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十二专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教案 苏教版选修(写作).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17823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十二专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教案 苏教版选修(写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十二专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教案 苏教版选修(写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十二专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教案 苏教版选修(写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十二专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教案 苏教版选修(写作)一、【课标解析】 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一篇文章从草创到定稿,其问总要经历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修改润色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许多文章家的写作实践证明,整篇文章一次成功,一字不改,即所谓的“文不加点”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修改文章之所以重要,首先因为作者认识事物需有一个过程。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客观事物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写文章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者之所以产生写作的念头,是因为受到某一客观事物的刺激,心里有一些想法,不吐出来便不能平静,也就是古人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因此,一篇文章的主题抓得准不准,表达得深刻不深刻,文章是否抓住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等,都取决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认识得深刻,才能反映得深刻。但是,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思索,逐渐深化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正确、全面、深刻。况且认识是无止境的。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文章就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改。反过来,作者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由于精力集中,潜心思索,并同其他一些事及材料相互印证,相互比较,因此又会促进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逐渐排除那些假象和赘余,最后得到比较成功的作品。 作文要改,但谁去改呢?通常是老师进行修改。老师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改通顺。如果学生认真体会老师的修改,当然会悟到一些问题,然而也未必会体会得很深刻。我们提倡,中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改作文,这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好处。因为这经过了自己的思维劳动,体会必定会更深刻些;如果作文经多次修改,前后再作一些比较,那是会真正悟识到一些问题的。当然,一开始效果未必理想,也可能要走些弯路,但经过一个时期的磨炼,就会有起色,会体会到修改的作用。 在自改作文中,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它是有难度的。因为原稿是自己已付出了极大努力的结果,也就是水平已到了饱和点,此时再改,就无能为力了。如同跳高一样,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再上去一公分,都是极难的。不妨把作文搁置几天后再改,反而会发现较多的问题。 自改作文还应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和态度,那就是修改不是作文的尾声,而是另一个高度的开始。这样,就会带来新的追求,宁愿“重起炉灶”再次重写。 作文的修改,就一般来说,涉及的表现是局部性的。其实,它同所属的段和全篇都有关的。不要孤立地修改一个局部,要从作文的整体出发来修改某些词、句、段。二、【文本导读】 一、走进“快乐大本营”修改提示: 第一段,“被”字必须删去,因为“被入选”有语病;“收视率颇高的卫视”改成“湖南卫视”,更具体准确,也更规范。第二段,“早已十分熟悉的”累赘,因为“每周出现在荧屏前”自然是“早已十分熟悉”;“就”改为“便”,“不过”改为“幸好”,语气更连贯,也更有亲切感;删除“可一丝不苟舍命陪君子了”,是因为这一句给读者的感觉是“我们”很被动,很无奈,并不快乐”,这与本文表现“走进“快乐大本营”的主题不合。第三段,“觉得好像”累赘;“再”、“才”将动作先后分得过清,这既与事实不合,也影响语言的流畅,所以删去;“视”是文言词,现代汉语中只有“偷看”而没有“偷视”一词;“你我”改为“大家”,更准确,更给人亲切感;删除“节目中节目搞砸”,也是因为这几句内容与本文表现“走进快乐大本营”的主题不合。第五段,将汉字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将“Cool Girl”改为“城市姐妹”,更规范,更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将“今日”改为“这时”,指代更明确,因为前面只说“9月份”,并没说哪一“日”;删除“较为”、“却”、“熟”和引号,是因为它们累赘。 作者的修改,的确使得文章的语言流畅、简洁、准确了不少,但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得更好。如:第一段的开头的两句,或可删除,或需作改写;这一段中也要交代一下准确时间,因为第五段中有“第二次来到演播厅是在98年的9月份”。第二段第二句中的“荧屏前”,应改为“荧屏上”;末句前缺少过渡。第三段中“原来大家都一样”后,应补充一句交代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是否缓和。第四段整段似可删除。第五段中,“9月”后应该写明日期;“万物皆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可删除。 二、澜沧江边蝴蝶会片段的修改提示: 就上述片段来说,作者路上所见并不是文章重点,所以应尽量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对照原文与修改后的课文后不难发现,吕先生删去的正是这些。许多枝蔓(几乎将近原作的一半)被删去后,蝴蝶盛会的情况更加突出,全文更见精致优美。 