答案: 随着瓶内空气的不断抽出,瓶外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由此可以科学推理(设想)瓶内没有空气为真空时瓶外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物理学方法-实验推理法的考查,先根据实验事实,然后进行合理的推力,从而得出结论 答:实验事实是:随着瓶内空气的不断抽出,瓶外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由此可以科学推理(设想)瓶内没有空气为真空时瓶外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18. 一位同学用灯泡L 1 和L 2 组成了串联电路,他连接的电路如图12所示。 图12 (1)闭合开关,观察到的现象是_。 (2)请你在实物图上只改动一根导线,使电压表能够测出L 1 两端的电压。(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答案: 解析: 本题中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故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要使电压表能够测出L 1 两端的电压,必须使电压表与L 1 并联,由此可画出改动后的导线。 答案: (1)电压表的指针反向偏转 (2)如图所示 19. 图14是电热毯示意图,虚线表示毯内电热丝,它的某处已断开,在外表又无法看出。某同学做了如下检测:将5枚大头针分别插在图中a、b、c、d、e处,使之与电热丝接触;将插头与3伏电源相接,用电压表分别测得U ab =3 V,U ac =3 V,U ad =3 V,U ae =0;U ed =3 V,由此便确定了断点区域;用以上相同的方法逐渐缩小断点范围,找出断点位置。请回答: (1)这几枚大头针相当于_。 (2)用笔将中确定的断点区域的电热丝描出来(将虚线描成实线)。 图14 解析: 把电压表分别连接在ab、ac、ad、ed两点间,电压表的示数都等于电源电压,这说明这部分电热丝和电源是连通的,当连接ae时,电压表示数为零,说明ed之间有断开处,结合以上分析,可确定断开处在ed之间。 答案: (1)接线柱 (2)如图所示 20. 在做“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的实验时,有多个灯泡可供选择,小明把两只灯泡L 1 、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如图所示: (1)当分别把电压表连在图中 A 、 B 两点、 B 、 C 两点及 A 、 C 两点之间时,闭合开关后测得的数据是: U AB 0, U BC 12 V, U AC 12 V,则故障可能是_ (2)故障排除后,实验正常进行,通过测量得到了两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序 A 、 B 间 电压 U 1 /V B 、 C 间 电压 U 1 /V A 、 C 间 电压 U /V 1 4 8 12 2 6 6 12 分析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_ (3)本实验的设计你认为有什么不合理或可以改进的地方吗?若有,请加以说明(若是电路改进则填写在下边的虚线框内) 答案:(1)L 1 短路,或L 2 断路,或L 1 短路同时L 2 断路 (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3)有实验次数太少,可能引起较大误差,可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多次实验 解析: 本题中由于没有说明两灯泡的亮暗情况,所以有两种可能,一是两灯均不亮,则电路断开,由于 B 、 C 之间有电压,而 A 、 B 之间没有电压,因此L 2 灯断路;若有一灯亮,而 A 、 B 间无电压,则L 1 灯短路;由于灯的亮暗题中没有说明,故两种情况也有可能同时发生由两次实验记录数据可以看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由于这是一个规律探究题,实验的次数过少,应改变灯泡的规格或加入滑动变阻器进行多次实验,得出多组数据,便于得出正确的规律 5、 填空题21. 黄果树瀑布真实再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当水从瀑布顶部急泻而下时,其动能将_,势能将_。 答案: 解析: 当水从瀑布顶部急泻而下的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小,所以水的动能越来越大,势能越来越小。 答案: 变大 变小 22. 如图表明:由于发生了_现象,他看不清热锅内的食物,物质在发生此现象时要_热量 答案:液化 放出 23. 如图所示是一种小型千斤顶,当手往下压动摇臂时,能把顶着的重物微微抬高一段很小的距离。把摇臂向上复位时,抬起的重物可以保持不动,再按下摇臂时,重物又被微微抬起。上下往复操作摇臂,重物便渐渐举高。用这种千斤顶把某汽车的一个后轮顶起时,施加在摇臂上向下的压力为100N,每压一次,手向下移动的距离是20cm,则每压一次手对千斤顶做功 焦,压120次后,后轮被抬高15cm,若汽车质量4103kg,千斤顶支持其重量的30,不考虑手使摇臂向上复位所作的功,该千斤顶的机械效率是 。 答案:20J、73.5% 试题分析:手压一次所做的功为: 汽车作用在千斤顶上的压力为阻力: 将后轮抬起15cm所做的有用功为: 手压120次所做的总功为: 该千斤顶的机械效率是: 24. 一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不计杠杆自重和摩擦,将一块体积为10dm 3 ,密度为2.5 10 3 kg /m 3 的石头匀速提升 0.3m ,则所用的动力为_N,动力做功_J(g取10 N/kg) 答案:50 75 25. 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元件甲的电阻是 ,将元件甲、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两端,则流过干路的电流是 A。 答案: 5 0.6 试题分析:由图象找出甲两端的电压所对应的电流,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甲的电阻;由图象可直接找出电压为2V时,流过甲与乙的电流。由图象知,甲的电阻R= ;由图象可知,电压U=2V时,I 甲 =0.4A,I 乙 =0.2A;则流过干路的电流是0.6A。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