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1212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4(1分)(xx北京)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木炭B甲烷C蜡烛D红磷选:D15(1分)(xx北京)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倾倒液体C称量固体D过滤选:C20(1分)(xx北京)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干燥CO2B收集O2C验证CO2性质D监控气体流速选:B22(1分)(xx北京)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验证 NaCl 溶液中混有盐酸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比较 Fe、Cu、Al的金属活动性铁丝浸入CuSO4 溶液,铜丝浸入AgNO3 溶液C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D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AABBCCDD选:B31(6分)(xx北京)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填字母序号,下同)如图E所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选用的发生装置 是B如图 F 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 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铁丝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3Fe+2O2 Fe3O4(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32(6分)(xx北京)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内容步骤【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 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 紧瓶塞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 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 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O2 溶液(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解:(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 2H2O+O2;(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推入H2O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故答案为:(1)2H2O2 2H2O+O2(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3)助燃性;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33(7分)(xx北京)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实验验证、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查阅资料】Na2CO3+CaCO3CaCO3+2NaCl2NaHCO3 Na2CO3+CO2+H2OCa(HCO3)2 易溶于水CaCl2 溶液分别与 NaHCO3、Na2CO3 溶液等体积混合现象(表中的百分数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NaHCO3Na2CO30.1%1%5%0.1%CaCl20.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浑浊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微小气泡有沉淀5%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大量气泡有沉淀【进行实验】序号实验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 1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 量Na2CO3 和NaHCO3 溶液,再分别滴加盐酸2 支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实验 2向中加入试剂a,向中 加入少量Na2CO3或 NaHCO3 固体,分别加热一段时间Na2CO3 受热时中无明 显现象NaHCO3 受热时中出现浑浊实验 3向中加入试剂 a,向中 加入少量 5%的 NaHCO3 溶 液,再滴加 5%的 CaCl2 溶 液中出现浑浊,有气泡产 生中出现浑浊【解释与结论】(1)实验1中,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2)实验2中,试剂a为澄清的石灰水(3)实验3中,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Cl2CaCO3+2NaCl+CO2+H2O【反思与评价】(1)实验 2 中,加热 NaHCO3后,试管中残留固体成分可能为Na2CO3;Na2CO3,NaHCO3(写出所有可能)(2)资料中,NaHCO3溶液与 CaCl2 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到气泡,原因可能是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CO2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3)用2种不同的方法鉴别Na2CO3和NaHCO3 固体,实验方案分别为:各取少量0.1%的NaHCO3和Na2CO3加入等质量的5%的CaCl2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Na2CO3各取少量Na2CO3和NaHCO3固体于实验2装置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Na2CO3解:(1)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NaHCO3+HClNaCl+H2O+CO2(2)本实验是为检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故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是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3)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CaCl2=CaCO3+2NaCl+CO2+H2O【反思与评价】(1)NaHCO3完全分解时,试管中残留固体成分为Na2CO3,没有完全分解时Na2CO3,NaHCO3;(2)NaHCO3溶液与 CaCl2 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到气泡,原因可能是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3)各取少量 0.1% 的 NaHCO3 和 Na2CO3 加入等质量的 5%的 CaCl2 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 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 Na2CO3各取少量 Na2CO3 和 NaHCO3固体于实验 2 装置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 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 Na2CO3答案:(1)NaHCO3+HClNaCl+H2O+CO2(2)澄清的石灰水(3)CaCO3 2NaCl CO2+【反思与评价】(1)Na2CO3; Na2CO3,NaHCO3(2)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3)各取少量 0.1% 的 NaHCO3 和 Na2CO3 加入等质量的 5%的 CaCl2 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 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 Na2CO3各取少量 Na2CO3 和 NaHCO3固体于实验 2 装置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 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 Na2CO34(1分)(xx北京)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选B10(1分)(xx北京)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稀释浓硫酸C检查气密性D熄灭酒精灯选C21(1分)(xx北京)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醋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B向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有大量气泡产生氧化铜起催化作用C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D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AABBCCDD选:D24(1分)(xx北京)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取等质量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B恢复至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C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D若继续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选:D25(1分)(xx北京)某同学欲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取a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合理的是()A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mL气体B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称量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1gC与足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g固体D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g选C29(6分)(xx北京)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1)下列铜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C(填字母序号)A铜质奖牌 B铜导线 C铜火锅(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3)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过程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AC(填字母序号)解:(1)利用铜的导热性可以做成火锅;(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3)由题意可知,含Cu、Zn铜帽与稀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液A,根据实验的目的,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向A溶液加入过量的锌,通过过滤得到了硫酸锌溶液和铜锌的固体混合物C,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加入稀硫酸,所以:过程中为了分离固体和液体,操作的名称是过滤;过程中是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A是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物,固体C是铜和锌的混合物所以,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AC故答为:(1)C;(2)Fe+CuSO4=FeSO4+Cu;(3)过滤;Zn+H2SO4=ZnSO4+H2;AC30(7分)(xx北京)现有四只烧杯,分别盛有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并向其中滴加了酚酞或石蕊溶液(如图所示)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选用下列药品继续试验:铁、氧化钙、氧化铁、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请依据试验回答问题:(1)B中溶液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2)取A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3)取C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乙,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为无色,无气泡产生,则乙的化学式为氧化钙(4)取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丁,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红色变为无色,同时产生