三、上海很“杂”修改提示:本文所写的“杂”,可理解成一种兼容并包的品质,以此来概括上海的特征,的确较为准确。因此文章的立意还是很有新意与特点的。但作者在具体表达时,体现在文章中的思路显然不够清晰。文章开头三段思路尚清晰,作者首先指出“这个世界很杂”,“这个世界的事物很杂”,而正是“杂”吸引了我,并引出上海的特征也是“杂”,“这种杂怎能不叫人为之陶醉呢”?至此,文章应该展开来写上海的具体“杂”内容了。这里就有一个顺序问题,一般的常规顺序是,先写历史,再写今天和未来;先外部,后内部;先面上,后点上。本文显然有违常规,显得十分混乱。不妨作以下调整:将第八段移作第四段,将第七段移作第五段。这样在结构上就会显得自然得多。 四、藤野先生片段修改提示: 为了准确、生动地表达某一客观事物、某一思想认识,作家们总是呕心沥血地进行语言的润色加工,使之精炼而又富于文采。 我们在锤炼语言时,先求达意,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诵读是否顺口,通篇有无漏笔,想表达的意思是否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改去毛病;后求精美,在精炼、朴素、生动诸方面下功力,使自己的文章富于文采。 郭沫若十分强调语言的“简洁、和谐、熨帖、自然”,他说,“自己的东西要读得上口,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先诵读给自己亲近的人听,不要急于求发表,这也是绝好的方法,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推敲。” 我们从鲁迅对藤野先生片段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写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将“新的先生”改成“陌生的先生”,将“新的讲文”改成“新鲜的讲义”,表达更加明确。因为作者新到学校,这里老师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陌生”,是否是“新”的,作者不应该很清楚;在这里强调讲义的“新鲜”更有意思,因为作为学生,新到任何一个学校,听到的讲义都会是“新”的,强调这一点没有多少意义。将“身材”改为“八字须”,为了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也更符合生活情理;加上“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不但使描写更生动,而且很好地显示了人物的精神特征。总之,经过润色以后,文章的语言显得更加准确精当了。 三、心情日记与一天对比修改提示:从二者的对比修改中,我们发现作者的修改是很成功的。标题“心情日记”较之于“一天”,不但更有新意,而且更准确。文章记叙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普通的一天中琐事不断,心情多变,意在表现“凡人烦人”的主题,“心情日记更为具体、贴切;而“一天”较空乏,且类似题目读者也见得较多,缺乏新鲜感。就正文来说,一天采用了片段结构的形式,以一段议论开头,然后写了四个片段,每个片段先叙后议,且各以时间作片段标题。这样形式上虽有一定新鲜感,但缺点十分明显:一是事件的叙述被不必要地割断,全文因此显得碎而乱;二是每个片段先叙后议,一叙一议,也显得机械呆板;三是事件发生的时间作者记得如此准确,也让人怀疑其准确性。心情日记采用一般记叙文的结构形式,夹叙夹议,全文结构显得十分有机。心情日记以爷爷的摔伤作为主要事件展开记叙,其他事件则围绕着这件事来叙述,使文章对事件的记叙有主有次,层次清楚;全文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十分自然。在语言方面,心情日记较之于一天,作者也作了较多润色。 比较心情日记与一天,还有一点要提醒同学们,写作实践中,在文章形式上求新求异,当然无可非议,但不能有害文章内容的表达,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四、温暖的服务修改提示: 1他的一生可以用“服务”两个字来概括。2为他人送去温暖,为集体付出热情,为国家作出贡献。3将病句中的主要问题改掉且与上下文衔接得当。如:将“的”改为“把”,或删去“的头伸出了窗外”。 4指出的问题成立且能具体分析(有效证明)。如: 没有扣题,本段中并没有扣住“服务”的真正含义来写,服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属性和能力,文中列举的事物是不具备的。 表述含混不清,如“电脑是为新的21世纪服务的”,“眼镜是为看书服务的”,“DNA是为科学技术服务的”。 标点有误,这一段中分号与逗号使用混乱。 排比句列举的几类事物分类不明。如课桌、锅碗瓢盆、眼镜、笔等难以明确分类的标准。又如电脑、信息、克隆、DNA、地球等也难以并列。 前后两组排比句中列举的事物没有大小之别,因此不能说“调小这放大镜的度数”,而且,“调小这放大镜的度数”本身也含糊不清。 5答出文章标题与第四段的语句强调的角度不一致。如:本文的标题强调的是“服务”的“温暖特性,而第四段这一句子却强调“服务”的多层含义,扣题不严。五、令人震惊的“伤熊事件”修改提示:标题改为“伤熊事件令人震惊”较好。原题“令人震惊的伤熊事件”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伤熊事件”,在这个题目下的文章应该是记叙这一事件的记叙文,或通讯报道,而本文更多表达的是“震惊”,即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感受和看法。 第一段中“当今社会相反的报道”可删除。对“伤熊事件”只需概括介绍即可,不必叙述得如此具体。第二段结尾处需加上一句,语意才完整。全段也需增加一些人们对此事表示“震惊”的具体内容。第三段中可增加一些“震惊”之余的思考(如事件的成因、带来的教训、如何预防等)。这样主题可更深刻。本段中可删除“近年来生存空间”几句,因为这几句扯得太远。本段中称伤熊者刘海洋“研究生”也欠妥,因为他只是“已通过考试被学校推荐为研究生”,但还未正式录取,还不能算是研究生。三、【范文鉴赏】妈妈的手(初稿) 我天天和妈妈在一起,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的那双手。 那是一个星期天。天刚蒙蒙亮,妈妈就起来了。我睡在被窝里,听见妈妈起床的声音,就试探着把手往外伸了伸,随即又像触电似的缩了回来。外面真冷啊!我望了窗外,天还没亮呢,妈妈这么早起来干什么?我于是又睡着了。等我醒来,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我磨磨蹭蹭地穿好了衣服,拿着冰凉的茶杯,向水龙头走去。这时,我看见一个黑影站在那儿,那是妈妈。 我走过去,她抬头望见了我,说:“起来啦,我给你放在床上的那件绒线衫穿了没有?我“嗯”了一声,心里却升起一丝厌烦。我刷完牙正要走,突然看见了妈妈的那双手,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手指头像一根根红萝卜,手背高高地隆起,有些地方皮肤绷得很紧,差不多都快裂开了。因为很肿,她洗衣服时每搓一下都很艰难,但她一次又一次把手伸入冰凉刺骨的水中。我说:“妈妈,你别洗了,我来洗吧!”妈妈故作轻松地说:“没什么,你快回去吧,这么冷的天,呆在外面会着凉的。”我鼻子一酸,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忙转过身去,忍住了泪。这时,我再不觉得妈妈的话太罗嗦了;她的每句话都充满了母爱。我以前是多么傻啊!猛然,我想起了什么,忙对妈妈说:“妈妈,你等一会儿洗,我去给你拿一样东西来。”说完,飞快地向家里跑去。我回家把箱子都翻遍了,终在一只箱子里找到了一副塑料手套。等我跑下去时,妈妈已经把衣服洗完了,正在拧干。这时,我又看见了那双手,我的眼泪又涌了出来。 妈妈,忙了一天,晚上,又要给我做鞋子了。只见她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把针戳进鞋底,然后用力地拔出来。有时,实在拔不出,还得用牙齿咬着针拔出来。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妈妈那双红肿的手,却仍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它常常鞭策着我,催我奋进! 妈妈的手(修改稿) 我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那双手。 那是一个冬天,天刚蒙蒙亮,妈妈就起来了。 太阳渐渐升起在窗外,我这才磨磨蹭蹭地穿好了衣服,端起冰凉的茶杯,走出门外。屋外又是另一番景象:地上铺着厚厚的霜。几处积水的凹潭里,结起了冰。一阵寒风吹来,冷得我打了个寒噤。 这时,我看见一个人站在水池那儿。哦,那不是妈妈吗?她正忙着洗衣服呢!我赶紧走过去。她抬头望见了我,说:“起来啦,我给你放在床上的那件绒线衫穿了没有?”我“嗯”了一声,嗔怪地说:“妈,今天星期天,你不多睡一会儿?衣服,我会帮着一块儿洗的。”妈妈笑笑说:“你忙你的吧!快洗完了。”说完,她又弯腰搓起了衣服。这时,我看见了妈妈的那双手。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手指头像一根根红萝卜,手背高高隆起,有些地方皮肤绷得很紧,有一处竟还缠着一小块胶布。因为手肿得厉害,所以她搓衣服时每搓一下都很艰难,但她一次又一次地把手伸入冰凉刺骨的水里。突然,我看见一滴殷红的鲜血,从她那肿得像馒头似的手背上流了下来,我的心不禁颤抖了一下,顾不得和妈妈争辩,随手捞起了一件衣服。可是我又愣住了:咦,这是谁的衣服,袖口上还破了个洞,怎么从来没见过?我问妈妈,妈妈抬头看了看,说道:“噢,那是我班上一个学生的,他的爹妈都在外地,什么都要他自己操持”我的心又动了一下:哦,原来如此!多好的妈妈,自己的手烂成这样,还帮学生洗衣服。 这一天黄昏,妈妈又缝补起那件破了的衣服。她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捏着针。不知是衣服厚,还是妈妈的手肿得已经不听使唤了,我只是看见往日妈妈那飞针走线的双手,今天却显得有点迟钝了。有时,用手实在拔不出,还得用牙齿咬着把针拔出来。妈妈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而慈祥,仿佛是在为自己心爱的儿女缝补衣服。她手中的那根线,倾注的岂止是慈母之情,它蕴含了老师的一颗多么深沉的拳拳之心啊!【点评】 作文写好了,也逐词逐句地作了修改,再看看作文的中心思想也正确。那么还需要修改吗?写作文要求精益求精,修改也是无止境的。作文的中心思想正确不等于立意就深刻。那就看看怎样再修改才能使主题更升华一步。妈妈的手(修改稿)正是着眼于这里。细读一下修改前后的这两篇作文,可以发现,主要的不同是题材有变化:删掉了一些内容,又补充了一些内容。删掉些什么?补充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变换?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去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因为作文的中心思想有了变化。这变化不是什么通盘的变化,而是有所拓展,有所深化了。原来表述的是“母爱”,的主题,写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但是这种“母爱”还显得比较狭隘。修改稿则把“母爱”扩大了,融合了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就使母爱得到升华了。因为中心思想有了变化,用以表达中心思想的题材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删掉了给儿女扎鞋底的情节,补充了给学生洗衣、补衣的情节。此外,也删掉了另一些描述,那是一些与中心思想的表达关系不大的文字,使作文的表述更集中紧凑,从而使文章的品位得到了提升。 读和写(病文) 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方面。作为一个国家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就不容易全面而正确地领会党的指示和政策,当然也就不容易更好地贯彻执行。不但做工作如此,就是日常生活也是如此。譬如我们去看京剧或者听曲艺,如果你语文知识很差,你就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出戏或这段大鼓演唱的内容。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无纸,母亲用荻画地,教他写字;司马迁撰写史记,是在遭受腐刑之后,在监狱中进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便在困境中生活、学习,在火车上耳朵被人打聋了,但他却更加坚定地去研究,继续自己的发明,这是何等坚强的意志! 历史的巨轮转到我们这一代,那么我们要不要提倡在逆境中奋斗呢?回答是肯定的。而有的人却认为,我们现在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不是在逆境的摇篮中长大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会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李大钊在国民与国运中提到的。他指的“历史的道路”是当时国民的成长过程。我们是新一代青年,成长中更难免碰到崎岖险阻的道路,所以,逆境可能正是成才者的摇篮。 “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强意志的青年,在逆境中奋进吧。它是我们成才的摇篮,它为成才者开辟了一条更为光明的道路!【点评】这是一篇阐释型的议论文章,它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是片面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逆境”既可能成就人才,也可能毁掉人才,并非只是“摇篮”;文章一方面说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一方面又说“只有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在逆境中成才,孰因孰果,颠倒不清。这且不去细说,单来看材料的选用和表述。开头从一传说故事说起,本来不错,但放在全文看,讲得太罗嗦了,完全可以简略些,“试想”一段完全可以删去。欧阳修和爱迪生的例子表述不清,没有强调出在逆境中“终于成才”的主旨,这就使材料表述的“角度”与观点不能完全吻合。司马迁的例子叙述失实,他的史记并非“在监狱”中写成的。还有,从事例的顺序说,似乎应先谈司马迁,后说欧阳修。文章中还引了两句话,一是李大钊的,移到今时来使用不甚合适,如非用不可,也得妥加说明;而海燕中的话在这里则完全是不可理解的,“暴风雨”指什么?作者既未加以说明,读者也绝难想像出来。总的来看,这篇文章在观点、材料上都得动大的手术才行。“恨铁不成钢”别议(初稿) 王永新 不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甚满意,经教育后,仍不见起色。于是,“笨蛋”、“窝囊废”之类称呼劈头盖脑地抛了出来,有时甚至拳脚相加。 诚然,“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是否可取呢? 有些家长说“恨”本身是种“爱”,但它是一种畸形的爱,是一种急于求成而不能达到后的无可奈何。在这种心态下,不就有生母打死儿子的悲剧吗?幸好这类事情只有一两起,然而家长们的某些做法的确让孩子们不堪忍受。和一些落榜的人聊天,总能或多或少听到些对于家长的不满。对于十七八岁的青年人怎么能够终日生活在自眼与冷言冷语的挖苦之中呢?