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液变浑浊的原因:Na2CO3+Ca(OH)2=CaCO3+2NaOH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氯化钠、氯化钙,或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写出所有可能)解:(1)由于B中溶液为蓝色,故B中溶液呈碱性,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2)A中溶液为无色,则A中盛有的是盐酸,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氧化铁,Fe2O3+6HCl2FeCl3+3H2O;(3)根据浑浊的溶液中加入丙无气泡产生,说明浑浊的原因不是产生了碳酸盐沉淀,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使饱和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知道C中盛有的是饱和石灰水,加入的乙是氧化钙,故填:氧化钙;(4)根据浑浊的溶液中加入丙有气泡产生,说明浑浊的原因是产生了碳酸盐沉淀,则D中盛有的是碳酸钠溶液,加入的是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由于溶液变为无色,色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成酸性,故溶质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钙,也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故填:Na2CO3+Ca(OH)2=CaCO3+2NaOH;氯化钠、氯化钙,或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31(6分)(xx北京)根据如图所示,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字母序号,下同)(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木条熄灭,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向该集气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解:(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B装置;(3)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D(向上排空气法);检验CO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向该集气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故答案为:(1)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B;(3)D;木条熄灭;H2O+CO2=H2CO332(6分)(xx北京)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气球鼓起无明显现象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向外拉注射器3澄清石灰水边浑浊(1)步骤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2)步骤中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其目的是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H2O+CaCO3(4)本实验的结论是CO2能和NaOH反应解:(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H2O+CaCO3;(4)本实验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故答案为:(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Ca(OH)2+CO2H2O+CaCO3;(4)CO2能和NaOH反应33(7分)(xx北京)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查阅资料】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溶液不反应【实验过程】取0.5g碳酸钠、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入(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应为: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学式为O2,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2所示)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4:5按照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次第2次第3次h1/cm11.011.411.6h2/cm8.79.19.2【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0.9%(结果精确到0.1%)【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解:【实验过程】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和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可知X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填:O2;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四硫化钠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硫和氢氧化钠,会使得试管内压强变小,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4:5;故填: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4:5;【解释与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20.9%;故填:20.9;【反思与评价】未放置一段时间会导致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故填: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5(xx北京)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A红磷B木炭C甲烷D铁丝选D15(xx北京)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加热液体B 过滤C 稀释浓硫酸D 称量固体选A21(xx北京)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实验目的: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实验方案: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B实验目的: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实验方案: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C实验目的: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实验方案: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D实验目的: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实验方案: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选B25(xx北京)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选D31(xx北京)实验1:步骤1:在C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进入热水中发现白磷不燃烧;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通过以上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与氧气接触实验2:研究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步骤1:A中盛有稀盐酸、B中Na2CO3固体,C中NaOH固体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步骤3: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问上述操作的目的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为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解:实验1: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条件下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通过这个实验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答案为:2H2O22H2O+O2;与氧气接触实验2:A中的稀盐酸与B中的Na2CO3固体反应可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验证了生成的气体的确是二氧化碳;要证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可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说明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说明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与C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了故答案为: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32(xx北京)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1)实验装备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5、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NaHCO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加入稀盐酸现象无明显变化产生气泡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无明显变化现象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变浑浊溶液变浑浊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2)实验过程【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CaCl2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CaCl2 和NaOH反应生成Ca(OH)2,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取少量反应后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无色气体证明有Na2CO3生成,反之则没有【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NaHCO3存在,反之则没有(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一是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二是可以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解:(1)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Na2CO3=2NaOH+CaCO3;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Ca(OH)2+Na2CO3=2NaOH+CaCO3;(2)【实验1】由表知,碳酸氢钠和氯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加入氢氧化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又由表知,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为证明溶液中有生成的碳酸钠,可以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有,否则无;故答案为:CaCl2;CaCl2 和NaOH反应生成Ca(OH)2,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取少量反应后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无色气体证明有Na2CO3生成,反之则没有;【实验2】因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把反应后的溶液加热,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即可,故答案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NaHCO3存在,反之则没有(3)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或者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故答案为:一是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二是可以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