家长的这种“爱”,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家长交谈,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这也是形成代沟的一种因素吧。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前途又会是如何呢? 有些家长以自己当年的治学态度教育孩子,这最少比一味的“恨”要进一步,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易忽视,比如对于志向选择问题。有个同学文笔很好,史、地成绩突出,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但当分科时,却阴郁着脸走进了理科班。由于兴趣不合,觉得学习索然无味,成绩总不尽人意。她的那位想让她成为医生的母亲更是着急,搬出自己从医的体会讲给女儿,但效果不明显,终于也是以那种“限”代替。 可见,“不成钢”是有其原因的。对待这个问题也不能以“恨”代替。倘若爱迪生被老师责令退学后,他的母亲也“恨”,很难设想他会成为专利颇丰的发明大王。 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智力培养,有的从胎教、启蒙教育等就抓得十分严格,有的不惜重金,聘请高学历的人做家庭教师,应该说是可喜的,然而喜中有忧。我绝不想否认严格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多数人收效欠佳。有个高三学生,本来学习中等,家长请了位学历很不低的知识分子辅导,可是这学生向家长反映家庭教师的要求与老师的要求相差很大,家长盲目信任这位高学历,弄得学生左右为难。末了,那学生没被父母希望的第一志愿学校录取,被家长斥为“吃闲饭的”。这类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中国有句古语“欲速则不达”,有一定的道理。凡事不能一味图快,这句孔子的话也许会对一些家长有所启发吧。 “铁不成钢”也不能一概而论。学习不好,是智力或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若是智力因素兴趣等造成的,请家长们要耐心帮助,不可以一“恨”了事;如是自己要求不严,不思上进,那么家长还是严格管理为好。希望您的孩子都能进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恨铁不成钢”别议(修改稿) 王永新 不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现状颇感困惑。尽管他们苦口婆心,用尽千方百计,却仍收效甚微。于是,他们灰心了,深深地陷入了“恨铁不成钢”的焦虑之中。 难过“钢”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有些家长心中的“钢”与孩子们心中的“钢”相差甚远。有位同学,自幼酷爱美术,他的一些作品曾多次获地区性奖,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注意。他原打算报考美术院校,却被在航天战线奋斗三十余年的父亲逼着继承父业。在学校里,他学得索然无味、成绩平平,在家长眼中自然是“不成钢”了。假如当初做父亲的能尊重儿子的选择,并为他创造一定条件,也许他会立即脱颖而出。由于家长心中“钢”的标准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但未能促使他成“钢”,实际上起了相当的副作用。这样做的结果,恐怕很难说他会是一块好的“铁”,至于“成钢”,就更渺茫了。 这类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初中毕业生报考烹饪、裁剪、美容等职业高中,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然而他们的父母都对着“成才之钢”阴着脸说:“一辈子伺候人,没出息。”殊不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就像工业生产一样,既需锰钢,也需铬钢、硅钢;既要圆形钢,也要工字钢。如果世上只有一种规格、一种质地的钢,那还成什么世界呢?认为从事第三产业低人一等的思想在一些父母头脑中作祟,使他们对“钢”视而不见。 从另一方面看,“恨铁不成钢”还包含了一种急于求成的想法。希望子女早日出人头地,这种迫切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成钢”,则往往只注意到了速度的发展,而忽略了质量的同步。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跨越点滴积累的过程,而一味追求丰硕的成果是不可想像的。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不是具备一定知识即可的,而是必须知识与能力兼备。知识或许可以突击掌握,能力则不然,它需要过程,需要时间。许多参加过“英语强化速成班”学习的人,谈起学习的体会,普遍认为应付一两次考试尚可,要说从此英语过硬,简直是痴人说梦。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是努力的,可能由于学习方法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进步。此时,他们正在“成钢”之路上探求,只要拼搏不息,锤炼不止,最终是会“成钢”的。倘若父母们此时怀“恨”在心,必会导致“拔苗助长”的后果。 “恨铁不成钢”,关键还在这个“恨”字。当家长们认为儿女“不成钢”时,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恨”的种种做法,而且是“动真格的”。青海的夏斐和杭州的戚征强不就足以为证吗?夏斐去了,他“成钢”的一切机会被生母无情的剥夺了;小强虽免于一死,而这件事又将带给一个八岁的幼小心灵多少阴暗的回忆呢?当然,这类骇人听闻的事并不多,但父母的冷言冷语、白眼却是数不胜数的。家长们认为以这种方式刺激孩子可以使他们振作,奋发向上。这也许有点儿功效,但事实上大多事与愿违。尽管父母的做法是完全出于拳拳爱心,然而孩子们却很不乐于接受。他们常常变得沉默不语,不愿与父母沟通,有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父母的“爱”成了孩子们内心的负担。在这种心理压力下,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又如何期望他们“成钢”呢?到头来也只能望“铁”兴叹了。如果家长们能体谅到孩子们的这种心情,并加以正面教育和鼓励,效果一定会比“泼冷水”要强,因为“成钢”需要高温。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倘若每位父母都能将“恨铁不成钢”的苦心变成善于教育孩子的行动,引导他们“成钢”,那时将会有多少青年人在适合自身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啊!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大有希望。【点评】这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文章。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恨铁不成钢”这一俗谚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解释,并采用了分论点列述的方式进行论证。写论说文,使用分论点,一要“分得开”,即分论点之间不能有交叉关系,更不能有包涵关系;二要“说得明”,即要用精要的语言把分论点概括出来,不能含含糊糊;三要“排得好”,即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论点之间的排列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认识规律。从初稿看,文章对所要论述的几个基本方面,如对“恨”字的理解,对“钢”的认识,对成钢的“速度”的分析等等,都谈清楚了,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写得比较粗糙,主要问题是几个分论点不很明确,排列顺序不很合理,语言欠通畅,语病比较多。再看修改稿,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分论点的安排上,初稿的顺序是“心理”“观念”“速度”。上来就分析“恨的不妥”,论述缺乏基础,显得有点突兀。修改稿改为先分析“观念”,再分析“速度”,最后回到对“恨”的心理剖析,这就顺当多了。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实际上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文章从社会现象入手,引出所论话题;最后又把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把家庭教育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自然加重了文章的分量。把这篇文章的初稿和修改稿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本文使用分论点,有一个由不明确到比较明确,由不合理到比较合理的修改过程,修改思路比较明晰。 让我悄悄地对你说 北京 赵磊 让我悄悄地对你说,我发现了(改成“我已发现”。“发现了”感到突然,“已发现”有时间的渐进感。)你心里的秘密,尽管你还未向我告白,但我早已发现了(改成“觉察到”。不仅可看到,而且有感觉)一些蛛丝马迹。 不知何时起,我发现在我上学的路上多了一个影子,总是(加“不远不近地”)跟着我,那是你!我难以确认是有意还是巧合?因为看上去你是那样地(加“坦然从容,而又那么”)不介意!(以上加的两句,进一步写出了“跟着”的心理状态。) 不知何时起,我发现了一双(加“审视的”。审察、细看这是有目的的。)眼睛,总在我身上看(加“好像从我身上注进什么又取出什么”。进一步写了“审视”和“搜索”,是写“我”的感觉。)。咦,我明白了,这是你那双明亮的眸子。 终于,元旦联欢会上,你(加“红着脸”)私下送我一张贺年片。我未免有些奇怪,男女同学之间互赠一张贺年片有什么可忸怩的呢?(加“然而”)当我打开贺年片时(加“呆住了”),除了例行的新年祝词之外,上面赫然写着几句熟悉的歌词:“你是行路人,我也是行路人,一条漫长的路,两颗赤诚的心我愿与你同行。” (加“哦,我的猜测终于被证实了”)怎么办(加“我该怎么办”)?曾经是头一沾床就睡的我,竟失眠了,从降生到今的第一次失眠啊!母亲还以为我学习开了夜车,关心地给我煎了四个鸡蛋。 (加“怎么办”)我曾想告诉(加“家长和”)老师,但我却未说,哦,尽管我知道(加“家长”)老师是关心和爱护我们的,但谁又知道那关心爱护之中是否掺有严厉和粗暴呢? 我不想更不敢那样做!(加“怎么办”)想来想去我只好(加“有意无意的”。和前边“不远不近”、“从容坦然”、“那么不介意”的态度采取相应对策。)疏远你,我多次改变上学的路线,(加“集体活动时尽量躲避你那热辣辣的视线的扫射”不只上学的路上,加上其他活动,更真实。)我希望你有所意识。但我发现我失败了。我发现课堂上少了你的精确的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加“迷惘”)无神的眼睛;教室里少了你的笑声(去掉“的笑声”),却多了一个窗前远眺的身影,你考卷上的八九十分消失了,出现的是一个个六十、七十(加“我震惊了”)我觉得很没有必要再躲躲闪闪了,我很想跟你(加“单独”)谈谈我的看法(加“听听你的意见”。对对方尊重,也和后边“你又怎么认为”、“你说是吗”照应。)是的,让我悄悄地对你说,我认为,我们还小,还涉世未深,你怎知道我们是同路人呢?两条小船在人生的海洋中远航,是很难并驾齐驱的。(加“如果刚刚起航,就把它们挂在一起,那么,为了对方,肯定是会偏离各自的航向,也很容易搁浅的”。)那么于你于我会有什么好处呢?与其到那时怨天想地,不如现在就保持清醒的头脑,你说对吗? (加“我们这个年龄是个多姿多彩的年龄”)我们要学习、要求知,(加“要思考、要探索”)要走我们没有走过的路,(加“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当然也会有那令人迷惑而迷恋的事,但现在,在求学的现在,我只想保持冷静的头脑,尽量保持。你又怎么认为呢? 我也不敢肯定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但我想多一次精确的修正航向,就少一份搁浅海滩的危险,我们生活的航船就能顺利到达彼岸,你说是吗?【点评】 修改文章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修改文章可以从立意、选材、剪裁、结构等大的方面去修改,但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等小的方面也不可忽视。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了一篇佳作,是与字斟句酌地修改分不开的。此篇文章共修改二十九处,文中二十九处的修改,不是随随便便地添加的,而是字斟句酌进行修改的,修改后,用字精当,言简意赅,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显得真实。使“短”加长方能“贮水”多(初稿) 材料所示,几块长短不齐的木板箍成水桶,木桶贮水量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块而不取决于最长的(加“木板”),要想使这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只有将那块最短的木板不断地加长。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恐怕大家都懂,可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都不这样做。 例子看似简单,细究起来却发现包含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删去“例子看似简单耐人寻味的道理”)。举个例子说吧,把一个班集体比作由长短不齐的木块箍成的水桶,班里不同水平的学生代表(“代表”改为“好比”)长短不齐的木板,那么整个班集体的水平是取决于那些相对来说底子薄的所谓的后进生,而不是取决于那几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可是有的老师不下大力气去培养那些后进生使之成为先进生,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几个尖子生上,这怎么能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呢(加“作为老师,要想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必须注意抓好对那些水平较差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地使这些学生的素质提高,才能不断提高整个班集体的“贮水量”)。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联系得好)。它(“它”改成“我们的国家”)不也像一只长短不齐的(加“木板箍成的”)巨大的“水桶”吗?只是它与其他发达的国家比起来,“短的破旧的(删去“破旧的”)木板”多一些罢了,要想提高这只偌大“水桶”的“贮水量”,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多的人来修补这只桶,并为之付出劳动作出牺牲。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来修,从哪儿着手,如盲目地着手是千万要不得的。但是如从前面的事例中得到的启示来处理这个高深、复杂盹闸题就显得容易多了。(删掉“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显得容易多了”。为什么删掉这一大段?因为前面论述的是要想提高“贮水量”,是要加长短木板,而不是论述加木板的长度容易不容易、付出多少劳动、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从哪儿着手等等。这段与论述的主题关系不大,有些偏了,所以删去。)就得加长这只桶的“短的木板”。这个道理说明,要想国家富,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即必须着重抓中、低等教育,下狠力气,下大功夫去修补那些决定“贮水量”的“短木板”,使之在我们的努力下不断加长,那么,这只“大木桶”的“贮水量”才能多。国家下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这只“大水桶”的实际国情采取的“修短木板”提高全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措施。经过大家努力,我相信,“短木板”一定会不断“加长”,全民族的素质一定会提高,到那时,我们国家自然就会变强。这就是使“短”加“长”方能“贮水多”的道理(最后紧扣主题)。 使“短”加长方能“贮水”多(修改稿) 材料所说,几块长短不齐的木板箍成水桶,木板贮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要想使这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只有将那块最短的木板不断地加长。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恐怕大家都懂,可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却不这样做。 举个例子说吧,在学校里,一个班集体就好比由长短不齐的木板箍成的水桶,班里不同水平的学生好比长短不齐的木桶,那么整个班集体的水平是取决于那些相对来说底子薄的所谓的后进生,而不是取决于那几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可是有的老师不下大力气去培养那些后进生使之成为先进生,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几个尖子生上,这怎么能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呢?作为老师要想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必须注意抓好对那些水平较差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地使这些学生的素质提高,才能不断提高整个班集体的“贮水量”。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的国家不也像一只长短不齐的木板。经过大家努力,我相信,“短木板”一定会不断的“加长”,全民族的素质一定会提高,到那时,我们国家自然就会变强。这就是使“短”加“长”方能“贮水”多的道理。四、【写作常识】文章的修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内容修改 内容修改是改正文章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等方面的错误、缺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作文内容修改是作文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内容的修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正确的审题、立意和选材的能力,通过对文章内容不足之处的增、删、改,使文章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 内容就是文章内部所含的实质性的东西,内容在写作里包含很多方面,这里着重从以下方面谈谈如何修改。 1变含糊的主题为鲜明的主场 作文的主题就是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它统帅着作品的一切。古人说“文以意先”,就是说我们在动笔写作文之前,首先要立一个好“意”,有了明确的中心,才能做到方向明确。在平时和考场的应考作文中,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把握好审题立意关,写出的文章主题表达模糊,文体含混不清。我们知道,只有主题思想明确了,素材的取舍、题材的提炼、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等才能有依据,才有个中心可以围着转,如果在组织作品时,没有鲜明的主题,就好比建筑一座高楼大厦,材料有了,没有设计蓝图,便无从动工。因此,无论是记叙性主题还是议论性主题,在审题时,除了要做到“三定”,即定文体、定题材、定中心外,特别要把握好主题关,有了鲜明的主题,才不会偏题、走题,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2变肤浅陈旧的立意为深刻新颖的意旨 立意的深刻新颖与否决定着文章质量的好坏。所谓深刻,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新颖,就是要反映时代的气息,有针对性,能与现实生活结合。如果写出的文章内容肤浅,千人一面,雷同太多,一定不会有好效果。在作文中,要注意尽量避开大家都要写的角度,如果雷同,题材较平,就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尽量挖掘出二至三个主题,然后进行筛选,力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如果这样去做,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状,多数人在一条路上拥挤,你却独辟蹊径,焉能不立于必胜之地? 3变消极的选材为积极向上的选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把平日积累起来的素材,根据你写的文章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整理、提炼、加工。中学生作文选材在考试中十分重要,学生除了选择最熟悉生动、典型的材料外,切记不能选择消极的题材。这首先因为中学生涉及社会知识面不够全面深入,还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解释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病,所以在作文选材时,一定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其次,当代的中学生是未来世界的开拓者,新的时代就要求反映新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光明的,向上的,前进的,我们的选材就要与新时代合拍,特别在考试作文写作时,要求思想性较强,所以力求选取最有意义的材料,这是保证考试作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4变分散空洞的内容为集中充实的内容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美,文章也应美,生活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场面,作文就应写这些感触和美的景点。如果作文的内容、材料分散空洞,就需要对文章作调整,集中写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删掉闲笔,改动不周密的地方,补充内容上有疏漏、残缺的地方。如记叙文内容太平,在修改中就要注意掀起波澜,议论文如论证角度太单一,修改中就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论证,力求充实,这样的文章才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厚度。 总之,文虽无定法,但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成为一篇佳作,必须在内容上进行一番精心设计,仔细推敲。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修改,作文的水平才会逐渐提高。(二)结构修改 作文的结构修改是改正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等方面的错误、缺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许多同学只注重了对文章内容的修改,却忽视了必不可少的一环,即对文章结构的修改。我们可以说,文章结构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修改不完整的文章 结构是根据主题的要求将材料构成有机整体的组织形式。文章的各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篇文章,除了在审题、立意、选材上仔细推敲外,在结构上,也要做到完整。特别在应考作文中,由于时间有限,不少同学时间已到,但文章却没写完,只好草草收笔,这样会直接影响作文质量和得分的高低。古人云,“凤头,猪肚,豹尾”,此语可谓精辟之至。这三者任缺其一,文章就不是一篇佳作了。在记叙文中,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要有记叙的要素;说明文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具体说明;议论文则要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文章的各个部分就好比一台机器的各个关键器件,缺了任何一个,机器运转都会出现障碍,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作文之前,一定要列一个结构提纲。如果作文已出现不完整的情况,在检查中,就要快速增添所要表达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基本完整。 2文章的各段前后次序要有利于表现主题 主题鲜明,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是对一篇文章的起码要求。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作者思想开展的步骤。而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从逻辑上反映了文章的内在层次。好的结构层次分明,能把主题思想明确、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行文时要紧紧抓住中心,凡是和主题表达不相适合的材料,在修改中必须删削,切勿求全、求多,并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调动、调 整,使其字、词、句、段的前后顺序更合理。 3文章的每个段落要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 要使文章内容更好地为中心思想服务,在段落的写作中尤其应考虑到合理的安排。段落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的,不同的主题内容就要体现在不同的段落里。各段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展开,中心句起着领起本段文章核心内容的作用。在写作中,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完整性”,一段里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一个意思要在一个段里集中说完,这样各段的中心才能集中体现。如果段与段之间的中心与内容衔接表达严密,整篇文章的主题就会更鲜明。 4段与段之间要有相应的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中使两个段落或两层意思自然转移、紧密衔接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要有过渡,这是文章结构中代表作者思路的一个组织要素,它决定文章结构是否严谨,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严密,转换是否自然,直接影响文章的旨趣。而巧妙的过渡不仅能在形式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能在内容上揭示文章的逻辑联系,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5作文篇章上要前后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章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如果文章前后呼应好,对突出中心也有很大帮助。有人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开头要尽快入题,不要曲折迂回。文章的结尾一定要紧扣中心,照应开头。俗话说得好,“编筐窝篓,重在收口”,结尾扣题好,可以收到“言尽旨远”的良好效果。对于应考作文,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档次,反之,则给人以仓促或累赘之感。 总之,要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篇佳作,文章写好后必须进行仔细推敲,发现不足之处,不妨采用前面几种方法去试一试,经过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一定会有所收益。(三)语言修改 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作文的基础。作文的语言要使读者感觉到流畅,感受到吸引力。在作文修改时,应逐字逐句地推敲(包括标点符号)。当然,首先要正确,符合语言规范。这应该说是起码的要求。但还须花力气再使语言的表达生动些、活泼些、有力些,这才能感染人。这里存在几个观念问题: 1语言的修改,看似是词句等很小的局部的更动,但事实上,它是牵连到段、篇等全局的。因此,不要孤立地作修改,要联系通篇,考虑到上下左右的关系。 2注意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这当然是好的。但其前提是符合客观生活实际,不要使人感到是词语的堆砌,华而不实。 (四)文面审查 文面是文章的外表。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求内容正确,形式完美,而且要求文面美观,合乎规范。因此,文章写好后,除了要重视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和表达技巧的修改,使其分别达到正确、完整、感人的标准以外,还要重视文面的审查和修改,达到令读者看时怡神悦目,读时朗朗上口,阅后掩卷而不忍释手的地步。 实施文面审查是修改文章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来说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审查文字书写情况 文章是用文字书写的,文面是由文字组成的,审查文面首先就要审查文字书写情况,看书写是否达到了常规要求。 对书写的常规要求首先就是准确。要做到书写准确,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要求写字符合规范,不写错字、别字、自造字、异体字和繁体字。错字,指笔画错误的字。别字,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以及形体类似的其他汉字。如“帮助”写成“邦助”,“安排”写成“按排”,等等。错用别字的情况比较普遍,书写时要引起足够重视。自造字,指自己生造,字典上查不到,别人也不认识的字。在自造字中,特别是不规范的自造简化汉字,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屡禁不止,必须严格禁止使用。异体字,指别体汉字,如“共同”写作“共仝”,等等,都早已废弃,当然就更不应该重新使用了。繁体字,在推行简化汉字以后,在一般的印刷材料中也已停止使用。为了巩固推行简化汉字的成果,繁体字也应废止。 第二,要求书写态度认真细致,字里行间不出现漏字、添字、字序和词序倒置的现象。漏字、添字、字序和词序倒置,多由书写时粗心大意所致。这看似小事,有时却会因一时疏忽而损害句意和文意,甚至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只有戒绝浮躁作风,提倡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才能为书写正确提供保证。 此外,书写常规的要求还有清楚和整齐两项。所谓清楚,是要求写字笔画分明,字体结构正确,使人容易辨认,而不要龙飞凤舞,拖泥带水,字迹潦草。所谓整齐,则是 要求字体大小相称,字距行距具有统一规格,不要把字写得忽大忽小,甚至随意出格。 2审查标点使用情况 根据现代文章学的观点,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郭沫若沸羹集)可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正确程度,使用好标点符号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但有些作者对使用标点符号却掉以轻心,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采用文面审查法来修改文章时,必须把好标点符号关,尽可能地减少因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带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缺憾。 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毛病有泛用逗号,误用问号,乱用感叹号,滥用省略号,错用破折号,引号范围不准确,标点不占格,书写位置不当等若干种。在进行文面审查时,必须结合文意,体会语感,认真对待,逐句推敲,予以更正。如“葵花对太阳怀着惊人的赤诚,总是面向太阳。这就是植物学上所说的向阳性”。显然,句中引号的范围扩大化了,只要把“向阳性”三个字加上引号即可。这是因为“植物学上所说的”七个字是作者的叙述语言,并非专有名词,无需纳入引号之内。 此外,标点符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在进行文面审查时也不能忽视。这些用法是: 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冒号、感叹号、问号、间隔号和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后一半不能置于一行中的第一格。 引号、括号和书名号的前一半可以置于一行的第一格、但不能置于一行的最后一格。 破折号、省略号和连接号需占两格,且可置于一行的第一和第二格,但不能分在两行。 着重号必须置于字的下面,但可不受转行的限制。 3审查行款规范情况 文章的行款格式是文面书写的规格,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一致公认的书写规范。写文章只有遵照这种书写规范,才能保证文面眉清目秀,落落大方,便于阅读。但有的作者却忽视对文章行款格式的规范要求,随便书写,不但影响了文面的美观,而且妨碍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之功即将告成,却亏此行款规范之一篑,岂不憾哉!要弥补这种缺憾,又得施用文面审查法予以矫正。 行款格式不规范的表现通常有这样一些情形: 标题方面:标题顶格顶行,或是偏右偏左书写。长标题转行顶格,正副标题错位。 矫正规范:标题书写上下宜各空一行,在一行中,左右空格基本相等。五字以内的短标题,字距宜各占二格。长标题宜分行书写,但仍要居中。正副标题位置要相称,正标题在上,副标题在下。副标题如果较长,也可转行,但仍要居中。如遇有肩题,可书写在正标题的上一行。肩题首字较之正标题首字,至少要缩后两格。 署名方面:署名紧接标题书写,不留空格,或是低于标题数行书写。 矫正规范:署名直在标题下居中书写,与标题间空一行。双字姓名间空一格。根据编写需要,署名也可署于稿末。 正文方面:自然段顶格书写,章节划分不清,文中分类项目所用序码混乱。 矫正规范:每自然段齐头应缩后两格书写。全文章节划分要统筹规划,既不能太零碎,也不能太死板,既要有整体感,又要有灵活度。文中各种分类项目所用序码也要统一考虑,保持上下一致。 对话、引文和注释方面:对话不加引号,或所加引号错位。引文标示不明。注释时而见于文中,时而见于文末。 矫正规范:凡段中对话或单行对话都要用引号标明。当说话人居前,话语居后时,需在话语前加上引号,直到引满这些话语为止。当话语写在说话人两头时,需在前段话语收尾处和后段话语首字前分别用上逗号。当话语居前,说话人居后时,则需在说话人后以句号收煞。凡文中原话引文,均需加引号标明,作者叙述口吻的引文,则不加引号。至于注释,见于文中和见于文末,不能两法同时并用,要么全部见于文中,要么全部见于文末。 此外,在进行文面审查时,还要注意全文文面书写是否留有天地,是否讲究空间艺术,做到既整齐划一,又疏密有致。 总之,作为文章外表的文面,虽然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没有直接关系,但它是文章的外观形态,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就像产品的包装对于产品的重要性一样不容忽视。文章写好以后,实施文面审查法这最后一道修改工序,就能为文面的美观大方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就能吸引读者,留给读者深刻的第一印象,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鉴赏欲望从而提高文章的社会效益。 (五)整体审读 整体审读,是指文章初稿写就后,作者对草稿作进一步的审读、辨析、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善,直至定稿的工作。它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必要步骤,可以帮助作者锤炼思想、磨砺文字,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是对读者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修改提高,一般包括作者的自我审读、系统把握、逻辑分析和语言推敲等几个方面。 整体审读是修改提高的基本功,是文章得以修改并提高的前提。初稿写就后,作者再作认真审读,目的是为了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修改。作者的自我审读能力主要是培养自己高屋建瓴地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